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5章 奥斯曼在劫难逃
    第155章 奥斯曼在劫难逃
    大明登陆部队端掉苏伊士湾的奥斯曼军营,迅速在海湾底部站稳了脚跟。
    水师船队将携带的更多陆军投送到陆地上。
    先上岸的五千线膛枪兵和五千日本军团,在刚刚夺取的苏伊士湾岸边驻守,接应后续赶来的其他军队和工程队伍。
    随后上岸的五千线膛枪兵和五千日本军团,骑着自行车沿着前世苏伊士运河的线路向北进攻。
    负责打通红海与地中海的地上通路,开始控制未来建设运河的区域。
    工程勘探队伍紧随其后,勘察苏伊士地峡的地质情况,规划未来修建运河的路线。
    不过在修建运河之前,首先要铺设一条简易的铁轨。
    现在作为战时输送物资的快速通道,后续用作修建运河的支援线路。
    刚刚俘虏的三千奥斯曼守军,直接被编入了工程队,负责搬运修建铁路用的物资。
    最后上岸的一万线膛枪兵一万日本军团,从苏伊士湾开始向西进攻,目标是埃及的首府开罗城。
    苏伊士湾距离开罗只有一百二十公里,而且这一路上都是荒漠地带,几乎没有人烟,也没有坚固的防御设施。
    两万联军骑着自行车持续行军一个白天,在当天傍晚的时候,就赶到了距离开罗三十公里的地方。
    部队在这里停留了一个晚上休息调整,在第二天上午赶到了开罗城外五公里处。
    大明的侦察部队发现,奥斯曼在开罗城外驻扎了一支规模颇为不小的军队,不过对方的警惕性显然不高。
    军营周围有哨探,但是警戒范围不大,人数估计也不多,目前没有发现靠过来的大明军队。
    按照这个时代的人理所当然的想法,苏伊士湾的战斗可能都要持续很多天。
    如果能把大明军队堵在海上,让大明军队无法登陆的话,那甚至只需要在苏伊士海湾战斗,开罗本地可能根本不用参战。
    最起码要等到苏伊士湾等那边打起来了,开罗军营再把警戒等级拉起来就是了。
    他们根本想象不到,苏伊士湾战斗现在已经结束了,而且战斗结束的消息传来之前,敌人已经更早一步来到了开罗城。
    刘彪等大明指挥官知道,当时的俘虏并没有全部,早晚会有逃兵慢慢跑回来的报告,对手早晚会警惕起来。
    所以负责作战指挥的军长没有犹豫,立刻下令主动进攻,准备在敌人警惕起来之前拿下开罗军营。
    大明两个师的军队全速前进,直接行进到奥斯曼军营外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展开兵线的同时设置火炮阵地。
    自行车兵带不了太大太重的火炮,吴国兵工厂专门生产了一批八十毫米肩抗式火箭炮,专门用于这种突击性的作战。
    奥斯曼军营周围的哨探,终于发现了突然逼近的大明军队,全都被吓了一大跳。
    他们将消息上报之后,奥斯曼军营的军官也同样吓了一大跳,马上下令让军队立刻整备迎战。
    但是事出突然,整备迎战也是需要时间的,他们还没有摆出能作战的阵势,外面的大明军队已经开始进攻了。
    朱简烜设计的火箭炮,最大射程也就一公里左右,跟这个时代的普通火炮差相仿佛。
    但是苦味酸装药展现出来的威力,放在这个时代就非常恐怖了。
    一百多门火箭炮同时射击,一连串爆炸的火团在奥斯曼军营腾起,刚刚组织起来的军队马上又乱了套。
    大明正在组织兵线的线膛枪兵,发现继续组织兵线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敌人既然已经被炸乱了,那直接冲锋就完事了。
    冲锋的过程中,看到远处有合适的敌人,停下来放两枪解决就是了。
    两百米内命中率很高,一百米内基本打不偏。
    大明的军官们,在指挥线膛枪兵作战的过程中,也在思考和摸索新型步兵的作战方法。
    他们已经慢慢意识到,有了这种射速极快同时射程还极远的武器,似乎不需要和以前排出密集的队伍集中射击了。
    那其实是不得已的做法,只是为了提高火力密度,用更高的发射数量堆砌命中数量。
    现在火力密度和命中率都暴涨了,不用专门堆了。
    等敌人排好队伍,等着敌人冲到跟前,再集中射击的话,确实能够增加第一轮敌军的伤亡。
    但是打掉第一条兵线,后续的敌人就不会往前冲了,还已经组织起了队伍。
    如果在敌人的兵线组织起来之前,就直接快速前进同时发动进攻的话,取得胜利的速度也许会更快。
    在混乱之中打死的敌人,不一定比等着敌人上来送的时候少,而且更快。
    大明军队在冲锋的过程中,看上去似乎是在乱糟糟的射击,但是却仍然能命中大量的敌人。
    奥斯曼的线列步兵,在没有组织起兵线之前,根本不知道怎么作战。
    用燧发滑膛枪兵打乱战,根本造成不了多少伤亡,只能敌人越来越近,自己的同伴不断倒下。
    这种混乱也没有持续太久,奥斯曼士兵和基层军官的战斗意志很快就崩溃了,然后就开始没头没脑的向外逃跑了。
    也有很多士兵反应比较快,发现逃跑也可能会被继续打死,于是就直接趴地上装死。
    更多的军官和士兵意识到,开罗应该是守不住了,所以骑上马就往西北跑,准备到亚历山大港乘船离开。
    但当他们在路上跑了两三天,终于来到亚历山大港的时候,却遭到了来自海上的迎头痛击。
    大明北美和欧洲的护航船队,总计一百多艘战舰,正在对亚历山大港狂轰乱炸。
    两天前,1787年1月1日的时候,他们和红海方面的部队同时行动。护送大量武装商船带着三万美国军队前往埃及。
