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0391 孙承宗的收弟子信号】
    韦宝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让孙承宗放心。
    韦宝已经隐隐看出了孙承宗的顾忌,猜想孙承宗可能是怕自己是他的政敌放出来的诱饵,故意来害他的,所以说了一样有求于孙承宗的事情。
    韦宝现在对大明这个时代的认识越来越深了,印象最深的便是像吴三辅说的,大明没有人不求人,无所求是不可能的。
    让人觉得自己有所求,其实也是一种让人放心的方式,这招其实很好用。
    因此,韦宝故意弄了个相求于孙承宗的事情出来。
    孙承宗微微一笑,很爽快的道:“韦公子那提举韦家庄的书函呢?老夫现在就签字。韦公子愿意造福乡里,是该鼓励的事。”
    韦宝赶紧到议事厅门口,喊王秋雅将提举函拿过来。
    王秋雅答应一声,急忙过去。
    “不会吧?韦宝进去也没有一点功夫,连督师大人也愿意在他的提举书函上签字?请求朝廷将韦家庄名号赐封下来?”吴三辅不敢相信的问身边的吴雪霞。
    吴三辅和吴雪霞要等韦宝一道离开督师府,所以仍然留在江应诏的签押房内等候。
    “没什么不可能的,韦宝那张嘴巴,你又不是没有见识过。”吴雪霞眯了眯眼睛。
    似乎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情。
    吴三辅笑道:“你就对你们家小宝这么相信?他又不是神仙。督师大人可是陛下的老师,跟他一个乡里少年,之间差了十万八千里,干什么这么帮他?而且,这应该还是他们头一次见面吧?”
    “头一次见面怎么了?”吴雪霞道:“谈得来谈不来,看的顺眼,或者看不顺眼,有时候见一回就够了!如果没有眼缘,便是在一起一辈子,也不会合得来。”
    吴三辅呵呵一笑,没工夫取笑吴雪霞,在门缝偷看韦宝和孙承宗在议事厅那边的情况。虽然听不见说什么,但是吴三辅很想从两个人的表情和举止看出点究竟来。
    孙承宗将提举韦家庄的事不当回事,愿意签字,主要因为这不是王侯那种赐封,这种赐封,只是象征一种名誉,没啥用。
    某某乡镇用当地名人的前缀,太平常了,张家镇王家村李家寨赵家山,太多了。
    韦宝之所以执着做这件事,也不是想通过皇帝的嘴巴,就能使得韦家庄真正成为他个人的私产。
    别说皇帝赐名的一个庄子,便是藩王亲王,死后无人继承,或者是犯了什么过错,被削去名号的也很多。
    皇帝今天给一个大臣封官,明天又杀掉这个大臣的事情,更是比比皆是。
    韦宝要皇帝的赐名,主要是为韦家庄争取时间!
    韦宝很清楚天启皇帝还能在历史上蹦跶多久,也就四年左右的功夫就要挂。
    但韦宝相信,天启皇帝这四年多的余生,足够他将韦家庄弄出城市雏形,更能为他将韦家庄的周边防务搞起来,赢取足够的时间。
    四年功夫,韦宝自信能将韦家庄建城一座巨大的堡垒!
    或者说是乌龟壳。
    韦宝是属乌龟的性子,有事爱躲起来,藏起来,有这么一处再大风云变幻也损害不进来的堡垒,这么一大片根据地,将来不管是走官场道路,还是造反路线,都是坚实的基础!
