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09章 殿前正刑,荡尽奸邪!
    刘琰身陷诏狱,四周是冰冷坚硬的石壁,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霉湿气息。
    他蜷缩在角落,眼神空洞,直到京兆尹关兴的出现,才仿佛为他那灰暗的世界带来了一线微弱的光亮。
    关兴一脸的正气凛然,他的到来让刘琰仿佛看到了救命的稻草。
    刘琰不顾一切地爬向监牢门前,双手紧紧抓住冰冷的铁栏,隔着牢门对着关兴大喊:“贤侄,贤侄,我是冤枉的,还请贤侄查清此事,还我一个清白!”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绝望与乞求,眼中闪烁着最后的希望之光。
    然而,关兴的面容却如同寒冰一般,没有丝毫的动容。
    他冷声问道:“你是无辜的?半个月前,你为何要派遣自家管事,前往魏地?十日前,你又缘何找到科学院的人,将科学院的残次品运送到魏国贩卖?
    科学院是什么地方,你心知肚明,更不用说这些年来,你走私魏国,干了多少天怒人怨的事情,这些难道你以为别人不知道?陛下不知道?”
    关兴的每一句话都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砸在刘琰的心上。
    他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唇角更是铁青,眼中闪烁着的希望之光也逐渐熄灭。
    他慌忙问道:“此事陛下已经知道了?”
    声音中充满了惊恐与不安。
    关兴嗤笑一声,声音中充满了不屑与嘲讽:“这天下间的事情,有多少事陛下不知道的?你以为你做得天衣无缝,实则早已漏洞百出。陛下之所以没有立即动手,不过是念在你是先帝元从的份上,给你一个体面的死法。”
    说完,关兴轻看了刘琰一眼,转身欲走。
    刘琰看着关兴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绝望与悔恨。
    在诏狱的阴暗角落里,刘琰默默地坐着,心中充满了悔恨与无奈。
    他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辉煌岁月,再对比现在的落魄境地,不禁感慨万千。
    他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他却不愿意就这样默默地死去。
    于是,他开始大声呼喊,希望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能够有人为他伸冤。
    然而,他的呼喊声在诏狱的阴暗角落里回荡,却没有人回应他。
    他只能默默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绝望与无奈。
    宣室殿内。
    关兴身着官袍,步履稳健,穿过一道道厚重的帷幕,踏入这权力中枢的核心之地。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目光坚定,却也难掩内心的波澜。
    “陛下,关兴前来复命。”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中,却似乎被四周的寂静所吞噬。
    刘禅坐在高高的御座上,身着龙袍,头戴皇冠,威严之中透出一股不可侵犯的帝王之气。
    听闻关兴之言,他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仿佛能洞察人心最深处的秘密。
    当得知刘琰竟仍不知悔改,还在高呼冤枉时,刘禅的眼中闪过一抹难以遏制的怒火,杀气在不经意间四溢开来,让整个宣室殿的气温都似乎下降了几分。
    “这个刘琰,当真是死有余辜!”刘禅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透露出他对刘琰的极度痛恨。
    关兴站在一旁,目光复杂地望向刘禅,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刘琰虽无大才,但凭借其显赫的家世和长久的资历,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地位。
    若冒然处决,必会引起军中不满,甚至动摇国本。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开口:“刘琰位高权重,陛下若是杀他,恐怕会让弟兄们心寒。他虽无实才,但地位尊崇,若无适当铺垫,直接行刑,那些勋贵军将难免心生怨念。在他们眼中,走私军械,虽是有罪,但罪不至死啊。”
    刘禅闻言,眉头紧锁,目光深邃,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凝视着外面漆黑的夜空,沉默良久。
    关兴能感觉到,刘禅的内心正在经历着激烈的挣扎。
    这时,刘禅转过身,目光坚定地对关兴说:“朕意已决,刘琰必须死,而且,他必须死在那些为他求情的人面前。”
    关兴闻言,不禁愣住了,他急忙上前一步,恳切地说:“陛下,刘琰有罪,但上书为他求情的人,却是无辜的啊。”
    刘禅轻轻摆了摆手,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绝:“朕不会累及无辜,你放心。但朕要让所有人看到,无论是谁,触犯国法,都必将受到严惩。”
