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71.第171章 请君入瓮,锦衣暗战!
    第171章 请君入瓮,锦衣暗战!
    内阁是忙碌的。
    大明朝九边九镇,却要对七座边镇总兵官进行调整。
    多番升调后,九座边镇总兵官现状如下。
    辽东镇总兵官李成梁(新)。
    蓟州镇总兵官戚继光(调)。
    宣府镇总兵官赵苛。
    大同镇总兵官马芳。
    山西镇总兵官牛秉忠(换)。
    延绥镇总兵官郭琥(换)。
    宁夏镇总兵官雷龙(换)。
    固原镇总兵官俞大猷(调)。
    甘肃镇总兵官廖逢节(新)。
    原辽东镇总兵官谢朝恩升兵部尚书。
    原甘肃镇总兵官郑印升工部尚书。
    其中。
    李成梁、廖逢节两位新总兵官,是由副总兵官接替的总兵之职。
    戚继光、俞大猷是从东南军队调任的蓟州镇、固原镇总兵官。
    以前的山西镇总兵官郭琥,延绥镇总兵官雷龙,宁夏镇总兵官牛秉忠,但互换后,牛秉忠成了山西镇总兵官,郭琥成了延绥镇总兵官,雷龙成了宁夏镇总兵官。
    唯有宣府镇总兵官赵苛,大同镇总兵官马芳没有变化。
    而这么一场大戏,为的就是让原辽东镇总兵官谢朝恩,原甘肃镇总兵官郑印合情合理的调入朝廷。
    为了减少徽商,谢朝恩、郑印的警惕,内阁专门腾出了两个尚书之位。
    兵部尚书,是内阁阁老李春芳让出来的,工部尚书,也是内阁阁老胡宗宪让出来的。
    以尚书之位作饵,能最大程度让谢朝恩、郑印无视风险进京。
    为了安抚徽商,胡宗宪还专门以胡家家主的身份给徽商写了封信,言及此次大明朝军队大调动,是正常的。
    而且,谢朝恩、郑印的晋升,是胡宗宪在内阁努力争取的结果。
    胡宗宪刚接手胡家家主之位。
    徽商资助的两名军将就迎来了大晋升,徽商在朝廷的力量迎来了巨大突破,这让徽商商帮上下高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为表达感谢,徽商又给胡宗宪送了几大车的金子,因为知道胡宗宪不会收,就全部送到了胡桂奇、胡松奇处。
    内阁听说胡氏兄弟不顾身体的伤势,一一清点后直接入了府库。
    全程没有请示过父亲的胡宗宪。
    主打的就是徽商敢送,胡氏兄弟就敢收,反正什么事都不用办,也不会去办。
    在胡宗宪知道两个逆子所作所为时,长吁短叹了两日,感慨训子训的太轻了。
    要不是大局为重,胡宗宪估计能冲到两儿子住处,再上演一场训子。
    大义灭亲也不是不可能。
    总之。在军政分离国策的掩饰下,张居正内阁制定的‘釜底抽薪’‘调虎离山’,正在稳步推进。
    据锦衣卫回报,辽东镇、甘肃镇,两座边镇的军队没有任何异动,谢朝恩、郑印交出军权后,已经顺着长城向京城赶来。
    万里长城。
    不光是防御要塞,也有着运兵作用,在那上面行军,速度远比在中原内地行军更快,急行军时,能一日二百里。
    如果是骑马,那就更快了,一日三百里、四百里、乃至五百里、六百里,要是锦衣卫,一个日夜八百里都轻轻松松。
    谢朝恩、郑印对于晋升显然是热衷的,正以一日三百里速度朝着京城而来。
    辽东镇到京城,不过一千五百里的脚程,再慢,有个七日也能到来。
    甘肃镇较远,有着三四千里的脚程,快则十日,慢则恐怕需要半月才能到来。
    张居正内阁提前给谢朝恩、郑印准备了份‘大礼’,就等着人来了。
    锦衣卫也拿到了徽商商帮商人名册和徽商商帮资助官员名册,两份名单,锦衣卫只能择一而行。
    原因很简单,人手不够,哪怕这十来个月,圣上砸给锦衣卫无数的钱粮和支持,但锦衣卫在整个大明朝能动用的硬实力,也只有五万人。
    为了防止洛邑伊王府的事重现,有私卫、豪奴、甲胄、强弩、火器这样的意外,锦衣卫内部要求,在行动时人数一定要比敌人多。
    经过陆炳与内阁的几番磋商,最终还是先将目光锁定在徽商商帮本体上。
    一是徽商商帮人数少,二是徽商资助官员就在那里,什么时候想动手都可以。
    只要徽商不与大明朝其他将领、军队有勾结,这些人连组织造反都做不到。
    现如今大明百姓安居乐业,农人丰收,工人丰业,是不可能跟着这群贪官污吏造反的。
    至于说,这几万个徽商商帮资助的官员把自己编成军队,发动反叛。
    陆炳只想说,那都是送上门的功劳!
    一群手不能提,肩不能担的贪官污吏组成军队,怕是连乡间的护村乡勇都打不过。
    在敲定打击目标后,陆炳动员了全部力量在暗中盯住了两京一十三省的所有徽商商人,一声令下,就能将之全数拿下。
    来自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的线报源源不断汇入北镇抚司,由陆炳整合出关键信息后再交给内阁。
    在隐蔽战线上,不亚于一场旷世战争即将开打,陆炳是非常辛苦的。
    前夜在暗狱中,由于烛光、星光不够明亮,吕芳没能看清陆炳的疲惫,这时在内阁政务堂见到,不禁吓了一跳,才发觉陆炳双眼轮廓乌黑,精神的疲惫,怎么也掩饰不住,让人一眼就能看出。
    几天几夜没有合眼的陆炳,连说话的力气都不多了,和吕芳碰了面,略微点点头,便错身而过,返回了北镇抚司。
    没人分担事务,和有人分担事务就不一样,张居正内阁五人组精神抖擞着解决着两京一十三省的政务,在看到吕芳到来,张居正顿时一笑:“吕公公,好久不见!”
    当初严嵩内阁,除了嫉恶如仇的高拱敌视司礼监外,其他人不说亲近司礼监,但也关系和谐。
    张居正便是亲近司礼监的阁老之一,见到吕芳从诏狱出来,是为吕芳高兴的。
    胡宗宪受过黄锦的提醒,尽管没听,但这份情是在的,对吕芳也是亲近的。
    李春芳、陈以勤只是点点头。
    不亲近,但也不疏远,面上过得去就行。
    唯有高拱,毫不掩饰地厌恶,在他看来,严嵩内阁的黑暗,吕芳也是有份‘功劳’的。
    吕芳将众位阁老反应尽收眼底,高声道:“有圣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