    所以韦宝需要天启皇帝的赐名,需要天启皇帝之口,给予他律法正统的承认,承认他是这韦家庄的主人,不用受到辽西当地官府的钳制,自己在韦家庄内,真正能像一方主宰一般的去营建一切。
    这也是孙承宗没有到过韦家庄,不知道韦家庄的具体情况,正常人初听起来,一个庄子,还能起啥幺蛾子?成啥气候?而且又是一块三不沾的滨海贫瘠之地,更无所谓了。
    若是辽东敏感的战略地带,能与建奴或者蒙古人,或者跟朝鲜人搭上关系的地方,孙承宗就不会这么随便处置了。
    又或者是江南富庶之地,牵扯甚广,牵扯到了很多人的利益,也不能随便处置。
    现在辽西辽东的世家大户们,除了吴家和祖家,都签字钤印画押了,孙承宗觉得他这么做,不过是顺水人情。难道当地人看的不比他清楚?孙承宗估计韦宝既然连朝廷对建奴用兵都舍得捐这么大笔银子出来,平时一定对地方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才会受到众人如此推举。
    韦宝将提举韦家庄的书函交给孙承宗。
    孙承宗将书函摆在一张桌案上,工工整整的同其他人一样,写上姓名,籍贯,职务,并取下自己腰间的印章盖上,并且还打上了指模。
    “韦公子,这样可以了吗?”孙承宗笑着将书函交给韦宝。
    韦宝看了一眼,孙承宗的字迹娟秀,倒有点娘里娘气,而且位置也很不醒目,放在众人之后。但孙承宗这三个字,似乎带有某种魔力,即便字迹不醒目,位置不醒目,仍然能教人一眼看见!
    这就是名望的力量。韦宝暗忖,这下有了一大帮辽西辽东世家大户的联名提举,又有了孙承宗大人的签字钤印画押,我看看魏忠贤还有什么理由不给自己办,收了自己那么多银子,自己还将主要的几个大太监都打点好了,你们不能光收银子不做事啊!
    “多谢督师大人!督师大人的字真漂亮。”韦宝顺其自然的赞美了一句。
    孙承宗轻轻地抚了抚胡须,笑道:“我的字不行。不过,我对儒家修身倒是有很多体会。夫修圣人之道,贵先立乎其本!本立而道生。本者何心是也。心为人之主宰,亦为宇宙天地万物之主宰。故象山与阳明继程、朱二子倡“性即理”说之后,力倡“心即理”。象山之“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及儒门“天地万物人我一体”,与明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之说,较之佛家“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与“佛即众生,众生即佛”等心佛一体、佛与众生一体之说,实深为高远矣!惟欲真能达到宇宙与吾心一体及天地万物人我一体之无上境界,不能说以会得此理、说得此理即能达到,须从心地上性地上切实作工夫,脚跟确实踏到;且能在工夫上契得“心与物冥、理与事冥、性与道冥、道与天冥”之神圣境界,浑然一片性光流行,心光流行;无内外,无将迎,无物我,无动静;此则已至由太极而无极境界矣!”
    韦宝一汗,怎么又开始胡扯起来了?孙承宗不是个文人吗?这么爱谈修身之道?什么意思?
    “大人对儒学研究的深度,非我能领悟的,恕我愚钝。”韦宝微微一笑,一个马屁砸过去,虽然不是特别的感兴趣,却显出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
    韦宝虽然没事的时候,也爱爱看看儒家道家的各种文章,学习学习,尤其喜欢中庸之道。
    但如果要说养身修身,韦宝已经学了正宗太极拳太极棍了,何必还研究你儒家养身修身的一些理论?
    孙承宗见韦宝感兴趣,似乎很高兴,接着道:“夫人之求其成己、成人、成物、成务者,外求其道于天下万事万物,水世而不可得;反求之于吾心,便即得之矣。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故求其道于吾心,自可普万事而无或遗。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足以为道。”《经》曰:“道在尔躬。”“道在尔心。”岂远乎哉?余故常谓:“道外无心,心外无道。”用佛家语意说则“即心是道,即道是心”。故反求自心,当体即得。是故与其倡“心即理”、“性即理”,远不若倡“心即道”、“性即道”也。理者,道之理也。一道备该万理,万理皆归一道。自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以至孔子而迄孟轲止,圣圣相传,皆言道而不言理,传道而不传理。所以然者,以举道而理自在其中矣!宋儒之特举理字,以立理学,除标新立异别开路径而外,岂有他哉?韩愈力倡道统之说,宋儒意欲创“理统”以继“道统”,井求之于禅释;且后分裂道术,各执一端,而有程朱陆王之千古公案,纷争不息,延及各家门人,亦复互相攻讦,又何其小哉?夫天下,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事,一经各立门庭,互逞口舌,反使道愈辩而理愈纷,理愈争而道愈晦矣!此正所谓“无事生事”、“无争生争”者也。”
    韦宝这句话算是听懂了,点头道:“不错!“无事生事”、“无争生争”,最是坏事。”暗忖东林党不就一帮这种货色吗?
