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2章
    第142章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顺势向刘启道:“启儿,你觉得,耶律德光应该怎么对待这突然归到契丹的燕云地区?”
    虽然契丹属于名正言顺的接管,而不是通过战争手段攻下城池。
    刘启想了想,不是很确定:“首先,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能立刻强行要求燕云地区的百姓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不能直接把契丹的传统、治理强加到燕云地区。”
    这样做必定会激起反抗。不是说契丹不能压制住当地的反抗问题,只是契丹毕竟还在逐步发展,并不适合直接面对大型动荡;何况,虽然燕云地区被后晋割让,但中原想必还是有不少人对其虎视眈眈,若是燕云大规模动荡,不正是他们的机会?
    “而且,辽太祖有自己信重的汉臣,辽太宗耶律德光应当也有,起码太祖时期归顺出仕的汉臣还是可以用的。可以尝试让汉臣来治理燕云……”刘启有些头疼,因为他现在还不知道契丹自己的治理方式、官员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只能说肯定和中原地区有不同。
    遥辇氏有契丹八部,那么耶律氏的时候应当也没有大的改变,哪怕建国后——尚且有皇族四帐和国舅帐,显然契丹原有的分属方式并没有被废弃;
    刘启翻了翻自己的记录,都是一些他认为比较关键的部分:“迭剌部是北面官北院和南院的前身……所以,契丹、辽朝的制度有北面官和南面官之分?燕云地区属于南边,耶律德光选择了南北、契丹与汉人分治?”
    【十一月初九,群臣给皇太后上尊号;二十三日,群臣给耶律德光上尊号;随后,耶律德光大赦天下,并改元会同。因而,天显十二年,也是会同元年。
    随后,后晋派赵莹上表祝贺,并进献了燕云十六州的地图和户籍。
    收到正式转让燕云十六州的图册的耶律德光,便将契丹原本的皇都改为上京(内蒙古赤峰巿巴林左旗林东镇),也叫作临潢府;升幽州为南京;改原本的南京为东京(辽宁辽阳)。
    并且,对官制来了一次总调整:升北、南二院及乙室的夷离堇为王,以主簿为令,令为刺史,刺史为节度使,二部梯里己为司徒,达剌干为副使,麻都不为县令,县达剌干为马步……
    同时,耶律德光又增设了一批原本契丹并没有的官职:宣徽、阁门使、控鹤、客省、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判官、文班牙署……
    可以说,耶律德光的这些举措,就是在符合契丹本身的情况下,“公卿庶官皆仿中国”,“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笑笑,唐制啊……虽然这确实是异族,但也到底说明了他大唐制度的完善性啊!
    “不过,‘复设南面’,这个辽太宗确实是进行南北官制分立,汉人地区与传统契丹地区分别治理了?”不得不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虽然乍一听不是什么顺耳的事情,但仔细一想,还很符合契丹此时的情况。
    想要维持契丹传统,不想让刚刚建国不久、并未完成思想转变的契丹遭受过强冲击,又需要学习中原制度文化,还想要收归燕云地区……
    房玄龄也觉得如此:“难道这就是开篇说的辽太宗奠定了辽朝制度的所在?南北官制、契丹与汉人分治……想来,升幽州为南京,也是为了便于治理这一地区。”
    宋朝,开宝年间。
    赵光美看着天幕中耶律德光新增设的那些官职,和如今辽国的大致情况相对照——虽然他大宋确实一直在搜集辽国的情报,但对于各个官职究竟什么时候设立的内容,并没有太过仔细,毕竟这不是重中之重。
    于是,他就发现了一个关键:“枢密院……辽国那时候还没有枢密院?”辽国如今在皇帝之下,最高的权力机关正是枢密院,虽然分为南北两院,但只是治理地方不同,核心上并无太大差别,军国大事,辽国皇帝都要与他们商讨。
    却没想到,到了辽太宗时期,获取燕云之地,辽国还没有设立枢密院。
    不过也是,这一次,辽国原本就有的南北二院也才从夷离堇变成大王,宣徽也是在这一次才设立,枢密院怎么也要再过段时间才能出现。
    赵匡胤道:“他们正式设立枢密院,应该到了后面辽世宗的时候了。”虽然理论上应该由耶律德光来做这件事,但谁让他突然就死了呢。
    不然,依照当时辽国官制发展的趋势,以及已经有“枢密使”之名的存在,耶律德光迟早要正式设立枢密院的。
    【契丹是有着治理非契丹人的经验的,或者说,治理非契丹一般游牧的民族的经验。
    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他打下了大量土地,除去传统游牧范围的领土外,其余地区不乏有非游牧生活的状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渤海国。
    渤海国境内主要存在两大生活方式,北部以渔猎为主,尚且比较原始;但南部地区已经以农业为主,农耕种植广泛存在,这样的地区与传统中原汉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极为接近。
    此外,契丹境内生活的汉人也已经不算稀少,一方面,是契丹多次对外征战掳掠人口回到草原;
    另一方面,唐末以来中原地区藩镇割据,各地互相攻伐,政局动荡,社会生产被严重破坏;加之一些地方政权统治残暴,如北燕刘守光,“燕人苦刘守光残虐,军士多归于契丹”。
    而此时地处塞外草原上的契丹在耶律阿保机的治理下,大力吸收各种人口,汉人也不例外。对于北迁而来的汉人实行“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的“因俗而治”的政策。
    这对于中原经受战火的汉人来讲,无疑极具吸引力,因此大量的汉族军民或为避祸,或为生存、获利而纷纷逃奔、叛降至契丹境内。
    在此期间,契丹依照原有政策,基本上达成了“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的局面。】汉朝初年。
    刘邦对不少汉人投奔契丹的事情,很看得开。
    毕竟,造成这样的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原地区混乱不断、战火频发、君主残暴,对于普通的百姓、士卒而言,他们所做的一切行为,都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活命、为了不至于哪一天就没了性命。
    在朝不保夕的情况下,即使契丹并非传统中原力量,那又如何呢?——况且,不论日常生活中契丹是否对汉人有歧视,但放在政策上却是并不要求汉人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而是因俗而治……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过去试试呢?
