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1章 系统更新
    第131章 系统更新
    汉朝,景帝后元年间。
    刘启的身体此时已经不妙,他勉力支撑着,和自己心目中最好的继承人刘彻一起观看天幕。
    看到天幕中提到了自己父皇遗留下来的诸侯王问题,他只是笑笑,转而看向刘彻道:“彻儿,朕希望你能够更加沉稳地去处理一些事情。毕竟,虽然有些问题需要解决,但也需要时间。”
    就像刘恒在位期间发展壮大的诸侯王力量,刘恒真的不知晓吗?
    不,只是,如同大汉这些年来整体上一直都是休养生息的国策一般,诸侯王壮大,也只是当时没有其他办法造成的副作用。或许可以通过种种手段加以限制、让他们的力量不能太过强大,但整体的趋势是难以改变的。
    而自他登基后,诸侯王的势力就开始被削弱,七国之乱虽然让他受到了一次胁迫,但过后,诸侯王的权力都遭到了一次削弱、活动也受到了限制,“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如此一来,也就给彻儿日后扫除了一大隐患。
    至于他这个儿子,刘启看得很清楚,和自己一样有着锐意坚决的一面,又颇为骄傲。等自己百年之后,他必然想要征讨匈奴……
    但是,这同样不能一蹴而就。
    刘彻身上自信满满、神采飞扬,少年人的锐气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现:“放心吧,父皇,儿臣怎么可能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儿臣定会实现我大汉的夙愿、一雪前耻!”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已经不在意那些诸侯王了,左右他们早已无力与中央为敌、影响中央政策了,他反倒更加关注那些地方豪族。
    这些地方豪族,有些是经过大汉的军功等方式崛起,有些则是与天幕中说的豪商富贾有关,还有些两头都占、相互交织,这些人,影响的是大汉对于各地最基本的掌控力。
    虽然授命的官员也未必能够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传达天子的意思,但他们毕竟是朝廷官员,可以依照各种律法来加以处置;但若是当地的权力完全被豪族夺取,那,那一块地方,和实际上的分封又有多少区别?
    大汉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消除掉开国以来分封的封国,让这些土地、人口等资源都尽数归于中央,归于天子的掌控,加强天子的力量。
    而这些豪族无疑是违背了这一宗旨。
    当然,他作为英明神武的天子,自然也有对策,定期的迁徙豪族,就是为了加强控制、打断他们的发展。只是,这样的力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弱;而大汉的中央力量又能否维持住对这些豪族的压制?
    要知道,他能够成功定期迁徙豪族,可不是因为什么天子之威,而是实实在在的力量。
    明朝,洪武年间。
    看到这里,朱元璋不由得在脑中又开始老话重提:“咱大明什么都好,特别是百姓,可是就有一些地方豪强,不知道理解朝廷法旨,不愿意遵守咱的规章制度。更有一些人,为了所谓的私利,将整个华夏、所有百姓都抛之脑后,买了个一干二净。”
    将军们纷纷点头,表示对万岁的话的绝对赞同和拥护。
    文官们中,有一些就略微有些尴尬,毕竟,将军们出自豪族的没有几个,大家都是泥腿子出身;文官们就不同了,出自有一定底蕴之家的不在少数。
    而朱元璋这番没有点名道姓的对象是谁,他们也都清楚,不就还是那些江南士族豪族嘛!万岁讨厌那些人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又有了天幕中关于那个太宗故事,万岁就更加讨厌这些人了。