    大明阉党势力大的时期很多,但哪个时期也不如明末伤经断骨,因为天启朝之后,阉党被崇祯弄干净了!没有阉党了,东林党独大,天下毁坏的更快。
    孙承宗见韦宝赞成自己的观点,更为高兴,觉得韦宝与自己的想法很投契。
    在古代,读书人是非常注重思想观点的,尤其是当官的读书人!
    在孙承宗看来,韦宝已经有秀才功名,并且是豪富之家了!最不济,最底限,将来也至少是辽西辽东当地的重要官员!
    大明秀才很多,穷人家的秀才连糊口都难,但是有钱人家的秀才,已经算是不小的功名了,功名只有和金银捆绑在一起,才更能生辉。
    若是韦宝能再进一步,弄个举人的功名,单凭韦宝今日捐赠24万两纹银巨款的功劳,再花费点银两,直接便可以补一个七品官的缺。而且韦宝现在这么年轻,就这么有头脑,有手段,以孙承宗的慧眼看来,韦宝将来必定大有作为,所以,他很想弄清楚韦宝是否与他的想法一致。
    当然,孙承宗的这些想法,就不是韦宝能琢磨透的了,韦宝还以为孙承宗年纪大了,话多?见谁爱跟谁聊兴趣爱好?还是看自己有眼缘?喜欢跟自己聊天?
    反正没啥文化修养的韦宝,是不会想到孙承宗这是借着谈养身修身,在试探自己的政见,他还远没有到能与古代大儒谈文论道的思想境界。
    “韦公子啊,夫道,寂然无物、无形、无名、无体、无象,远存于先天之上,近存于一心之内,广被万物而无或遗,中应万事而无不当。故天下万变万化,要皆备於吾心,一心不动,肆应咸宜。孟子曰:“自求即得。”自求者,自求于吾心也。举心,则性自在其中矣;举性,则道自在其中矣;举道,则天地万物自在其中矣!故言孺家之道统圣脉,一是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心性存养之道及其下手方法如何?”孙承宗问道。
    韦宝一怔,你自己爱聊就聊吧,老是问我干什么?我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好吗?
    但韦宝有个优点,听不懂别人说什么的时候,会接一句:“我没有想这么深,但我觉得督师大人说的很有道理,句句引人深思,跟我想的一样!”
