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卷六 王者归来(下)
“宣高句丽王高延优、高句丽王后于氏。”
最先开刀的,便是如今国力已经大损的高句丽。
两人身边没有半个侍卫亲信。
只有一座高台,一道台阶。
不敢抬头。
无论是那面大汉的赤龙龙纛还是天子,都不是他们能够用视线玷污的存在。
他们能做的,只有是一步一步走完脚下的阶梯,走完这段可能是人生的最后一段道路。
越往上走,风便越凌厉,双腿也便愈发无力。
“啪!”
不出意外的话,终究还是出了意外。
身为高句丽王的高延优腿脚已经无力,在迈上台阶之时,脚尖意外磕碰到了台面,整个人都朝前方栽去,连鼻梁都被磕破,流出鲜血。
有西域使者本来想要嘲笑,但侧目一看,无论是天子还是其他大汉群臣都没有笑容之后,也是不敢有所动作,继续维持大会的肃穆。
一道道目光聚集在高延优身上,高延优整张脸变的通红,甚至有眼泪已经堆积在眼眶!
这些目光!
这座高台!
这些汉臣!
……
每一个,都犹如泰山一般压在高延优身上。
而且周围大汉群臣的反应也说明了。
这次大会,绝对不是为了戏弄于谁。
大汉也好,天子也好。
他们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
审判!
还是旁边的于王后此刻俯下身去,将高延优给扶起。
“小心些。”
于王后说这话的时候,也已经如同行尸走肉。
那位天子从一开始,便是要将他们这些小国国主的尊严全部踩碎!
而天子毫无疑问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哪怕是于王后这个曾经一手操纵高句丽国政,并且延续自己富贵地位的强人,此刻也没了半点想法。
那位天子,就是要如同神王一样,高高俯视此地的一切!
两人又不知走了多少台阶,直到有礼官呵斥,他们才敢跪倒在地。
“高句丽酋长,高延优,拜见大汉天子!”
在这位天子面前,高延优连自己的王号都不敢报。
在大汉天子面前,没有什么高句丽王,有且只能有的,就是一个名叫高句丽的小部落,还有其中的酋长首领。
仅此而已。
“高句丽?”
上方的刘协终于说话。
仅仅是三个字,便让高延优身子一软。
“高句丽之名,从何而来?”
此刻高延优的大脑已经一片空白,就连天子的问话都置若罔闻。
好在旁边的于王后顺利接上话——
“昔日始祖东明圣王高朱蒙出生于大汉玄菟郡高句骊县,故称高句丽国。”
刘协听后嗤笑一声:“东明圣王?倒是好厉害的谥号。”
两人不敢说话,只是将面目贴在下方的丝绸上,等待天子发落。
“本出身于大汉郡县,却敢僭越称王,忤逆汉室……这高朱蒙倒是真不将大汉放在眼中。”
“既然如此,高句丽,其实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饶是高延优、于王后已经预料到什么。
但当天子真的说出这样的话后,两人还是一阵头晕目眩!
没有存在的必要……
倘若说这话的是别人,他们夫妻俩只当是对方在撂狠话。
可如果说这话的是大汉天子……那就不叫狠话,而是宣告!
从此之后,高句丽,便真的不存在了!
高延优此刻上肢已经没有力气,脸肉全都摁在地面上,然后又被挤到一边。
而于王后则是努力想要抬起自己的头颅。
此刻的于王后大抵是恨自己不是男子,不能和天子据理力争,甚至干脆就是匹夫一怒……
“孝武皇帝曾经在北面设立苍海郡,裁撤之后,便被扶余、高句丽人鸠占鹊巢,到如今已经有三百余年。”
“住了这么些时日,非但不感恩汉室,反倒与公孙度、袁谭等汉贼沆瀣一气,更是罪加一等。”
刘协列举高句丽族的罪证,每说一件,便凝练出一分杀气。
到最后,高延优更是隐约翻起了白眼,浑身开始了抽搐……
“陛下!”
还是身为侍中的司马懿此刻站了出来,向天子行礼。
“陛下!”
司马懿说道:“高句丽虽然罪孽深重,但毕竟在辽东繁衍生息百年。”
“舜帝问于皋陶之仁政,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矣。”
司马懿说的,乃是《尚书·大禹谟》中的内容。
书中记载的是舜、禹、皋陶、伯益开会交流政治见解时的言论。其时,禹已处于摄政地位,但舜仍位居天子之尊,皋陶则是大法官。
当时舜帝和皋陶讨论治理天下,皋陶便讲出重用刑罚并不能使得天下信服,而是帝王要有“好生之德”,如此就能够使百姓信服。
后来颜渊也曾经说过::“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
现在司马懿当着天子的面说出这些话,其劝谏的意味也已经十分明显,就是要让天子手下留情,不要行杀戮之事!
“司马侍中此言差矣!岂不闻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戎狄豺狼,不可厌也?”
“如今高句丽百年间屡次进犯我大汉边境,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难道仲达没有看见吗?”