    没看见这段时间,朝中凡是江南出身的人被挑刺的频率都比其他人高嘛。
    【当然,这些问题具有历史原因,属于时代特性。
    其中的不少内容,在刘启继位后就得到了缓解乃至解决,再到武帝登基,更是进行了更加彻底的治理,让汉朝中央皇权变得越发强大。
    但是同在其中的豪强问题,却没有因为这两代皇帝的打击而彻底根治,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豪强逐渐强大,自汉朝建国以来就有的迁徙之法在汉元帝时期就遭到破坏,再往后的汉成帝、汉哀帝更是无力应对。
    “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
    及至东汉,自建国伊始,就无法与豪强力量分离,开国皇帝汉光武帝也只能和豪强达成妥协,豪强的力量深入到了东汉的整个体制之中,朝廷唯一的方法只是通过任命当地长官来与豪强形成平衡。】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苦笑,他的大汉的情况确实如此,这并没有什么能够辩解的地方,也没必要辩解。
    毕竟,他的建国也确实和一批豪强关联深刻,就连他自己本人,都算是有着一定豪强背景;而若是说如高皇帝一般登基后就依靠手中力量重塑秩序、消解开国功臣……
    他做不到。
    毕竟,这些豪强本身经营多年,拥有的力量早已不限于经济,也不是如高皇帝的功臣那般限于军事、还是不太牢靠的军事,他们的触角到处都有,经济、文化、军事、政治、舆论……
    哪怕他是理论上力量最强的开国皇帝,也只能通过一些手段来削弱、并且和这些豪强达成一种心照不宣的条约。
    秦朝。
    嬴政又找到了一个需要处理的对象。
    如今,地方的豪族基本上都是六国贵族,倚靠着先祖的力量在地方作威作福、肆无忌惮。
    但看来,即使没有这些豪族,也会出现新的力量团体成为地方豪族,影响中央力量,让朝廷无法直接控制地方底层。
    想来,那明朝的文人士族,有些也是从这些地方豪族转换过去的。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从没有一刻停止。
    这就更要求大秦的继承人是一个有果决手腕的人,能够坚决地处理掉各地的问题,将萌芽全部扼杀、连根拔起。汉朝初年。
    刘邦也暗自提高了对地方豪族的警惕,决定等天幕结束了以后,对子孙的教育就要加上这一项。不是指望刘盈,而是指望之后的皇帝们。
    至于吕雉,这女人不需要自己提醒,都这么明显了,她心里怕是早就记上了。
    他又开始好奇这个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武字不必说,开国皇帝嘛,通常都是要征战沙场、一刀一枪打下天下的;但是光,
    “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萧何边回忆边道。其他称赞成就的不说,这个能绍前业,相当于中兴,若是加上“武”的克定祸乱,那就很清楚地指出了汉朝这个西汉东汉的不同。
    刘邦叹道:“朕的大汉还真是被篡夺了。”原以为还和西周东周的分类原因一样。
    【不论如何,刘恒都稳定了汉朝的局面,推动了汉朝的国力发展,又进一步调整了汉朝的政治结构,让汉朝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同时,他还给后世小宗入大宗的皇帝们做了一个表率,让他们有例可依——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学习先例。】
    汉朝初年。
    “……”刘邦沉默,这个先例倒没什么问题,只是后面那个不知道学习先例的,不会在他的大汉就有吧?
