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休养生息,推出交子
大宋南昌府。
政事堂之中,大宋枢密使以及丞相,三司,六部高官等人汇聚一堂,枢密院知事乔行简坐在案前,冷声道,“荒谬,荒唐!柴家人怎么去了北边?”
参知政事真德秀老神在在,目光不经意间扫了后堂一眼,“都两百年过去了,谁还在乎柴家人?只是,汉侯郭靖自认是前朝郭氏后裔,此举颇有些意味深长,我等该如何应对?”
这事,他们还真说不出个所以然,认祖归宗是天经地义之事,就算是朝廷也无法严令制止,这是宗族社会的共识。
但问题来了,郭靖是郭荣之后这个事他们是认还是不认,认的话,人家前朝后裔打你理所当然,不认的话,大宋貌似也拿人家没办法。
乔行简冷冷一哼,语气十分不耐,“应对?拿什么应对?你是想派使者责问汉侯,还是想从荆湖之地打过去?”
“此事咱们就当不知道为好,那都是百年前的事,咱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跟金国重修于好,免得他们又打过来。”
此人是大宋主和派的一员,在朝堂的主张是联蒙抗金,偏偏大宋被金国打的这么惨,这种主调在朝堂上的呼声居然不小。
真德秀轻抿一口茶水,淡淡的扫了他一眼,“重修于好?说得到轻巧,之前给他们的岁赋已经加的够高了,这次要是再跟他们修好,这岁赋的数字恐怕比你我想象的还要高!”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乔大人,本官奉劝你一句,金人贪婪,绝不会停止兵戈!”
真德秀重重的拍了下桌案,双目好似有火一样,“你以为本官愿意?要是咱们大宋能守住长江,何至于失了江南,令官家南狩?”
“朝廷每年了那么多钱粮养兵,可结果如何?”
此话一出,大殿内死一般的寂静,没办法,这话触及到了宋朝自开国就带着的难题,禁军,原本大宋禁军是很能打的,奈何被赵光义送了一波,他儿子签订了澶渊之盟,拿钱买平安。
结果就是大宋和辽国互相摆烂,几十年无大战,刀兵入库,马放南山被深山老林出来的女真人一波带走,堪称是难兄难弟。
大宋有个赵构建立了南宋,辽国也有个耶律大石重建西辽。
乔行简叹了口气,绯红色官袍在灯光照耀下越发的鲜艳,“可岁赋如果再加,地方动荡,恐怕难以向官家,向群臣交代啊。”
真德秀目光灼灼,神色坚定,“无妨,再加点商税,多印一些交子就行了,还有海商,也要多征,先苦一苦百姓,等熬过这段时间,咱们再把赋税降下去。”
“如今正是危难之际,你我切不可再起争执,岁赋给金国还能保一保平安,可要是给那帮丘八,连个水都听不到。”
乔行简很想反驳,但无奈他说的是事实,大宋禁军的战斗力世人皆知,不过这也不是禁军的问题,是大宋体制的问题,变法的成果本是用来富国强兵,可惜效果不尽人意。
国家有了钱,底层就穷了,逼得百姓不得不造反,极尽盘剥使得国内起义不断,然后那些起义的百姓就被招安,编入禁军。
造成的结果,自是不用分说,在徽宗年代,禁军数量多大八十万,而金国仅仅只有六万人,这里面的水分恐怕比黄河的水还要大。
大宋跟大明完全是两个极端,大宋是朝廷有钱,底层贫穷,养的兵也不行,大明则是朝廷太穷,兵马战斗力还在,可是后勤没保障,养不起导致战场节节败退,而南方的商贾吃的个个冒油,要是把大宋的赋税制度换到大明,或许结局就不一样了。
最终,乔行简又叹了口气,“唉,就这样吧,我们一起呈上去,让官家决断。”
……
北地,嵩陵,庆陵。
郭靖带着手下幕府的官员一起祭拜了后周两代帝王,相比于北宋的帝陵被发掘盗墓,后周两代帝陵依旧保存的完好,因为他们处在五代十国时期,注重实用俭朴,陪葬的东西都不多,帝陵规格在那,不是一般人都挖不了,大费周章,得不偿失。
在祭拜了他们之后,郭靖就正式成为了后周郭氏的子孙,他留下一支百人队在这里守陵,命人修葺陵墓上面的建筑便回了洛阳。
事情不多,过程也很简单,但带来的结果却非常显著,回到洛阳之后郭靖很明显就感觉到幕府的官员做事更加勤快,手下的将领也更有干劲。
自古以来,作为一个统治者,除了要有领导才能之外,最重要的是能画大饼,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郭靖祭拜帝陵,看似什么都没说,实际上下面的官员心知肚明,最起码,郭靖的未来绝不会是一个小小的侯爷,上面的老大升官了,他们这些底下的人才能进步。
没办法,这个时代,人人都想进步,想出头,一个利益集团若没有长远的目标,谁跟你干?
