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1章 视频2
    第81章 视频2
    【《人生态度——大明皇帝》】
    嗯?
    永乐帝朱棣等人的身体一下子坐直了,这音乐竟然是关于大明皇帝的?那可得好好看看了。
    其他朝代的人也被惊了一下,但随即看热闹的心情更浓了。
    第一句就是开幕雷击。
    【房子着火我拍照~】画面中出现了朱棣和靖难功臣们,以及燃烧中的南京皇宫。
    永乐朱棣手一抖,朱高炽和朱瞻基目瞪口呆。
    元朔元年的刘彻又开始狂笑。
    【人生乱套我睡觉~】明英宗朱祁镇在草原帐篷中呼呼大睡,帐外是瓦剌士兵在巡逻。
    洪武十三年的朱元璋捏碎了手中的茶杯。
    看着前两句,他的一群聪明儿子已经猜到了这首歌的本质,此时都小心翼翼地往离他最远的地方移动,试图在不被注意到的时候抢先跑路。
    【大难临头不知道~】明熹宗朱由校在紫禁城中,那着齐全的木匠工具,认真雕刻着木头。
    【大不了我就上吊~】明思宗朱由检脱去外袍,手中拿着白绫,站在紫禁城后的一棵歪脖子树前,似乎是要上吊。
    “上吊?上吊!”洪武十三年的朱元璋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怒气也十足,“咱大明到了皇帝要上吊的地步了吗!还有,思宗,思宗!”这是什么好庙号吗?他想到这是老四的后人,咬牙切齿地寻找朱棣。
    正在悄咪咪往角落转移的一大群皇子就这么被他发现了,顿时气得他头发根根树立。
    皇子们:“……”不敢动。
    【今天的事儿能拖就拖~明天的事儿明天再说~】明神宗(明摆宗)朱翊钧懒洋洋地倚在椅子上,对向他汇报事情的大臣随意摆手。
    【我就乐意这样活~啥事儿不往心里搁~】明神宗朱翊钧歪在榻上,似乎是想到了什么——明摄宗张居正的影子在他身后幽幽的看着他。
    “你的好后人!”朱元璋一腔怒火喷发而出,对着朱棣,“咱勤勤恳恳,到这朱翊钧就能这样了?啥事儿不干、啥活儿不管?神宗!摆宗!这摆字可真适合他!”
    他冷笑数声,又道:“还有这摄宗,咱怎么不知道这庙号还有‘摄’这个字呢?姓张,不姓朱!这不会就是你这内阁搞出来的首辅吧?”
    朱棣抬头望天,脚下依旧在悄悄挪动。
    【压力坎坷不烦躁~】明宣宗朱瞻基在宫中兴致勃勃地斗蛐蛐。
    【过不去我就绕道~】明宪宗朱见深和万贵妃喋喋不休地抱怨。
    【骂我当你开玩笑~】明世宗朱厚熜坐在丹炉前,神态宁静,气息平和,对宫外的海瑞的谏言全当耳旁风。
    【打我你要掏钞票~】明光宗朱常洛目瞪口呆地被梃击。
    永乐十六年。
    发现朱瞻基玩儿蛐蛐的时候,朱棣只是上下打量了一遍太孙,没说什么。毕竟,一方面,太孙现在还没有这种爱好,另一方面,和先前那几个皇帝比,只是斗斗蛐蛐完全不是什么问题。哦,那个宪宗和贵妃抱怨也没什么。
    直到明世宗朱厚熜。
    “炼丹?!”朱棣张口结舌,他没想到自己的子孙居然还有人信奉道士丹药,这还不算,看神迹的意思是,他还是自己炼丹?纵观历史,除了那个姓萧出家的皇帝,哪有一个皇帝自己亲自炼丹的?
    哦,这个被梃击也着实没见过……
    其他时空各个朝代的人看到这里,也感觉到三观都被洗刷了一遍,这明朝每一个皇帝都很有特色!
