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9页
    听闻钱姚斯说这是大红袍茶,庄睿倒是留意了几分,不过这品茶实在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学会的,他喝在嘴里。似乎感觉还没有宋军茶馆里面,那些茶艺师泡出来的茶味道好呢。
    “钱老板,您这物件藏的可是真深啊,小子是甘拜……咦,呵呵,今天倒是要多谢钱掌柜的您了,小子这段时间也喜欢上了品茶,奈何没有一套好茶具,难得钱掌柜的如此大方,小子就敬谢不敏了。”
    庄睿本来已经打算认输了,不过他没打算卖出天珠,正在心里思量着如何推脱的时候,眼睛无意扫过手中的紫砂杯子,心中动了一下。
    这陶器的范围是很广泛的,秦砖汉瓦是陶器,兵马俑也可以说是陶器,这紫砂杯,自然也是陶器了,所以庄睿认输的话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用灵气探查了一下这杯具,果不其然,其中蕴含了数量众多的灵气,虽然颜色是白色,但是其数量之多,可堪比那件紫檀弥勒佛根雕了。
    “哈哈哈,死要钱啊死要钱,机关算尽还是被人看出破绽来了吧,值,老头子这趟来的真是值。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死要钱,居然也会栽了跟头,哈哈……”
    此时放声大笑的,自然只有那位古老爷子了,钱姚斯此刻的胖脸,已经愁的挤在了一起,那副可怜相呀,几乎让庄睿索要这紫砂壶的话,差点没说出口,不过想想这胖老头的可恶之处,庄睿还是出言讨要了。
    可以说钱姚斯真是把机关算尽了,任谁也没有想到,这大开门的老物件,他能拿出来使用,按照一般常理来说,肯定是放在显眼的地方招揽顾客,庄睿直到现在还有些闹不明白,按照钱姚斯所言,这紫砂壶应该价值数十万,这老头怎么就舍得像一般器物这样使用,万一不小心打掉,那岂不是要追悔莫及啊。
    其实庄睿虽然这段时间,也了解了一些关于紫砂壶的知识。但是他对于紫砂壶的收藏还是不太清楚,紫砂壶的好处之一是能“裹住香气,散发热气”,久用能吸收茶香,更能散发油润光泽,有人说紫砂壶愈用得久愈值钱,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钱姚斯平时不在这个店里的时候,这套紫砂壶自然是按照正常手段进行保养,不过他要是来了,都会用这壶泡上杯茶,和老朋友聊聊天侃侃大山之类的。今天他又是和珠宝协会的这位古副理事长约好的,是以提前来了到店里,泡上茶在等着了,没想到却是先等到了庄睿几人。
    一旁的秦萱冰等人看到钱姚斯这副模样,也知道这赌约,是庄睿赢了,虽然有些莫名其妙,但是都很高兴,刘川更是把庄睿手里那个紫砂杯抢了过去,翻来覆去的看,想弄明白这破玩意怎么就能值个几十万。
    看到钱姚斯苦着张老脸默不作声,刘川出言挤兑道:“钱老爷子,您不是该后悔了吧?”
    “这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古老哥,咱们都老啦,以后就看这些年轻人的了,庄小哥,你放心,我钱老头虽然爱钱,不过这说出的话,还从来没有不作准过,这套紫砂壶,等会我收拾好了,你带走!”
    钱姚斯脸上有些落寞,他自从懂事的时候起,就没吃过这么大的亏,在古玩行里虽然也走过眼交过学费,但那都是万儿八千的开销,这套壶就在前几天,还有位港商给他出价四十万港币的,由于近年来紫砂壶的行情见涨,尤其的近代制壶大师的优秀作品,往往都高出了明清制壶名家的价格,这套壶品相堪称完美,又是传承有序,升值的空间很大,钱姚斯当时没有答应出售。没有想到这转眼的功夫,居然就变成了别人的了。
    “老头子冒昧的问一句,庄小哥师承哪位啊,年纪轻轻的就有这般见识,真是不得了,对了,你既然看出来我这壶是开门老物件,是否能说出其来历呢?当然,这套紫砂壶已经是你的了,说不出也没关系的。”
    钱姚斯也是历经风浪的人了,这壶虽然值个几十万,但对于他的身家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刚才之所以有失落的感觉,那也是人之常情,试问本来会赢的十拿九稳的赌约,突然被人翻盘,换成谁心里都不会舒服的。
    钱姚斯一边说话,一边把手中的壶递给了庄睿,庄睿先将紫砂壶里剩余的水倒了出来,然后将壶身翻过来,看了一下底部的款识,有一方铃印,上书:朱可心,三个字。
    看到这个款识,庄睿不禁乐了,他虽然鉴赏古玩的水平不怎么样,但是庄睿的记性特别好,前不久正好在一本介绍紫砂艺人的书里,见到过朱可心这个名字,由于其在近代紫砂壶中的特殊贡献,让庄睿记忆深刻。
    1904朱可心出生于宜兴市丁蜀镇,原名朱凯长,艺名“可心”,寓意虚心者,可师也和“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1931年的时候,朱可心受聘于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技工,此间创作紫砂咖啡具,次年,精心制作云龙鼎和竹节鼎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并荣获“特级优奖”,庄睿对其印象深刻,也是源自于此。
    朱可心早年的作品《竹鼎》,甚至被宋美龄收藏,在建国之后,更是精品倍出,1953年12月,应邀参加文化部举辨的”全国民间艺人观摹大会”时,其作品《云龙壶》大放异彩,1956年被命为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设计创作有圆松竹梅壶,松鼠葡萄,一节竹段,仿古竹提等被”中国工艺美术巡回展”到斯里兰卡等国家展出,并获一等奖.这些伤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馆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