    孙承宗赞赏的点了点头:“要亦静而已矣。心之体本静,性体亦然。感于物而动,缘于欲而动,动则失其本,而违于道矣。道不可须臾离,故心不可须臾动。天地万物,生于静而长于静,失于动而亡于动。余故曰:‘静罔不吉,动罔不凶。’此古哲之所以谓‘一动不如一静’也。《大易》所谓‘寂然不动’者,所以存其本心,养其性体也。所谓‘感而遂通’者,在其寂然不动,则湛然无物;湛然无物,则洞然虚明;洞然虚明,则有感即应,应而遂通矣。其所以能应而遂通者,盖洞然虚明,则灵觉不昧;灵觉不昧,则一神独耀,则无知而知,无得而得,不能而能,不神而神。故能有感斯应,而应无不通也。兹为世人修圣人之道与成圣人之道之方便起见,特再将历代圣哲所述圣人修养之圣脉心法,无论其言道、言德、言学、言理,凡可应用于静坐中,以之为内修工夫炼养者,择要简述之,并明其条理体系,用为儒家中人修养内圣工夫之,准绳与典则。并免徒让道佛二家圣哲专美于前也!故就散见于往古经籍中之圣言圣法,归纳之共为十二条目,以为儒家中人修持“超凡入圣”工夫之心法。且此十二条目,不必一一全修,择其性之所近者,任修一条或二、三条,均可几于圣地。亦非谓除所举条目外,便无修持之法,惟大体说来,此即为内圣修养之最重要纲目。至其静坐中之诀法,亦当尽量择要简为指出,以供学者之所取法焉!其须自契自证,非言语文字之所可得而传者,亦惟有略之矣。”
    孙承宗说完,看着韦宝,期待韦宝的看法。
    韦宝这回早有了准备,将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常五爷常说的一句话引述了过来:“大道常存文字外,真途不在语言中。”
    常五爷每到让韦宝自行领悟动作窍门的时候,都会说这一句,韦宝早已经铭记在心,所以碰到模棱两可的谈话,便自然而然的用上了这么一句。
    孙承宗闻言大喜,已经确定韦宝的想法与自己很相近!是个可造之材,对韦宝更加喜欢。同时确定,韦宝这种人的想法,到了这个年纪,已经趋于成熟,一般不会再有大的改变了。
    有学问的人,就爱通过这种聊天方式辨认对方的想法,尤其是像孙承宗这种大儒。
    孙承宗是看重王阳明的心学和道德修养这些的。
    而东林党是反对空幻虚无、谈空说玄。
    东林学派以东林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论辩、研讨、撰文、出书,对王阳明“心学”及王学末流在道德修养和认识论方面宣扬的种种虚、空、玄的主张和说教进行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从而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
    东林党提倡求真务实、实学实用。
    尽管东林书院和古代其他书院一样,讲学和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儒家经史著述,但其不论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方法上都针对性、实用性较强,强调从实际出发,注重讲实学,办实事,有实用,求实益。
    东林党主张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
    明朝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和工场手工业更加发展。
    在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商人、作坊主、手工匠以及其他城市平民,开始形成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给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带来了新的影响。
    东林党就有不少人是中小地主兼营工商的。
    他们有的人突破了传统的农为国本的经济思想,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新观点。如赵南星说:“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业。”李应升反对关卡重重、商税繁多,要求执政者“爱商恤民,上不妨工而下利于途(指贩运)”。
    可是从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起,神宗派宦官到各地采矿和征税。神宗一开始派出矿监、税使,东林党人就表示反对。
    山西巡抚魏允贞在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上疏指出:宦官出领矿、税,为民祸害。魏允贞因此受到神宗的切责。
    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大学士叶向高上疏要求罢撤矿监、税使。同年,吏部侍郎冯琦上奏说:这些矿监、税使不但使贫者断绝生计,富人也蒙受其害,这样下去,势必激起大乱。
    李三才反对矿监、税使的言行,在当时影响最大。他于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就任凤阳巡抚。在凤阳巡抚管辖的地区内,有好几个矿监、税使,残害百姓。李三才在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五月上疏万历帝,揭露万历帝派遣税使、矿监这一弊政的要害。