    关兴闻言,心中虽有疑虑,但见刘禅主意已定,只好点了点头,缓缓退出宣室殿。
    走出殿门,他深吸一口冷气,凉风让他清醒了几分。
    关兴迅速行动起来,命令侍卫将那些为刘琰求情的奏章一一整理,同时传令让那些上书之人即刻到宣室殿外集合。
    一时间,宣室殿外仿佛成了风暴来临前的宁静海湾,聚集了众多军中将领。
    他们身着武服,却在此刻不约而同地放下了平日的威严与傲气,转而呈现出一种难得的静默。
    有的将领眉头紧锁,神色紧张,仿佛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每一次跳动都伴随着对未知的恐惧。
    他们不时地交换着眼神,试图从对方的表情中寻找到一丝安慰或是线索,却往往只能收获更多的迷茫与不安。
    他们的手指不自觉地握紧起来,仿佛那是他们此刻唯一能依靠的东西。
    有的则低声议论,声音虽小,却透露出内心的焦虑与不解。
    他们谈论着刘琰的罪行,猜测着刘禅的意图,更担忧着这一事件可能给军中带来的动荡与不安。
    他们的言语中夹杂着疑惑、愤怒与无奈,每一种情绪都像是一股暗流,在人群中悄然蔓延。
    “刘琰怎会如此大胆?竟敢私通敌国,走私军械!”一位年长的将领低声叹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刘琰的失望与痛心。
    “是啊,他平日里虽无大才,但也不至于如此糊涂啊!”另一位将领附和道,他的眼神中闪烁着不解与困惑。
    “可如今陛下已下定决心,我们又能如何呢?”一位年轻的将领无奈地说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担忧与迷茫。
    这些议论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难以名状的喧嚣,却又被宣室殿的庄严与寂静所压制,只能在这狭小的空间内回荡。
    每个人都在等待着,等待着那个决定他们命运的时刻到来,而那份等待,无疑是最折磨人心的。
    与此同时,刘琰被从囚牢中押解出来,他的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眼中闪烁着绝望与不甘。
    曾经位高权重的他,如今却如丧家之犬,被众人围观,尊严尽失。
    之后,刘禅缓缓走出宣室殿,每一步都踏得沉稳而有力,仿佛每一步都在宣告着他的决心与不可动摇的皇权。
    殿外的诸将群臣,早已是跪地一片,高呼着“万岁”,声音震耳欲聋,却也在刘禅的威严之下,显得格外渺小。
    刘禅轻轻摆了摆手,那动作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让众人不由自主地起身,站得笔直,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今日要你们过来,可知何事?”刘禅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迫感。
    殿前众人面面相觑,目光最终都落在了被五大绑的刘琰身上,再看了看刘禅那冷峻的面容,一个个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都不敢上前说话,生怕一不小心,就触怒了这位年轻的帝王。
    刘琰这位曾经位高权重的大臣,此刻却如同一只待宰的羔羊,被牢牢地束缚着,无法动弹。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绝望与不甘,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存的渴望。
    见众人都不敢为自己说话,他索性一咬牙,挣扎着上前几步,声音中带着几分颤抖:“陛下,臣冤枉啊!那些事情,都是臣府上管事做的,臣被蒙骗了,还请陛下明察秋毫!”
    刘禅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那笑容中既有对刘琰的嘲讽,也有对人性丑恶的深刻洞察。
    “将事情推给下面人,也太没有担当了。”他的声音冷冽如寒风,让人不寒而栗。
    “况且,你以为朕放了你,才能算得上英明?”
    说到这里,刘禅的语气突然变得严厉起来,仿佛一把锋利的刀,直刺刘琰的心脏。
    “刘琰,你身为重臣,却私通敌国,走私军械,罪大恶极。今日,朕在此昭告天下,无论是谁,触犯国法,一律严惩不贷。”
    随着刘禅的话音落下,整个宣室殿外陷入了一片死寂,只有刘琰那微弱的喘息声,在夜空中回荡。
    刘禅示意侍卫执行死刑,那侍卫领命后,毫不迟疑地拔出腰间的长刀,随着一声令下,刀光一闪,刘琰的生命就此终结。
    他的双眼瞪得滚圆,目眦欲裂,却终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些原本为刘琰求情的将领,目睹这一幕,无不心惊胆战。
    他们之中,有的人曾与刘琰私交甚密,有的人则是因为利益纠葛而为他求情。
    但此刻,面对刘禅那冷酷无情的决断,他们都深刻地体会到了皇权的威严与不可侵犯。
    他们知道,无论自己曾经有多么风光,无论自己手中掌握着多少权力,在皇权面前,都不过是渺小的尘埃。
    刘琰的尸体被拖走,留下的只有一滩鲜红的血迹,和那未散的腥味。
    刘禅看向那些被吓得战战兢兢的勋贵军将,他们的眼神中既有恐惧,也有迷茫。
    刘禅知道,这些人中,有不少人都曾有过不法之举,只是碍于权势和地位,一直未曾被揭露。
    他轻笑一声,那声音中既有对这些人的讽刺,也有对未来的期许:“你们可觉得朕残暴?”
