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朝中之朝
唐末和五代十国的惨痛教训让后来的朝代都深刻地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军队是猛兽,要牢牢控制好。
赵宋不说,大明开国以来,一旦进入了稳定期,同样开始对武将进行极大压制。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粮饷方面屯田的“收”和“支”时的督饷上。
先说屯田。
明初由于人丁不足、田土荒废、财计艰难,太祖定下了军屯之制。
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这种做法在开国时是既能兼顾边防又能恢复经济的,到永乐元年,虽然刚刚经历靖难之役,当年屯田所得籽粒依旧能多达两千余万石,同年官田民田税粮是三千余万石,可见军屯成效。
但这一年的数字就是最高值,而且是极高的最高值。
朱常洛也不清楚当年是不是因为靖难之役成功之后,军队系统重新分割,再加上朱棣登基大清算,许多抄没被算入了屯田收入犒赏三军。
不过朱棣把军屯该交籽粒粮每亩减半这事是有的。
总体上,洪武二十一年有五百多万石,洪熙元年有六百多万石,宣德六年有九百多万石,足见当时军屯未坏之时有多少收入。
然后开始坏了。
就是三杨内阁期间,宣德十年卫所军仓移交地方官府管理。正统二年,军田只有余粮归军仓,正粮存留地方。嘉靖九年,允许民户佃种军田。嘉靖四时二年,屯田事务移交地方官府。
时至今日,整个大明报上来的屯田籽粒只有不到二百万石。
这是粮食的支配权之争。
从收的层面,本该是军户自留地的军田,现在都变成了不管谁种只要交籽粒就行的官田。本该是军队体系来管的屯田籽粒,现在变成了地方官府来管。
那一次侯先春在朝会上咆哮什么军屯荒废,那可不仅仅是想挑动大明边军和地方卫所,还想挑动大明地方文官和乡绅。
还是那句话:大明如今人丁更多,田土只会开垦出更多而不会少。永乐减半提收屯田籽粒之后,就没有改过军屯税制,消失的几百万石屯田籽粒,在地方上是官吏、乡绅与卫所武官们的共同利益。
朱常洛这是要在“收”这个层面厘清军队系统经济基础了,而在“支”的层面,为了钳制军队,粮饷发放上有抚按过问,下有户部专派的督饷郎中或主事进行交割。
但这些都只是筹划,而不是立即行动,所以先留心详细的利益关系。
离开之前他站起来说道:“枢密枢密,中枢若不密,事则坏矣。朕把话说在前头,法无常形,后面具体要如何改,存乎一心罢了。但若是筹划不密,枢密院中只有军法!”
“……臣等谨记。”说这些的,是兵部的侍郎、郎中们和太仆寺的文臣们。
目前只有五品以上兵部文臣参与这会议。枢密院之下各堂文臣都会有武职,甚至五军都督府那改为文职的都督,品级都高得吓人。
侍郎或者会挂上将来重新定了武职之后的二品武职,还能因功得武衔。五品郎中和太仆寺诸官兴许现在摇身一变就在枢密院里多了个三四品武职,这枢密院体系下的文臣得到的另一份津贴全系于此。
更重要的是,皇帝相当于要把整个朝堂上文臣们对武臣的压制限制到枢密院里来罢了。
是让大家既有着共同的利益,又只能凭枢密院之中的这部分文臣及皇帝的支持来平衡武臣。
兵权在握,皇帝才不担心其他问题。
所以在枢密院之中虽然只能平衡武臣,但他们却又比其余一房三院里的文臣更亲近皇权。
在京武官的俸禄可是皇帝金银直接发,他们的心态因此自然有转变,也必须要转变。
微妙的情绪已经在他们心里流淌了许久,漏泄军务机密的罪,他们是不敢犯的。
毕竟皇帝最开始就强调过了枢密院里只有军法,但有外泄,直接进北镇抚司诏狱,只有抄灭一个结果。
所以六部之中的其余五部根本就不清楚兵部如今已经在枢密院里被拆了个稀巴烂,远在四川的蹇达现在可能还尚未接到旨意,等到他到北京要赴任兵部尚书时,只怕会两手一拍:我那么大个兵部呢?
当然,朱常洛召他来,自然不会亏待他。
“其祖蹇义曾与夏元吉并称蹇夏,太祖赐名改称义。蹇汝上总督蓟辽时整饬边防有成,还能够让宁远侯旧部未生事端,足见谨慎。他为辅佐,足可将枢密院理顺。”
从枢密院回来,朱常洛带上了田乐。
诸多大改的衙署之中,枢密院是重中之重,现在还有很多的人选要确定。
“李化龙、梅国祯等人呢?”
两人现在要商议的,是其余重要位置:譬如五府右都督,譬如专为军务会议参谋的军略堂总参谋,譬如专管职方屯牧和专管武选军纪的两个枢密院佐使。
至少在枢密院,田乐已经知道了将来必定是实职武相。
皇帝的意思:从一品,实职枢密使。武英大学士只是他们的文臣头衔罢了。
五个大都督也是从一品。而五府左右都督和这两个枢密副使、总参谋,则会定在正二品。
现在他们要定下这另外八个挂着正二品武职的文臣名单。加上兵部尚书,枢密院之中最上层共有十大文臣,与五个大都督、五个左都督共同构成“参预军务”的军务会议。
其余人,只是有些能“知军务”,列席旁听罢了,不能当场发表意见。在枢密院这个“朝中之朝”里,田乐就是实际的宰相。
“李于田要去南京,正可授前军都督府右都督。”田乐斟酌道,“梅克生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最妥当的法子是授后军右都督。”
“邢阶呢?”
