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3章 NHK女主播倒追余切?
    第123章 nhk女主播倒追余切?
    “为什么涨了大脸?”
    陈希儒伸手指着窗外的新宿三井大厦,其高度为225米,五十五层,十年前落成。这座建筑现在是亚洲第一高楼,是一幢外墙全部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的超高层大厦。
    当它矗立在面前的时候,对人的冲击力远远超过了燕京刚修好的长城饭店。
    陈希儒就这么指着三井大厦,对余切诚恳道:“我们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办法到这,更不要说被请客来吃饭,在这个一顿饭吃掉我们几年工资的地方。”
    这次反而轮到余切来讲:“我们只是来文学交流的,和物质的关系不大。”
    但陈希儒说:“你看看这些?亚洲第一高楼!你再看看那些?音乐会演艺厅和美术馆!我们却有一样东西——文学!却比别人强……这也许不一定,但最起码在这个东西上,有这样某一个人比其他所有人强,你说是不是值得我来骄傲?”
    余切拍了拍陈希儒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老兄啊!”
    “——余桑,这个给您。”
    国谷裕子送给了余切一盒巧克力。周边的人立刻起哄,因为在日本,巧克力往往是追求的意思。国谷裕子比余切大五岁,年纪差别不大,这个女主播原先在港地做过记者,会一些中文口语,而且喜好文学。
    历史上,她的书《我是女主播》在国内出版过。
    国谷裕子说:“这是一个道歉的巧克力,为我武断的和你进行争论,常常质疑你的观点而道歉!其实你说话不久之后,我就知道你有道理。只是我们作为一档需要收视率的节目,我们需要收视率!你是中国来的人,你恐怕不知道我们日本人的坏心思。”
    “我们日本人,也有很多不得已。”
    余切回去后,把巧克力当场拆开,给所有来访问的人分了。
    再之后,国谷裕子通过陈希儒得知中国这边的作家们,许多人都在采购洗衣机、冰箱,彩电……有的人还会去买二手大衣,在当时消费主义异常旺盛的日本,当季大衣、风衣等能卖到上百美金,而二手大衣却能便宜到一美金以下。
    因为在彼时的日本,消费十分奢靡,他们过时的了衣物就直接扔了,变得一文不值。
    国谷裕子给余切送来了一套日本本土奢侈品牌风衣,快递上门。
    陈希儒逛商店回来,大吃一惊说“这一套衣服七百多美元,她送了个了不得的衣服。”
    余切马上拒绝了这个礼物。
    于是,国谷裕子又送了一条皮带,这次她本人亲自来送上门,而且说这皮带是市面上最便宜的几条皮带之一:“找不到更便宜的了。”
    一定要余切收了礼物才肯离开。
    然后,国谷裕子硬要了一本余切签名过的《朝夕拾》走了。
    国谷裕子和余切约定:“中国作家团每两三年来一次日本,当你再一次来的时候,请和我们电视台,我的节目合作吧。”
    陈希儒在那分析说:“《朝夕拾》鲁迅先生的作品,他在日本是最受捧的!还活着的时候,已经很出名了,这个日本女主播,觉得你能成为下一个这样的人,她是在投资。”
    而《收获》杂志的主编李小林,她以女人的直觉来推测,“她没那么多想法,就是对你有好感,还拿了节目来当挡箭牌,她故意不说明,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
    陈希儒问为什么?
    李小林说:“万一余切以后在日本出了更大的名气,就算他是另外一个国家的,不也很光荣吗?这个国谷裕子本来就没什么国家概念,她在美国是美国人,在日本是日本人。”
    这一条皮带背后的故事传来传去,竟然变成了“nhk女主播上门倒追余切”……最后惊动了巴老。他常常接受各国、各地媒体采访,有个“旅行家”的外号。巴老见过世面,他认为“只是预防性的交好你,毕竟,她首先是一个媒体工作者,而你是有价值的。”
    但他也说:“被日本的女性示好太少见了……大家真的很羡慕你,因为在我们国与国的个人交往中,这种异性交往关系最能体现差距。”
    “譬如我们总认为一个法国人是懂得情趣的,一个美国人是有钱的,一个日本人是知书达理的……他们都有这些国家文化赋予给他们个人的‘美德’。”
    “显然暂时来看,大家觉得被日本女性示好还是一个荣幸的事情。”
    余切问他:“巴老,你怎么看待爱情?”
    巴老说:“作家们风流的居多,但我不是这种人。我老婆是我一个读者,很漂亮。我们结婚之后恩爱不离,但是前些年,她过世了……你既然老是受人喜欢,就更要守住自己的本心。最起码你要负起责任来。”
    “我当然是负责的人。”
    余切知道这事儿,巴老是作家中少有的纯爱战士,老婆死之后,写了许多怀念老婆的文章,并且再也没有结过婚。有野史说他把老婆的骨灰放在床头——可能实在是太爱了吧。
    这段小插曲,成为访问团难以忘记的一段轶事,许多人都写到了自己的回忆文章里面。
    陈希儒在自己的回忆文章《纪念东京笔会》中写:“在我们中国,写小说只和作者的小说有关系,大家拿着基本工资,彼此间没有太大差别,全靠作品来说话……但是在这些发达国家,作家像电影明星一样,于是一点点的差别,就变得很大。”
    “作家是否有个性,节目访谈表现,形象外貌,甚至于出身的院校,地方——方方面面都要拿来比较,我们访问团中有一个年轻人余切,他来了日本之后竟然如鱼得水,完美符合上边儿的条件,大家都喜欢他!就连日本人也服了。”
    在访问的最后两天,东京大学有一场针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会,希望能请到来访的中国作家之一。
    原先投票出来的结果是巴老——他肯定来不了。
    现在因为最近的报道和新闻,投票出来的结果是余切。
    无论是核子时代的文学创作,还是余切本人都很让人感兴趣。在豪德寺的祭拜日本朋友的那天,余切接受记者采访,说他“会创作一些核时代下的文学来看”。
    学生们年轻气盛,他们等不及要看看了:日本还没有余切的小说出版,只能从作者本人那里去听。
    彼时的日本,中国来的古典作品都是岩波书库来出版,这家出版社旗下有巴老的一系列作品,以及其他国外大家的著作版权。
    1935年,《鲁迅选集》在日本出版,正是登录的岩波书库,由此鲁迅成为日本读书界不能忘记的名字。
    “我们翻遍了岩波书库,没有见到一个余切写出来的字,中国文学怎么能没有中国作家?我们要见余切。”
    东京大学的学生们就发出申请,然后得知,这份申请从日本这边的外务省传到中国这边,再传到日本这边的余切需要半个月,那个时候访问团早已经离开日本。
    什么?
    明明余切就在东京,却不能和他见面?这是什么样的道理!
    他们决心要闹事。
    东京大学的学生们立刻在校园里面散步,举起横幅,要求邀请“中国青年作家”来课堂上和他们进行交流,走了最快最直接的流程。
    消息传到了校方这边,辗转联系到了访问团,访问团觉得“涉外事大”,并不敢定夺,继续拖着。
    但学生们越闹越过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