    若是不受战火侵扰、不会朝不保夕,即使契丹对汉人有歧视,也比此时的中原要好啊。
    这称不上什么叛国,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就是相当于当地灾荒、迁徙到了另一个地方讨生活——以中原百姓的性格习惯,若不是真的觉得别无选择,通常是不可能离开原有的土地、四处迁徙的。
    当然,这些都是普通百姓,至于那些达官贵族主动投奔契丹的,多半就是想要从中牟取厚利了。
    宋朝,开宝年间。
    对于那些并非被俘虏、掳掠到辽国,而是自己主动迁徙投奔的汉人,赵匡胤多少是有些不满的。
    但他又很清楚,那是当时的社会情况下的必然产物。那些身有恒产、世家大族的人或许是怀揣着各种小心思,但那些底层百姓也真的不过是想要活命。
    就像如今,辽国那边有对政策、官吏不满的百姓悄悄跑回他们大宋,但大宋境内也同样有对大宋不满的人想着要跑去辽国。当然,情况还是要比五代十国时期好上不少的。
    而要尽可能减少这样的情况……赵匡胤想来想去,发现说到底还是那么几件事:首先,大宋自身必须足够强大、又足够让百姓满意或者习惯,同时要加强对官府政策的宣传讲解。这样,既能让大宋的百姓理解朝廷,还能逐渐吸引辽国的汉人回到大宋。
    其次,就是要加强边防管控,及时阻止那些想要窜入辽国的人。
    ……啊,还得对从辽国回到大宋的汉人好一些,以此来吸引他们归宋。
    【有了先期经验在此,又有一批汉人大臣辅佐,耶律德光本身在重用契丹基本盘的情况下,也不排斥任用汉人,于是从接管燕云、正式治理开始,契丹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独具特色的治理体系,并在日后一直应用,其后新获得的土地同样如此。
    这种根据契丹国情我形成的制度就是:南北分治,或者南北兼制。
    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
    辽朝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这样的做法,足够灵活,符合实际所需。既保留了契丹本族的固有制度,不至于由于跨步太大而无法成功,又兼有了汉制,让原本汉地的百姓能够安然生活。
    而既然中央行政决定采取南北、契丹汉族分治的方式,那与中央相对的地方行政也自然要对等起来。
    因此,在地方行政上,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依旧施行部族制度,诸如“部”“帐”等分级方式继续沿用;而南面汉人聚居、原属汉地的地方则依照唐制,施行州县制度。
    总体概括起来,就是“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
    而这一套政策的核心,就是以契丹游牧为根基,辅以汉族农耕文明。反映到人员构成上,就是在不动摇契丹贵族的利益情况下,将汉族地主阶级加入统治圈层,达成双方进一步结合的结果。】
    (耶律德光促进与汉文化的交流,促进契丹农业发达,促进契丹本民族文化的提高,完善政治体系,乃是承上启下的守德之君和开拓之君。)
    (是的,对辽有重要的影响。)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觉得,天幕中最后这几句才是这样的制度得以出现和实施的根本原因所在。
    “掌握一方权力的群体,总要给他们能够参与利益分配的机会。”他暗自叹了口气,有时候,这些力量就连皇权也不能很好地将其消灭,若是变成两败俱伤,那么皇帝的位置、王朝也就不能延续很久了。
    而像辽朝……就像天幕所言,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游牧基本盘,也并不打算全盘汉化——契丹贵族才是核心,耶律、萧等部族才是真正的自己人。
    但,难道就能不把燕云等地区的汉人地主大族当回事吗?不可能的。
    若是当真这样做了,那辽朝在这片土地的统治也难以长久。普通百姓没有意外,是不会主动反抗朝廷的,最多也就是偷偷逃离;但这些地主大族可不一样。
    所以,南北分治,南方以汉制待汉人,最关键的,可不是说让当地汉人百姓安心生活,而是向那些汉人大族发出信号——
    你看,我们辽朝是尊重你们的,我们辽朝也是愿意让你们有上升机会、参与政治的机会的!所以,你们就安心等着加入南面官,治理汉地吧,不要急着反叛,你们原本能有的,日后也都会有!
    而这些地主大族安定了,燕云地区的汉人才能走向安定。
    况且,燕云地区作为中原所属,有些技术还是要超过刚刚从部族转为国家的辽朝的,而这些技术不少还掌握在这些大族手中。不把这些人安抚好,那些技术也未必能够完完整整的交到辽朝手中。
    他揉了揉额角,思索道:“所以,朕记得,宋朝是有一个科举,那这辽朝想要安定这些汉人士族,应该也会开放科举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