“不错,谈了这么多单,看来这瓷窑的利润不小啊。”
王善立直身子,恭敬地回道,“若非侯爷深谋远虑,搜罗工匠,重启官窑,我等就算是想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郭靖满意的点点头,接着道,“对了,河北的盐场我派人跟木华黎说了,过些时候你亲自过去与他商谈,本侯授予你全权之责,只要条件不是太过分,都能答应。”
闻言,王善神色一震,不敢置信的说道,“侯爷,长芦盐场干系重大,太师国王愿意与我们分享?”
自古以来,盐都是人生活的必需品,封建王朝专营盐利是常规操作了。
“不错,我叔父那边人手不够,不愿意管盐场,想要把盐场转包出去,这是我们的机会。食盐之利是一桩源源不断的财源,总不能被河北那边的大户拿去,此行无异于会跟那些地头蛇对上,但本侯对你有信心。”
“等回来,本侯亲自为你叙功!”
王善激动万分,连忙拜倒,“多谢侯爷!”
郭靖上前拍拍他的肩膀,眸子里满是凝重之色,“嗯,盐是重中之重,事关未来大计,务必要慎重!”
两人聊了一会儿,王善便告退,一道人影从屏风后面走出来,“郭靖,盐场在木华黎手上,他恐怕不会太轻易转包给我们。”
郭靖走到黄药师面前,抬了一下手,坐下喝茶,“岳父大人,长芦盐场只是其中一环,在不在手干系并不大,有运城在手,咱们再往凉州打,把青盐产地聚在手上,我不过是想多做些准备罢了。”
黄药师轻捋胡须,看向郭靖的目光里带着几分惊叹,“以盐为本,发行交子,是一步好棋,北地缺铜,铜钱流通稀少,而民间历来又有藏钱的习惯,铜钱不流通,商旅不活,幕府无钱,什么事都办不成。”“正是此理,幕府无钱,只能以食盐作本推行交子,我仔细思考过,唯有此法才能盘活北地商业。”
铜钱的信用在民间很稳定,但官府就没有不缺钱的,中原南北缺铜,世人皆知,因此才造成了铜钱的稳定币值,铜矿开采日益匮乏,到了宋代自然而然就衍生出了交子。
历代朝廷铸币无数,但大多铸造的都是劣币,而且民间还会私自铸币,这东西的技术含量不高,民间大量回收精美铜币,铸造成劣币,造成了市面上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北地不缺少铜钱,但缺少铸造精良的钱币,尤其是类似于开元通宝那样的良币,精良的铜币流传几百年,价值仍然不会跌。
为了解决问题,历代的统治者也不是没想过歪点子,什么当五铜钱,当十铜钱都干过,甚至三国时期的刘备还在蜀中铸造过直百的铜币,其目的自是收割蜀中财富。
只可惜,铜币的质量一言难尽,狗看了一眼都摇头。
于郭靖而言,这是比打仗还要重要的事。
……
河北大名府。
王善见到了木华黎。
太师王府,木华黎坐在虎皮宝座上静静地看着堂下,大殿上,王善面不改色,侃侃而谈。
听完,他古铜色的面孔上露出笑容,“郭靖这小子倒是眼光毒辣,还挺会做生意,竟然看上了盐场。”随即,却又摇摇头,“只可惜,你来晚了。”
“盐场已经包出去了。”
王善如遭雷击,回过神来他依旧不死心,“敢问太师国王,盐场包给了何人,是何条件?”