    奥斯曼海军早有准备,双方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外海遭遇,随后爆发了持续的海上混战。
    大明护航舰队的武器相比奥斯曼海军没有代差。
    但是现在大明的传统护航舰队出海,也会携带一批蒸汽帆船随行。
    他们正常航行过程中不使用蒸汽机,只是在关键时刻用来传递命令和消息,或者是执行突袭和围堵等特殊作战。
    这让大明船队的指挥能力相比奥斯曼拉开了巨大差距。
    双方舰队在埃及外海对抗了两天,最终以大明船队的战略胜利告终。
    虽然直接的战果并不多,但是奥斯曼海军船队被逼退了。
    大明护航船队取得了制海权,然后掩护美国来的陆军部队发起了登陆战。
    美国陆军没有线膛枪兵作先锋,但是这些老兵正常作战的战斗力,就不比奥斯曼的守军低。
    再加上海军的火炮支援,他们也迅速在陆地上站稳了脚跟。
    亚历山大港的奥斯曼守军意志倒也不错,在与大明登陆部队的战列线对射中没有落败,他们暂时守住了这座重要港口。
    但是,开罗方面逃来的溃兵,带来了开罗可能陷落的消息,让亚历山大港守军的士气直线下降。
    虽然奥斯曼守军司令得到消息后,马上下令严格限制相关消息的传播,但是溃兵越来越多,消息根本就控制不住。
    消息越传越夸张,有人声称大明部队已经请到了神明或者找到了魔鬼相助。
    他们能用雷霆直接轰炸军营和军队,能在几百米外直接打死对手,与他们作战就是被单方面的屠杀。
    新的一天开始后,美国陆军再次发动进攻,亚历山大港守军打着打着就败了。
    美国陆军稍微有点意外,但不妨碍他们本能的扩大战果,他们迅速攻占了军营,而后占领了整个港口。
    亚历山大港战役转折的时候,东部按照苏伊士运河路线向北进攻的部队,也只用了两天就打通了前往地中海的通道。
    参与行动的大明联军后续部队陆续进入红海,负责控制预定的运河区域和开罗城区。
    两个线膛师组成的进攻部队,则是开始分头占领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
    此时埃及有三百多万人,大部都分布在开罗以下的三角洲地区。
    控制了这片三角洲,也就基本控制了埃及的关键。
    而在奥斯曼的北方边境地区,俄国和哈布斯堡也正式对奥斯曼宣战,二十多万大军同时发起了进攻。
    俄国惯例先进攻罗马尼亚地区,而后顺着黑海西部海岸线南下,常规目标是通往地中海的出海口,如果能够拿下君士坦丁堡就更好了。
    哈布斯堡则是直接奔向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等地区,将这些地方纳入帝国范围。
    在原有的历史上,1788年的第六次俄土-奥土战争开始之前,巴尔干地区的很多民族都将哈布斯堡视为解放者。
    他们认为,挡住奥斯曼进攻的哈布斯堡-奥地利能够反攻巴尔干半岛,将他们从异教徒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这时候的哈布斯堡和俄国全力进攻巴尔干的时候,经常能够得到当地居民的响应和支持。
    所以战争初期的局势,也和历史上非常类似,两国的进展颇为顺利。
    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强行干涉的话,两国这一次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战争爆发好几天后,奥斯曼苏丹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顿时就有些气急败坏:
    “该死的俄国人,我本来就准备报十年前的仇,你们竟然主动进攻,那就提前开始吧!”
    奥斯曼苏丹命令哈桑帕夏前往北部边境,指挥主力部队迎战哈布斯堡和俄国军队。
    至于南部的情况,苏丹仍然不是非常清楚,只知道大明已经发动进攻了,但是还没有人送回具体消息。
    奥斯曼苏丹理所当然的认为,埃及的战斗应该陷入了僵持,没有什么好汇报的。
    但实际上情况是,南部埃及战场的进展是最快的。
    奥斯曼在埃及的军队,被大明以迅雷之势迅速击溃,大量部队和军官直接被俘虏了。
    大明水师护航船队还控制了制海权,正常消息上报通道已经被切断了。
    1787年2月份,大明联军基本控制了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大明联军各方面的部队也陆续送了进来。
    吴国总共训练了十个日本军团,在马斯喀特、蒙巴萨、桑给巴尔各留下了一个师负责镇守。
    同时专门留下一个师,负责非洲的武士农田开垦事务。
    最终有六个师来到了埃及。
    再加上闽国公府安排的三个师,吴国的两个特别线膛师,北美来的三个师。
    总共有十四个师,总计超过十二万陆军,参加了这次北非作战。
    大明、俄国、哈布斯堡,三路总计将近四十万陆军,同时进攻奥斯曼这个老大帝国。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奥斯曼这次劫难逃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