    【想说的话能说就说~想做的事儿能做就做~】明穆宗朱载坖在朝堂上沉默寡言,一语不发,在政事上也多为放手。
    【我就乐意这样活~没有啥能打倒我~】明武宗朱厚照骑着骏马带兵前行,随后又变成了朱厚照抱着白毛豹子开心玩乐,最后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影子默默地看着他。
    〈申时行:皇上,该上朝了
    朱翊钧:朕不去
    第二天
    申时行:皇上,该上朝了
    朱翊钧:不去
    第三天
    申时行:皇上…
    朱翊钧:申爱卿不必多言
    申时行:6
    大臣们:6
    张居正:皇上日常甩政务[辣眼睛]
    直到二十多年没上一次朝
    张居正:臣死不瞑目…
    申时行:(气活了)〉
    〈不妨发散思维,如果万历朝张居正发难要求皇帝交权,说不定大明就成君主立宪了呢?(最要命的是万历那个性格搞不好真同意)〉
    〈永乐朱棣:房子着火我拍照
    正统朱祁镇:人生乱套我睡觉
    建文朱允炆:大难临头不知道
    崇祯朱由检:大不了我就上吊
    嘉靖朱厚熜:骂我当你开玩笑
    泰昌朱常洛:打我你得掏钞票
    万历朱翊钧:今天的事儿能拖就拖,明天的事儿明天再说
    正德朱厚照:我就乐意这样活,啥事儿不往心里搁
    ——摘自网易云音乐用户秦淮新客〉
    〈我补上
    all:人生得有态度
    态度得靠人来活
    朱允炆:芝麻大的小事儿
    别把自己来折磨
    朱元璋:人生难免会经历坎坎坷坷
    朱见深:车到山前必有路
    唯有快乐最难得
    all:人生得有态度
    态度得靠人来活
    朱佑樘:生活想让我示弱我笑着一笔带过
    朱祁钰:人生难免会经历起起落落
    朱载垕:条条大路通罗马
    关关难过关关过〉
    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和躲到角落里、挤成一团的儿子们,以及乖巧坐在一旁、安静如鸡的大臣们默默对视。
    所有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说什么才能恰到好处地打破现在这个让人窒息的场面,又不至于被皇帝转移仇恨。
    于是,这种窒息的气氛一直持续着,直到朱元璋开口。
    “咱看着,咱这大明皇帝还真是各有特色啊。”他语调平缓的说,不见什么怒气。
    是啊!太有特色了!其他人都在心中接话,发出怒吼。但没有人敢真的开口说什么。
    朱元璋笑了:“都沉默什么?咱又不会吃了你们。该说什么就说,想到什么都说出来。”
    见还是没人开口,朱标只能自己上:“爹,咱大明起码有接近三百年的国祚了。至于神迹指出的这些问题,也许是后来教育方法出了差错,才导致皇帝们……各有特色。”
    见大哥开了第一刀,皇子们纷纷上了:“对啊爹,你看我们,就都没什么问题,说明咱大明肯定是好的,而且能持续三百年,也说明咱都没啥大差错。只能是后世传承过程中,可能皇子的学业啊,生活环境之类的出现了变化,才导致皇帝出问题的。”
    实在不管我们的事儿啊!
    “嗯,说的在理。”朱元璋点头,赞同了儿子们的话。可实际上,他已经决定,要重新更新一遍儿子的教育方针,这回要仔细斟酌,选出最好的教育方式,然后严格要求后世执行,免得再出现那些不着调的皇帝。
    至于教育对象,不止小皇子们,他眼跟前的这几个年长的儿子也得跟着重新来一遍,这样才能落实教育制度,巩固教育效果,免得这几个儿子私底下出现什么不着调。
    正在暗暗庆幸躲过一劫的皇子们不知道,自己最后的好日子就要结束了,马上就要迎来全新的鸡娃版老爹和鸡娃版教育。
    至于其他,朱元璋已经阴谋论了一波,他把皇帝不着调和文官势力结合在了一起,自己想出了皇帝完蛋、大明完蛋的理由。
    当然,不愧是父子。
    在这两方面,永乐帝朱棣和他爹简直是一脉相承,都打算重新鸡娃,并阴谋论文官。
    至于其他朝代,那真的是快乐地吃了一波瓜,而且这瓜又大又甜,又香又脆,实乃不可多得的好瓜。
    毕竟,整个明朝的皇帝,放到中华历史上,那都是相当炸裂、有特色的存在。