木华黎一脚踏在地毯上狰狞的虎头上,满不在乎的说道,“孔家和李家,他们每年要送上八百万斤盐,怎么?你能提出更好的条件不成?”
王善听到这个数字,心头狠狠震动,“如此庞大的数量,就算拿到盐场,他也拿不到什么利润。”更何况,洛阳离这里太远了,这又是别人的地盘,强抢地头蛇的生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多谢太师国王赐教,此事便算了吧。”
木华黎突然坐直身子,直勾勾的看着他,“你们要拿盐也不是不行,明年我打算再打开封,只要郭靖愿意与我一起,这盐场之利我分一半给你们,如何?”
说完他嘴角露出几分玩味,似是想看王善会有什么表情。
王善听到这消息,脸上只是露出了一丝震动,而后恢复平静,“此事事关重大,非小臣所能决断,还请太师国王见谅。”
他摆摆手,面色恢复平静,“无妨,你回去跟郭靖直说就是,记得代我致谢。”
商谈,到此为止。
王善回到洛阳,将事情原原本本的告知郭靖,听到消息,郭靖并没有失望,此事,他早有心理准备。
“侯爷,微臣办事不力,请您降罪。”
“此事怪不得你,我知道木华黎要打开封,但这个条件我却不能答应他,你可知为何?”
王善垂首思考片刻,郑重回道,“大军出征,耗费钱粮无数,而开封左近已空,就算是打下来咱们也拿不到,得不偿失。”
郭靖微微颔首,“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自我起事以来,几乎连年大战,攻城略地,无有敌手,可这些年来,北地民生凋零,百姓死伤无数,再加上瘟疫,府库已空,要是再打下去,指不定要出乱子。”
“接下来三年,本侯决定休养生息,恢复民生,王善,你是我手下少有的内政之才,此事还需你多多费心。”
王善心中大惊不已,比听到木华黎的话还要惊讶,当即拜倒,“愿为侯爷效劳。”
……
接下来的两年里,天下难得恢复了平静,各方势力都忙着舔舐伤口,恢复实力。
1219年秋,宋国派使者出使金国,双方依旧约为伯侄之国,增岁币为银五十万两,绢五十万匹;南宋另给金军犒军银(赔款)一百五十万两。
合约达成,大宋朝堂喜气洋洋,民间却是哭声一片,纷纷怒骂朝堂诸公,事实上,金国提过要把关系变成父子之国,奈何大宋使者坚决不同意。
开玩笑,儿皇帝有一个就够了,要真答应了,他们这一朝的官员会永远的被钉在耻辱柱上,因此,他们宁愿多给岁币,也不答应此事。
1220年夏,太师国王木华黎出动步骑十五万,直攻开封,此时开封经历过瘟疫,元气大伤,而金国也有意放弃此地。
最终,木华黎损兵七万,耗时三个月终于拿下开封,经此一战,河北等地战争潜力消耗一空,民力达到极限,短时间内无法再南下。
而这时,郭靖却突然出动两千骑兵攻打西夏凉州府,西夏畏惧,派使者接洽,无果。
1221年春天,洛阳推出了新的交子,以盐为本金,一经推出,北地商旅络绎不绝,气象一新。
盘活了经济之后,郭靖再度扩兵三万,同时裁撤军中老弱,更重要的是,他麾下的骑兵定在了三万这个数字,而战马的数量则是达到了惊人的十万,只是战斗力不足,暂时难以跟蒙古骑兵抗衡,但打打西夏依然绰绰有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