    李三才任职凤阳巡抚期间,曾经严惩太监陈增的爪牙,罪大的则加以捕杀,打击了陈增的气焰。他还奏劾陈增的重要帮凶程守训贪赃数十万银两等罪,使程及其同伙被捕解京,终于伏法,远近大快。
    李三才“以折税监得民心”。两淮地区发生灾荒时,他经报请朝廷获准,对灾民加以赈济,还免除了应纳的“马价”(一种苛税的名目),因此李三才的言行赢得了民心和朝野正直人士的赞扬,声望日隆,有可能被推举进入内阁。
    齐、楚、浙党一派官员生怕李三才入阁会对自己不利,就连连上疏攻击李三才奸诈贪横。顾宪成等东林党人则驳斥这些谰言,于是双方又发生了一场笔墨官司。由于一再受到攻讦,1611年(万历三十九),李三才不得已自动辞职。这是当时喧闹得不可开交的李三才入阁事件。
    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死去,朝廷宣布撤掉一切矿监、税使,过去因反对矿监、税使而被处分的官员也酌量起用。至此,反对矿、税之弊的斗争以取得一定程度的胜利而告一段落。
    由于东林党人开放言路指责朝政,触动熹宗时专权的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开馆纂修《三朝要典》,在霍维华的基础上纂辑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的档案资料,打击东林党,同时造编《东林点将录》等文件上报朝廷。
    韦宝虽然弄不明白孙承宗想说什么,但孙承宗的意图,韦宝总算看出来了。
    知道孙承宗这是对自己起了惜才爱才之心,想‘招揽’自己。
    韦宝估计,孙承宗可能想让自己做给弟子啥的?这年代不是很流行师徒关系么?尤其在官场,这是很铁的一种关系。
    对于孙承宗表露出来的意思,韦宝既没有很高兴,也没有不高兴。能得到孙承宗这种朝廷超品大员的青睐,若是在现代,韦宝磕破头都愿意,别说超品大员,随便跟七品县级官员有一点点关系,人生都将大不同吧?
    但是现在的韦宝,不会轻易的表露情绪,实际上,他内心也的确是平静的。
    韦宝知道孙承宗在魏忠贤手里滚蛋回家的历史,好像是魏忠贤想拉拢孙承宗,孙承宗不愿意和宦官搞在一起,然后触怒了魏忠贤。也知道孙承宗曾经在崇祯朝又起复,然后又被排挤滚蛋回家的事。
    所以韦宝不用研究孙承宗这个人,也大概能推测出,孙承宗应该既不是阉党分子,也不是东林党分子,应该属于中间派。
    中间派其实是最难立足,最难保身的,需要很高超的技术,像是走钢丝一般。
    韦宝也想走这条路,但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能力走,所以偷偷在私下里搭上了王体乾那条线,现在算是阉党的边缘人物。
    东林党人号称清流,影响着天下的舆论。皇位继承权之争和京察之争,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
    但是,这并不能掩没东林党人在这些斗争中力图革新朝政、反对统治集团中最反动腐朽势力的进步作用。
    由于东林党人威胁到其他非东林党人的利益,许多非东林党的官员为自保也纷纷以地域为单位,以高官为领袖,结成帮派,一时朝中宣党、浙党、楚党、齐党林立,他们联合起来打击东林党人。
    斗争由原来的阁部之争和门户之争逐渐演变为党派斗争,规模进一步升级,性质更加严重,影响也更加恶劣,明代政争急剧恶化,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并借着崇祯帝清除魏忠贤势力的时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使得明末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单一,朝廷的税收来源更加依赖于普通的农民,再加上当时各种天灾不断,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东林党既是一起历史事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虽然发生在晚明时期,但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
    韦宝认为东林党人缺乏治国才能,党同伐异,他们的失败是咎由自取,对于明朝的灭亡,东林党负有历史的罪责。
    东林支持者抵制任何基本制度上的或财政上的改革观点。他们认为技术性的解决办法过去不成功,也不可能成功。因为他们偏爱行政改革的空想,他们的运动在体制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倒退了一大步,是从张居正所采取的立场的重大退步。
    东林党人从不曾提出过救治国家的政纲,长于内争,短于治国、治军,他们与齐、楚、浙三党、阉党、与阉党残余的区别之处,仅在于东林误国,而东林的对立面则害国。
    “韦公子,我送一幅字给你,你可要?”孙承宗‘含情脉脉’的看着韦宝。
    送字神马的,这在大明便是要走师徒关系的明确信号!
    孙承宗这是在明确向自己释放示好信号哩。
    韦宝当初向王体乾讨要题字金面扇,就因为这一点,有了王体乾亲笔手书的赐字,他便是王体乾的人了。
    怎么办?孙承宗想收自己,自己要不要被他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