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百零八章 永乐
    本朝太宗皇帝朱标,年号永乐,乃是太|祖皇帝嫡长子。
    他是本朝极为传奇的一位君王,文武双全,诗词双绝,还有很多发明创造。
    玻璃、肥皂、水泥、葡萄酒,样样都是出自他手。
    据说他在位期间,还利用水泥大修天下官道,兴修水利,惠及后人。
    他还主张要迁都,把都城从金陵迁往北平城,说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话,朝野间一片赞誉。
    他亲自制定了新京城的规划图纸,详细到内外城各处道路街巷,都要亲自命名。皇宫大内的格局,也是他定下的。在他的坚持下,新京城的建造工程持续了十年之久。
    之所以只有十年,并不是新京城在十年后建好了,而是十年后,他就驾崩了,迁都之议就此搁置。建好了大半的新京城重新降格为北平城,便宜了分封在那里的燕王府。
    不过这个便宜最终还是没叫外人占了去,因为当时前任燕王朱棣已经去世,子孙不肖,因各种原因而被圈禁、夺爵,甚至有人被玉牒除名,是永乐帝将自己的一个皇子过继过去,继承了燕王府,方才延续了燕王一脉的香火。严格来说,太宗皇帝辛苦建成的北平城,是落到了他的亲生骨肉手里。
    谢慕林有些麻木地听宋氏介绍起这位传奇帝王的事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原来在我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位穿越者,而且还是直接穿到了朱标身上!”
    穿成了朱标,朱标没有早死,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皇位的就不是皇太孙朱允炆,那自然就不会有朱棣靖难之役,而后登基为永乐帝的事了。朱标直接夺了永乐这个年号,做皇帝似乎还做得挺爽的,没少用现代知识为自己谋利。
    他之所以会有迁都北平的念头,估计一是想完成历史上永乐帝迁都的大业,二也是因为北京才是他心目中的首都吧?他既然亲自设计了北平城,连街巷名字都要定下,就意味着这个新京城多半是照着他记忆中的北京来建造的。
    谢慕林心想,她若这时候去了北平城与父亲谢璞会合,很有可能会发现自己对那个城市的街巷道路颇为熟悉。至少,她会知道中轴线一带是什么样的格局。当年她去北京旅游,可没少拿着旅游地图研究故宫附近的各种景点呢。
    就算是她书房空间里的那些课本、资料,也不见得没有北京地图呀。
    宋氏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位明太宗永乐帝的事迹,就提起了他昔日的发明了:“水泥方子,当年在太宗朝,应用极广,但凡天下道路,几乎都是用它筑就,连边疆哨所,也是用它与沙石建成的,听说建造速度极快,花费又小,还颇为坚固。只是这东西不能长久,约摸用得十来年功夫,就得敲碎重建了。但即使如此,花费也比从前的法子少许多。因此,边镇之地,水泥极为盛行。天下驰道,也是以水泥为主。”
    文氏在旁听得感叹不已,只是她有一点不明白:“既然是这样的好东西,为何我们平日里少有听说?我生于书香门第,长在富豪之家,还与曹家这样的后族勋贵相处了十多年,自问不算是没有见识的人,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水泥这东西。否则,真姐儿说起的时候,我也不会如此惊喜了。”
    宋氏叹了口气:“水泥自然是好东西。太宗皇帝也是本朝难得的圣君。只是……圣君做事,自有他的用意,却不是一般庸人能够理解的……”
    明太宗永乐帝朱标,这辈子干了无数大事,还利用各种神奇的发明,为自己谋得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俱是内库所有。有了这些钱,永乐帝做什么事都很有底气,根本不需要受大臣们的制肘。
    同时,永乐帝还有独特的练兵之法,又让将作监制作出好几种火器,并改良了军弩,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明军的作战实力,也为他本人在军中赢得了无上威望。
    有了这些底气,永乐帝想要迁都,即使有无数大臣不情不愿,也没人敢公然反对。新京城是他亲自画的图纸,又从内库拨出八成钱粮物资去建造,他还事先解决了削藩的问题,连藩王中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等都先后病逝或回京养老了,根本没人能阻拦。
    但是,没人敢公然反对他,不代表没有人在私底下搞小动作。
    比如文臣,就会觉得永乐帝太过重视武将,轻视文臣,太过重视工商,轻视读书人,他们希望永乐帝能听他们的劝诫,成为一个理想中的仁君。既然永乐帝不答应,他们也只能指望太子了。
    比如武将,虽然大部分人都很佩服永乐帝,但也有人觉得他在军中威望太高了,不利于自己统帅手下;还有人讨厌火器,认为永乐帝发明、推广这些东西,是在扼杀他们的前程;还有人是嫌永乐帝管制太严格了,带兵的人喝点兵血是正常事,可永乐帝却对这种行为严惩不贷,这不是叫他们没了活路么?还有人是昔日在藩王手下为将的,总觉得是皇帝害死了他们家大王,心里暗戳戳地要为大王尽忠,报复一下暴君什么的……
    又比如后宫的皇后与皇子们,永乐帝对庶长子朱允炆很看不上眼,对第二任皇后徐氏所出的嫡皇子朱允烰,也同样很不满意。他最喜欢的是一个宫人所出的皇子,不但长得象他,性子也很象他,还自幼聪明伶俐,对他的种种命令、主张都能很快理解。没有人知道,永乐帝是否想过要让这个皇子取代朱允烰的太子之位,但皇后与太子,勋贵与朝臣,都十分惶恐,认为必须要避免这件事的发生。那位皇子再聪明,再得圣宠,他既不是长,也不是嫡,生母位卑而早逝,何德何能越过两位兄长,成为东宫的主人?
    那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宋氏也不愿意说得太清楚,也许她本人看过的史书,也写得不算清楚。
    反正结果就是,永乐帝当机立断,在最喜欢的皇子坠马受伤之后,迅速将他出继到燕王府,变相剥夺了他的皇位继承权,但也同时保住了他的性命。然而,在那不久之后,永乐帝的身体状况就急剧恶化,据说是年轻时没有保养好,留下了后患,旧疾复发,难以治愈了。
    永乐帝出人意料地在壮年驾崩,皇位传给了他的嫡子,太子朱允烰,年号宣文。宣文帝跟他父亲性情截然不同,在太后与朝臣、勋贵们的主张下,他下令停止了迁都的计划。许多永乐帝在世时的政策、主张,也都纷纷被废止了。
    真真正正的人亡政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