竟然是曹丕此刻站了出来反驳司马懿。
曹丕此刻振振有词:“高句丽就好像是隐藏在暗处的豺狼,当大汉强盛的时候,他们便会夹着尾巴躲入山林,丝毫不敢侵犯。可一旦大汉衰弱,他们就会露出自己的獠牙,不顾大汉曾经对他们的恩惠,扑上来撕咬……这样的夷狄,留之又有何用呢?”
“……”
虽然不知道什么情况。
但是趴在地上的于王后陡然从之前浑浑噩噩的状态清醒过来!
机会!
高句丽的机会!
虽然不知道那个叫司马懿的为什么要为高句丽说话,但是于王后却知道,此刻绝非高句丽的末路!
振奋精神,于王后伸手狠狠掐了高延优一把,示意对方出声!
高延优此刻也仿佛如梦初醒,听到司马懿和曹丕的争吵后,立即痛哭起来:“陛下!”
“臣等只是受人蛊惑,断不是要与大汉为敌啊!”
高延优此刻声泪俱下。
“陛下说的事情,乃是祖先所为,和臣无关啊!”
“臣的祖先久在山林,茹毛饮血,不通教化,不识天威,只以黑山白水相伴,当真与禽兽豺狼无异!”
“但如今臣幸蒙开化,故此已为诸夏,不能和禽兽相提并论!”
……
大汉群臣一阵寂静。
便是为高延优“开脱”的司马懿,此刻也呆滞的朝着这位高句丽王看来。
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他们听到了什么?
身为一国之主的高延优,竟然称自己的祖先为禽兽?
而他自己,则反倒成了诸夏?
如此,禽兽做的事情,和他这个诸夏贵胄有什么关系?
不是……
不少大汉官吏闭上眼睛,想要努力理清头绪,去理解高延优的话语……
对于坚持祖父相传的传统汉人来说,高延优的这套理念实在太过超前……
诸夏,也是能够后天变成的?
而司马懿却仿佛抓到了什么重点,立刻朝着天子进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高句丽虽为蛮夷,但今日见其酋长,却懂礼仪,有章服,可谓诸夏!”
!
在听到司马懿的话后,一些上了年纪的官吏突然变得振奋起来!
大家都是在宦海沉浮了不知多少年的人,自然能够看出司马懿和曹丕的突然争吵,必然是经过天子授意。知小礼而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
若是天子一开始便表现的温和,必然会令这些东夷懈怠,以为大汉好欺。
但是辽东毕竟有其特殊所在,天子也不可能真的率领大军在此地耗下去,去深山老林中剿灭高句丽。
如此,便先让这些东夷感到重威,然后再行怀德之事。
起初众人只以为,天子是打算让司马懿给高句丽一个台阶下。
但现在看来……天子的用意,远远没有那么浅薄!
何谓华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虽然这就是华夏的定义,但是按照约定俗成的概念,似乎只有汉人血脉,这才能够被称为华夏。
可天子这一次,似乎是要将“华夏”的定义重新编写!
这件事情,并非是从现在开始。
早在金城之战时,天子便令羌人全部改换汉姓,使用汉人的文字,学习汉人的礼仪。
如今凉州之地,羌人汉人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如果不是去查询祖籍,已经很难分辨羌人与汉人的分别。
当一个容貌大致相似,说着关中官话,口诵诗书礼乐的人出现在世人面前,有谁敢说他不是诸夏之后?
而随着北庭都护府、安南都护府的相继建立,诸夏与夷狄在血脉上的分别更是被刻意模糊。
……
这些事情,天子做的向来隐蔽。
但也正是因为隐蔽,其实很多事情到了今天,也几乎成了水到渠成。
这个事情最核心的便是,何谓华夏?
血脉?
习俗?
口音?
还是……有礼仪!有章服?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着天子的那个答案。
而天子也没有让众人等待太久。
只听天子疑惑道:“如此?高句丽可称华夏?”
“自然可称华夏!”
天子又询问高延优:“汝,乃是华夏之后,而非蛮夷之主?”
“正是!”
高延优即便再愚蠢,此刻也知道自己有必要应下此事!
天子沉默。
但沉默过后,语气却明显轻松几分:“来人,赐座。”
屡次侵扰大汉边境的蛮夷之主,自然没有资格在天子面前坐下。
但既然是诸夏之后,那却是另当别论了!
高延优、于王后不敢置信的看着侍者在他们面前摆放的座椅。
直到他们屁股挨上去的那刻,他们才终于意识到——
高句丽……是不是不用亡了?
而面对天子如此明显的双标,一众围观的西域使者还有雍华、卑蔑两名国主,都是隐约明白了天子的用意。
何谓华夏?
并非血脉,而是礼仪、章服。
一时间,众人都若有所思……
“汝既然明白自己是华夏,就应当知晓礼仪。”
“臣知晓!”