“邢搢伯总督蓟辽,如今辽东抚按威望不足,却又颇有建树,还需他镇着。臣以为,先授左军右都督。以邢搢伯之才,过两年便该回朝先任副使。”
李汝华和袁可立这对同乡去了辽东之后,如今正围绕着山海关、开原、宽甸六堡这三个大的三角下功夫。
李成梁升了侯爵总督京营,如今更可能成为最重要的中军大都督。朱常洛虽然警惕他,却也当真是重重地在用他。
这样的前景之下,他那些在辽东的旧部怎敢不好好配合?
而麻贵与李成梁齐名,去了辽东之后也憋着一股劲呢。
田乐觉得辽东的局面在向好,目前不必破坏。刑玠总督蓟辽,辽东那边的事大可多放手让李汝华和袁可立去做,他自己则多分一些精力去管整个左军都督府。
“这左军都督府,如今所辖诸府可不简单。”朱常洛有些顾虑,“河间永平二府和山东还好说,南直隶淮扬镇苏松常和浙江,那有点远。”
“新建伯能听命便好。”
在两人初步划分好的新五府所辖各地之中,最重要的两个变化一是左军都督府加辖了北直隶的永平、河间二府卫所及顺天府的梁城所,然后顺着运河南下又辖了淮扬二府及镇江、苏州、常州、松江,再加上原本的浙江,可谓是基本整条运河都要由左军都督府来管,顺带兼顾一半海防。
另一个大变化则是中军都督府缩了淮扬二府,却多了整个湖广,并且北面直接经大名府、顺德府、真定府、保定府到达顺天府。被压缩之后的后军都督府则西向拓向三边,从此专注于整个西北方向的守御及开拓。
前军都督府失了湖广,却得了广西。只有整个右军都督府,完全是“丧权失地”,既丢了三边,又丢了广西,大体只有四川和云贵。
但不见得没好处。
“中军右都督倒好说,毕竟在朝。右军呢?若是那边奏报无误,接下来兴许关键了。”朱常洛问道。
“奏报是无误的。”田乐说道,“那缅甸东吁自从万历十年进犯云南,被彰勇伯和邓子龙击退后元气大伤,万历二十七年甚至国君都被擒杀了。只是如今继位的良渊王却是个雄主,已经保住了半壁江山。黔国公及云南奏报说他对麓川一脉的孟养木邦都虎视眈眈,如今已经陈兵蛮莫边境了。”
辽东那边的努尔哈赤正蛰伏着,但西南边陲其实并不安宁。
朱常洛说道:“右军都督府,要有能征善战的左右都督。今年厉行优免,查案退赃,四川所得可尽支云南。趁东吁元气未复,只要再挫这雄主,未来就能经略西南了。那外缅诸司离心已久,总要先让他们知大明仍强盛,不好闻风南附。”
这就是朱常洛准备给右军都督府的好处。
西南那边,外缅在嘉靖年间开始了纷争,先是麓川一脉的孟养、木邦、孟密破了原先的阿瓦王朝,而后缅人又出了莽瑞体、莽应龙这接连两个雄主,创立了这东吁王朝,如今大有一统外缅之势。
万历十年和十一年的明缅战争里,大明是赢了,但战略上并不算重视西南方向。
东吁王朝几乎被灭国,如今又出了个良渊王,国势再起。
其实大明稍稍用了点力,本就并未实质统一外缅的东吁王朝就控制不住局势。
如果再用一点力,再赢一仗,再重视一些,大明未尝不能借此开拓出去。后背有四川天府沃土,前面有外缅平川,物产和粮食都非常丰富。只要富饶起来,云南如何不能进一步改土归流,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外缅?
这就是右军都督府的未来。
“若只是先做准备,臣有二选。一是吕兆熊吕恒伯,此人理事不紊,堪称能吏。宁夏之役时巡按辽东,驻开原十年,治河备兵卓有成效;巡抚陕西时巴渝有变,他能当机立断移驻汉中,并率轻骑增援擒贼。只是后来总督漕运,其后却被攻讦罢职在家。吕恒伯以安民为志,素有忠谋。”
朱常洛点了点头:“你早就说过,只是一直没有合适位置。但如此看来……他却很适合去左军啊。”
毕竟有总督漕运的经验。
“将来刑搢伯还朝任副使,要动漕军之时,他再去最好。”田乐说着自己的意见,“另一人,则是宣大巡抚彭国光彭秀南。”
“他啊……”朱常洛默默回想着。
同样是一个早就在心目中的能臣。万历八年刚中进士就赶上张居正要清丈田土,他做知县就很见功力。不仅把他所任一县的田土都清查完成了,难得的是在张居正去世后竟然没有遭到清算,甚至还走上了科道言官的快车道。
再之后,不管谁在内阁,比如说申时行、王锡爵等人,都十分赞赏这家伙。
是一个每每把分内事都办得很好、很有成效还能受别人敬重、极少被攻击的人物。
“既是希智所荐,这右军右都督莫如升迁去,而不是起复一个已经离了朝堂几年的老臣。”朱常洛当机立断,“让吕兆熊协理京营戎政,并授中军右都督。”
田乐谢了恩,然后才叹道:“只是如今的两个副使和那总参谋,除了三边总督李汶李宗齐外,臣却没有好人选了。文武皆备之臣老者老矣,壮者资望尚浅,青黄不接。”
朱常洛心里想着袁可立熊廷弼朱燮元他们,确实,如今官职最高的朱燮元还是去年刚刚被朱常洛派去苏州任知府的,仅仅正四品。
“李宗齐来管职方屯牧。总参谋倒罢了,群策群力便好。”朱常洛问道,“倒是那专管武选军纪的枢密副使……你觉得,温纯能不能用?”
田乐有些意外:“温总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