    话音刚落,人群中当即走出一人,正是辛宪英的弟弟辛敞。
    他面色凝重,但眼神坚定,对着刘禅拱手说道:“刘琰死有余辜,陛下何来残暴?”
    他的声音虽不高,却字字有力,仿佛在为刘禅的决断正名。
    刘禅闻言,轻笑一声。
    他对着众人意味深长地说道:“多倚势冒法,凌暴乡里,而诸勋臣不禁哉,则天下亡。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如今这天下还没打下来呢!便急着享受,逾越礼法小人无忌,不早惩治之或生衅隙,宁不为其所累?
    刘琰之事,朕希望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你们中有不干净的人,自己收拾干净了,否则,朕决不轻饶!”
    刘禅的话,如同警钟一般,在众人的心头敲响。
    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帝王,不仅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与决断,更有着对天下苍生的深深忧虑。
    他们之中,有的人开始暗自庆幸,庆幸自己没有卷入刘琰的案件中;有的人则开始惶恐不安,担心自己的不法之举被揭露。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皇权面前,任何人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刘禅说完这番话后,也不理那些人,当即挥袖离去。
    他的背影显得格外孤独而坚定,仿佛是在告诉世人:他,刘禅,才是这片天下的真正主宰。
    而那些勋贵军将,则站在原地,久久未能回过神来。
    他们知道,他们的命运,早已经牢牢地掌握在了这位年轻的帝王手中。
    而刘禅,也已经仁至义尽了。
    若是这些人不听劝告,继续为非作歹,那也只能是他们自己取死有道了。
    十日的时光匆匆流逝,在这段紧锣密鼓的日子里,大汉的政治与军事局势都经历了微妙的变化。
    刘禅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身着金黄色的龙袍,衣摆随着他轻微的动作轻轻摇曳,仿佛与周围的空气融为一体。
    他的面容虽显年轻,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睿智,那是多年帝王生涯赋予他的独特气质。
    这日,周彻身穿一袭宫装,双手呈上一份密封的情报,那薄薄的纸张仿佛承载着千钧之重,记录着近期大汉勋贵们的动向。
    刘禅接过情报,并未急于打开,而是先抬眼望向周彻,声音沉稳地问道:“勋贵之中,可还有走私违法的行为?”
    他的语气虽淡,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周彻闻言,回答道:“陛下,基本上都已经停了。”
    刘禅闻言,轻轻点了点头,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知道,这一切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近期采取的高压政策。
    那些曾经嚣张跋扈、视国法如无物的勋贵们,在他的铁腕之下,终于收敛了锋芒。
    然而,刘禅心中也清楚,这种手段只能暂时压制问题,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时间一长,难免会有人心存侥幸,试图再次挑战他的底线。
    但此刻,他需要的只是将这个矛盾暂时压下,为更大的目标——一统天下铺平道路。
    想到这里,刘禅的目光变得深邃,他再次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边地情况如何了?叛乱可曾剿灭?”
    这个问题,对他来说,无疑是最为棘手的。
    边地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大汉的未来,乃至他一统天下的宏图大志。
    周彻闻言,神色一凛。
    “丛山峻岭之中,叛军狡猾异常,难以剿灭。恐怕,还需要时间。”
    刘禅闻言,眉头微微皱起,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边地的叛乱一日不除,大汉的安宁便一日不得保障。
    更重要的是,他想要一统天下,就必须先解决这个心腹之患。
    否则,一切宏图大志都将成为空谈。
    沉默片刻后,刘禅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那片辽阔的天空。
    他的背影在阳光下拉长,显得格外孤独而坚定。
    “周彻,你可知,朕为何如此执着于一统天下?”
    刘禅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是在对周彻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周彻闻言,心中一动,他抬头望向刘禅的背影,等待着对方的回答。
    然而,刘禅并未回头,只是继续望着窗外,声音悠远而深沉:“因为,这是先帝的遗愿,也是大汉百姓的期盼。朕,不能让他们失望。”(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