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旧法新用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小和尚李修缘一语惊醒梦中人。
“这个办法不错。”李清照拍手叫好:“和尚们为了宣扬佛教,时常免费散发经书,还顺带着赠送一些小物件,百姓们趋之若鹜。”
这个办法……果然好!
李申之仿佛已经看到,老头儿老太太们开始奔走相告“好消息”,呼朋唤友地连夜联系好伙伴,第二天去哪里排队领鸡蛋去。
宋朝果然是商业气息最浓的一个朝代,一千年前创造的套路,都二十一世纪了依然被人玩得飞起。
陆游问道:“此法虽然不错,但是佛门的经书用的是雕版印刷,都有现成的雕版。咱们想要散布谣言,一时之间去哪里搞雕版呢?”
“这还不简单。”李申之笑道:“活字印刷呗。”
活字印刷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南宋时期更加地成熟发达,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不料,李清照、李修缘和陆游三人,齐齐摇头:“不妥。”
“为何不妥?”李申之有些不解,难道活字印刷与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吗?
确实不太一样。
陆游解释道:“活字印刷用的是陶泥烧块之后做的活字,印上百十张之后效果便下降,需要更换字块。好一些的活字能印上千张,已经是极限了。咱们要想靠印字发书来造谣秦桧,所印之数不下万册,整个临安城没有哪个作坊有这般能耐。”
泥活字通常用来印族谱,或者是报纸,每一套版印的数量有限,最多百十套,泥活字足以应付。
比如印族谱的工匠,就用一些质量稍差的泥活字,用来控制成本。若是有损坏的泥活字,再塑一块便是。对于一些常用字,或者是姓氏的字,通常都会预备上百块。
泥活字毕竟是泥做的,印刷的数量多了,会导致印面长时间浸染在油墨中,水、墨、油便会慢慢地渗入泥中,造成字迹模糊,甚至泥活字直接崩裂。
那些能印上千次的泥活字,只存在于皇家之中。
要是这么算的话,活字印刷确实行不通。
李申之忽然灵光一现,问李修缘道:“那佛经是如何印那么多的?”
佛经既然能免费发放,肯定造价不会很高。那么具备智慧的佛教,断然不会乱钱,还没宣扬佛教,先把自己给穷死。
李修缘说道:“印佛经用雕版印刷。”
“呃……”李申之觉得自己还是孟浪了些。
事实上,在现代打印技术成熟之前,雕版印刷一直是印刷界的主流,就连铅字印刷都没能彻底干掉雕版印刷。一套雕版的印刷数量都是千次起步,高的甚至可以印刷上万套,成本比活字印刷低了不知多少倍。
于是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有了自己的分工。活字印刷用于内容灵活多变,发行量少的印刷品,比如家谱、报纸、考试小抄。雕版印刷用于内容固定,发行量大的印刷品,比如经书,佛经,四书五经,古籍等等。
到了现代,宋代印刷的各种古籍是华夏文明的主要保存着,其印刷业之发达可见一斑。若是某一套古籍能找到“宋刻本”,其可信度要远远超过面目全非的“四库本”。甚至于碑刻的拓本,也以“宋拓本”最优。
然而雕版印刷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制作麻烦。
偏偏李申之要的,是两者的结合体,既要内容灵活多变,又要数量大。
怎么办?怎么办?
李申之手指敲击着桌子,必须要赶紧想出个办法来,要不然岳银瓶那虎娘们儿又要搞刺杀去了。
“有了!”李申之眼前一亮,说道:“既然泥活字的使用次数有限,为何不搞铜活字?”
“这……”在坐的几个文人面面相觑,仿佛看傻子一样看着李申之。
陆游说道:“有造铜活字的功夫,还不如造雕版呢,还能更快一些。”
李申之闻言,点了点头:看来铜活字完全可以满足印刷数量,只是制造工艺上有些麻烦而已。
众人看他面露喜色,不仅没有被陆游吓倒,反而开心地点头,有点担心他是不是魔怔了。
李修缘远观面色,看到李申之无恙,示意众人安心,说道:“且听听大哥怎么说。”
只要李修缘说他没事,众人暂时不用为李申之的健康担忧。
李申之说道:“咱们印发的谣言,通篇不过百余字,制造铜活字只需要千枚便可,如此算法可对?”
李清照对出版业颇为熟悉,说道:“若是编造的谣言只用常用字,文章虽有些难写,但这些字也勉强够用。可是你打算怎么搞铜活字?”
李清照已经开始为写文章打腹稿。
写一篇文章很难,用规定的文字和规定数量的文字写一篇文章,更是难上加难,非大文豪无法驾驭。
恰好李申之身边最不缺的,就是大文豪。
关键是怎样才能搞出铜活字来?
木雕版的雕刻已然非常繁复,更何况在铜上面雕刻。在铜上面雕刻文字,比在木头上雕刻难了百倍不止,用铜活字岂不是舍近即远。
对于李申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在铜块上刻字,大家持怀疑态度。
办法当然有,不仅有,还很成熟。
“很简单。”李申之说道:“只需要把石蜡熔后涂抹在铜锭之上,然后在石蜡上刻出文字,将硫酸滴在其上,只需半柱香时间,硫酸便能深入石蜡的刻痕,在铜锭表面留下文字的痕迹。再将石蜡热熔清洗之后,一个铜活字就造好了。用此法制造,一夜之间便能造出上千枚铜活字。”
蚀刻法,在现代社会都广泛使用的雕刻办法,不仅能用于金属,还能用于玻璃、塑料等物品,用途非常广泛,最早出现与十五世纪。
在李申之看来,十五世纪也好,十二世纪也罢,反正都是古代,想必提前发明出来难度不会很大。
说完之后,大家并没有很振奋的神情。
今晚的第一捧哏陆游说道:“若真有此法,倒也当用。只是这硫酸是何物?从何处可得?”
李申之一愣:对啊,硫酸是何物?
他当然知道硫酸是什么,h2so4,理工科出生的他不仅知道这是何物,还知道如何制备这玩意。
可他不知道宋人如何称呼这玩意儿。
就像你明明跟他很熟,却怎么也叫不出他的名字。
李申之拼命地搜索脑子里无用的小知识,回忆着古人奇葩的命名法则,试探着问道:“硫水?”
众人摇了摇头,表示没听说过。
“璜油?”李申之又换了个说法。
众人依旧摇头,表示没听说过。
李申之不停地鼓励自己:要相信古代的炼丹术,硫酸、硝酸肯定已经出现了,只不过还不叫这个名字罢了。
成败就在此一举了,一定要想出来!
这一瞬间,李申之头发都掉了好几根,发际线隐隐地退后了一毫米。
忽然,李修缘一拍脑袋问道:“兄长说的可是‘绿矾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