    【本期明成祖朱棣已经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先与众人决定了火器研发的优先地位,又开始思考科举的事情。
    科举并不新鲜,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期就已经草创,炀帝虽然不干人事,但这件事上还算有所作为。
    而李世民本人也对科举极有兴趣,哪怕神迹不出现,他也要对科举进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神迹的出现,则是让他更加坚定罢了。况且,自从他登基,就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科举纳仕。
    瞧出他的心思,杜如晦摇头道:“陛下,此时天下初定,又兼之要与突厥作战,对科举的改革可以暂缓,以免动摇人心。”他没有明说,但大家都清楚他的意思——先搞完外面,再来动内部的事情,免得那些世家在这个节骨眼上闹幺蛾子!就算动摇不了什么,也终究麻烦。
    明朝,洪武十三年。
    神迹消失后,朱元璋第一件事还是嘱咐朱标:“标儿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平日不可太过劳累,有不适的地方就及时看太医……”
    朱标含笑应是。
    朱元璋转头对朱棣说道:“老四,你先留在宫里面,就藩的事情等等再说。咱先把你二哥三哥也叫回来。”
    见朱棣也点头应了,他又转向大臣们。
    首先是武将:“你们也要保重身体,日后咱大明有许多地方都需要你们。”不等武将们眼含热泪激动应是,他又训道,“还有你们家的子孙,都要好好教导,还要让他们实地体验体验,免得不是荒唐纨绔、就是纸上谈兵,败了家业。”
    将领们知道他是想日后依旧能有合格的将领征战四方,而不至于需要指望皇帝自己亲自上阵,也都认真领命,纷纷暗自决定回去就把儿孙扔到最近正经作战的队伍里去锻炼一番。
    接下来是文官:“你们的功劳,咱都知道,你们是什么人,咱也清楚。”先夸一句,让他们心里有底,又道,“咱也知道你们有些人和那些江浙的酸腐们有交情,咱也不让你们为难,你们就向他们传达一下咱的意思,要不好好为大明做贡献——当然,不是那种一死了之的贡献,要不就让咱提前帮他们为大明尽忠。”
    文官们也都诺诺应是,毕竟万岁没把他们算进去,看样子处理那些人的时候也不会牵连他们,这就很好了。但委屈还是有的——神迹都说了太祖有那么多制度不合理,这大明的问题怎么就全落到我们文官头上了?没有我们,你怎么治理天下?!
    只不过他们明白,自己不能和万岁搞什么争辩。在你说服他之前,他就会先在物理上说服你。
    朱棣看着朱高炽和朱瞻基:“你们两个去吧,回去反省反省,写写感悟,让俺看看你们这些年到底学了些什么。”
    等二人离去后,他吩咐内侍:“去,把在京的二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还有勋贵们给俺叫进宫来,特别是跟着靖难的那几位。内阁的那几个也叫过来。”
    这个内侍领命离去,他又对另一个内侍道:“把有出海经验的、还有跟俺一起靖难的宦官也都叫过来。”
    宋朝。
    赵匡胤暂时没什么政策要搞的,他的首要任务,还是要搞清楚到底是哪个败家儿子继承了他的帝位,最后导致他大宋基业的覆灭。(虽然赵匡胤最初应该是想要把赵光义当继承人,但后来儿子长大他的想法就变了)
    赵德昭、赵德芳一动不敢动,瑟瑟发抖。
    赵光义和赵光美在一旁看热闹,时不时提一些建议。
    汉朝,元朔元年。
    刘彻先前派人去传唤的楼船官和少府卿此时已经到了,恭恭敬敬地等待他的吩咐。
    “朕叫你们过来,就是想问问大汉的造船技术如何?能否进行出海远行?如果不能,给你们时间和钱财,能否造出合适的船只?需要多长时间?”
    楼船官没说话,少府卿行礼问询道:“不知陛下口中所说的出海远行,是到何地?”
    刘彻想了想,觉得还是近一点儿先搞钱:“就是倭国。”
    楼船官此时回道:“臣需要试验一下,随后再给陛下答复。不过若需要造新船,需要的时间不会太短。”
    刘彻点点头,他此次的目的就是让这两人知道这件事,并为之努力:“朕知晓了,朕希望能够尽快获得好消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