    不,不可能,一定是后世不知道哪个王朝的蠢材!就像明朝那个建文帝一样,削藩都削不明白。
    汉朝,元康三年。
    刘病已无语,这明显说的就是刘贺吧。
    好好的例子摆在前面,却不知道学习,明明刚刚才被拥立、皇位都还没坐稳,居然就想着要除去霍光……
    迅速登基、又迅速被废,也不奇怪。
    而且,他的把柄也太多了,一点都不知道做一些掩饰,直白明确地就是放飞自我,这让别人想废都过于容易。
    也不怪自己今年把他变成海昏侯,食邑四千户了。
    【文帝遗诏曰:朕知道天下万物萌生没有不死的道理,死亡是天地间的常理,万物不变的自然规律,有什么可伤心的!现在这个时代,人们都乐于生而厌恶死,朕很不赞同倾家荡产去厚葬逝去的人,而给生者带来负担。何况朕德行浅薄,没有给百姓带来什么福祉。现在死了,再让臣民们长期地为朕服丧哭悼,经受冷与热那么久的折磨,使民众父子悲哀,老人伤感,再限制他们的饮食,停止对鬼神的祭祀,这是加重了朕的失德,让朕怎么对得起天下的人呢!朕继承大统,以渺小之身,托身于天下君王之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感谢上苍神灵的保佑,国家福泽,境内一片升平,没有战乱。朕秉性愚钝,时常害怕自己做出错事,使先帝的美德蒙羞;朕惧怕年久日长,自己因失德而不能善终。现在有幸得以尽享天年,又可供养于刘汉的祖庙之中,哪里还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呢!朕遗诏颁布之日起,三天后停止悼念活动,全部脱下丧服。不可禁止百姓娶妻、嫁女、祭祀、饮酒、吃肉。从办理丧事、参加祭奠的亲属和官员开始,都不要打赤脚。头系的麻巾,脚扎的麻绳,宽度都不要超过三寸。不要在车辆和兵器上套戴丧服的标志,不要组织百姓到宫中来哭灵吊丧。宫中应当哭祭的亲属和官员,都要在早晚规定的时间来,致祭时才哭,祭罢,即行停止。非早晚哭祭时间,严禁任何人擅自到祭坛哭泣。安葬之后,应穿九个月丧服的,改穿十五日;应穿五个月丧服的,改穿十四日;应穿三个月丧服的,改穿七日;期满即行脱下。其他没有在本诏中明确规定的问题,都要参照本诏的用意去办理。遗诏要向天下臣民公布,使百姓都知道朕的心意。霸陵周围的山脉河流,都保持原貌,不许更改。后宫的嫔妃,从“夫人”到“少使”,都遣送她们回家。令中尉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属国悍为将屯将军,郎中令张武为陵墓复土将军。征发近县士卒一万六千人,内史卒一万五千人,交给张武将军从事开挖墓井与复土回填工作。赐各王侯以下至孝悌力田的人金钱帛各若干。
    文帝的这份遗诏彰显其圣明与仁德,感恩一切,看淡生死,这在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他一生在位23年,为政宽仁,废除苛法,开创了一个国富民强的西汉王朝,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颇受后世称道】
    汉初。
    “不愧是乃公的种”刘邦笑哈哈,吕雉在旁边翻起了白眼,就会往自己脸上贴金。
    【本期汉文帝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叮,系统更新中请等待更新完成。】
    【更新内容弹幕(现代人看不见古人的弹幕不会出现现代的弹幕。),聊天群(只能拉自己朝代的人)】
    各朝各代看着天幕更新内容,一下子都很感兴趣迫不及待想研究研究。
    秦朝。
    此次的汉文宗,距离大秦年份最近,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也对大秦最有参考价值。
    大秦的君臣一致认为,汉朝又不少地方的政策、做法都值得参考,修修改改就能加以应用。而对于工作,大臣们早已被皇帝调教出来,不需要嬴政特意吩咐、下令催促,他们就已经开始自发地挑拣出了比较符合大秦国情的内容,开始尝试进行添改删减,以求找到最合适的方案。
    汉初。
    刘邦观天幕结束,跟萧河等人议论刘恒里面的政策有多少符合现在大汉国清内容,尝试删减增加然后执行下去。
    而后跟吕雉交谈,因为刘邦知道自己死了汉朝还是要靠吕雉过度。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在天幕结束后,所要做的调整并不大——他的多项政策和举措都是被证明正确的,而太过遥远的大汉末年的事情也并非他能所及,自然也无需太过在意。
    他现在需要做出调整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于各位同姓诸侯王的态度。
    依靠同姓诸侯王、扩大同姓诸侯王的力量来对抗军功集团不假,但现在看来,也确实需要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但是刘恒并不打算太过抑制同姓宗王力量的增长,还是那个原因,当下最主要的矛盾、也就是同姓宗王的作用,还是在于与军功集团形成平衡。倘若过分抑制,岂不是并不能起到作用?
    而反叛,同姓宗王的力量暂且还不至于如此强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