高延优此刻是一息都不敢耽搁。
宛若即将溺死之人面前突然出现了一根绳索,高延优此刻已经是抓住这根绳索不打算放手!
“那卿以为,懂礼之人,可以私自建国,立下王号吗?”
……
“自然不可以!”
高延优还在犹豫,于王后倒是果断的回答天子!
同时她知道,天子果真是给了高句丽一个台阶去下!
而高延优此刻也知道自己现在不能有半点犹豫,当即顺着天子的话说了下来——
“臣愿意废除国号,为汉之苍海,以正诸夏之风!教化苍海之民!”
身为高句丽王的高延优,此刻毅然决然的主动废除了高句丽的王号!
甚至不单单是高句丽的王号,还有高句丽的种族文化,都在这一刻和之前做出了切割!
只因这是唯一能够保全高句丽,同样也是唯一能够继续让他们夫妻两继续保持富贵的方法!
刘协眼看二人这般识趣,顿时和颜悦色道:“既如此,自当以诸夏之礼待之。”
“从此,可于高句丽原都城国内城建立侯国,以作诸夏正祀!”
对于土地,毫无疑问要设立郡县。
但是对于高句丽、扶余这些王室本身,则可以予其富贵,建立侯国。
高延优、于王后夫妻此刻劫后余生,自然对着天子谢恩。
令其下了高台,同时高台之论也传递了出去。
听闻高句丽王主动废弃国号,而天子也在其地设置郡县,并且废其王号,改为侯爵后,扶余王简位居、三韩辰王、倭国女王卑弥呼皆是面色一变。
扶余王简位居虽心中不服,但想到如今连老巢喜都都在汉军控制之下,却也不敢抗命。
倒是三韩辰王开始大呼小叫:“大汉天子,怎么能够这般无礼!?”
……
消息传到高台,天子第二个召见的便是辰王。
辰王见到天子不行礼,不跪拜,依旧以王自居!
刘协见状,亦是微微一笑。
“朝鲜王准为卫满所破,乃将其余众数千人走入海,攻马韩,破之,自立为韩王。准后灭绝,马韩人复自立为辰王。”
“如此蛮夷,不能存焉。”
“予曹操、孙策令,命其南下,犁庭扫闾!”
正在朝鲜城中的曹操和孙策收到天子命令,立即南下。
“曹将军,天子要犁庭扫闾,请问该做到什么地步?”
“凡高于车轮者,杀无赦。”
“哦……行!不是?曹孟德!你车轮平着放是吧?”
……
数日。
有舟船自东海行来,阴风阵阵,鬼火狐鸣,桅杆下坠,布满头颅,天子命人筑为京观,并以辰王首级封顶。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
倭王卑弥呼大骇,请求天子效仿高句丽、扶余之事,贬倭王为倭侯,作诸夏正祀!
天子又召乐浪太守岐,斥其之过,但虑岐在辽东苦寒之地,便不做处罚,命其为苍海太守,张岐感激流涕,谢恩天子。
罕见的,天子并未对辽东的世家豪族下死手,而是将其迁往新设立的苍海郡还有在三韩土地上的带方郡。
带方,还有北面的乐浪郡以古之带水为边界。
天子闻之,废“带水”之名,改为“汉江”。
带方郡治,也从“慰礼城”改为“汉城”。
天子遣侍中司马懿为使者,迁袁谭裹挟之民往返青州,有百姓不舍开荒土地,故此只迁回五万户百姓,另有十余万户百姓定居辽东,户入辽州籍贯。
……
“徐将军,辽州便靠你了。”
又耗费数月给新设立的辽州建立秩序后,天子终于自辽州旅顺重返青州蓬莱。
但在临走前,却留下了一位柱国坐镇。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已经在外颠沛流离大半辈子,才终于落叶归根,回到老家的徐荣。
刘协拉住徐荣的手,继续叮嘱辽州的几间大事——
“辽州有煤、铁、黑土,可以自给自足,只是要多建造船只,保持辽州与中原联系。”
“此外,扶余、高句丽、倭国等虽然臣服,但不过是碍于大汉之威,并未心悦诚服……若是一旦有变,徐将军可自行决断,不用上报朝廷,免得耽误了要事!”
发展辽州、兴旺海运。
监视东夷、犁庭扫闾!
刘协给徐荣的权限不可谓不大,而徐荣此刻也向天子保证:“断不负天子所望!”
“只是……”
徐荣挠挠头,终于还是说出了自己的不情之请——
“臣不奢望能够将诸葛尚书那样的人物留在辽东,但倘若将来科举取士还能有俊才,臣请求天子多往辽州分派几个!”
知识,简直太香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
徐荣在和诸葛亮挖掘出辽东众多矿脉之后,对这一言语有了更深的认知!
不光是要从天子这里打秋风,徐荣甚至想着……反正辽东长夜漫漫,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每到冬日便令其在家中读书。
不求能学成诸葛亮这样,只要有诸葛亮十分之一,那也是辽东之大幸!
而刘协听后,自然微笑应允:“好!朕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