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69章 诡寂
    第369章 诡寂
    当长安坊间出现各式过继舆论,甚至有人扬言汉家该倾国之力,马踏龙城之时,作为汉室权利核心的未央宫,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宁静。
    参与讨论的百姓们,还有翘首以盼的功侯、将军们,乃至于朝堂之上的百官公卿们,都在等待刘荣对这些国际舆论的反应。
    也正是在这莫名诡异的沉寂之中,刘荣时隔大半个月,再次接见的匈奴使团。
    不同于上次,汉家上下君臣皆到场,匈奴使团也很不能塞满宣室殿;
    ——这一次,与会双方只有寥寥数人。
    汉室这一方,以天子刘荣为主,丞相刘舍在旁陪侍,再加几位负责记录,外加护卫的中郎;
    匈奴一方更简单粗暴——只有正使呼延且当一人。
    后世人常说: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
    这场‘小会’小到如此程度,显然,是为了解决一个天大的问题……
    “阔别多日,贵使看上去,似是憔悴了许多?”
    于侧殿分而落座,刘荣开口便是一声看似亲切,实则暗含讥讽的调侃。
    果不其然,刘荣话音未落,呼延且当的面容之上,便立时涌现出一抹如丧考妣的苦闷之色。
    ——此次出使,呼延且当想过会很难;
    甚至想过自己会遭受屈辱。
    但饶是来之前做足了心理准备,真等汉家上下君臣‘恬不知耻’的提出一个又一个不切实际的条件式,呼延且当也还是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两难。
    自双方首次接洽,汉室一方提出‘割让河西、东海之土’这种异想天开的条件之后,呼延且当在驿馆里的每一天,都过得无比煎熬。
    期间,呼延且当甚至还借助汉人的信息网络:八百里加急,派人回单于庭轻视了一波。
    直到昨日,单于庭传来指示:无论手段,只要结果。
    无论通过怎样的手段,答应汉人怎样的条件,都务必要达成汉匈双方的和平约定!
    这可愁坏了呼延且当。
    ——正常情况下,这种请示或指示,往往是字越少,事越大的。
    如果单于庭的指示具体一些,比如:汉人的这个条件不能答应,换成那个;那个条件原则上不能答应,尽可能谈之类;
    那呼延且当还会感觉好受一些——毕竟有具体的指示,按照指示来就行。
    而今,仅仅只是得了个‘随便你怎么谈,谈出和平约定就行’的指示,却是让呼延且当纠结万分了。
    按照这个路数,呼延且当真要是答应了汉人的全部请求,代表匈奴单于庭割土求和,那呼延且当回程,踏上草原的那一刻,就必定会成沦为此番,匈奴单于庭‘割土求和’‘丧权辱国’事件的背锅侠。
    没人会在意匈奴单于庭,曾对呼延且当有过怎样的指示,更没人会在意作为正使的呼延且当,是否具备做这个主的权力。
    草原上,无论是哪个部族,无论是贵族还是牧民,都必定会说:都是这个罪人,害得我大匈奴割土求和,丢尽了脸面!
    就算单于庭多少还要点脸,愿意出面保下呼延且当,也顶多是保呼延且当性命无虞;
    从今往后,呼延且当无论是想建功立业,成为草原上的英雄,还是运筹帷幄,朝着呼延氏下一代部族头人的方向迈进,都几乎不可能具备成功的机会。
    用汉人的话来说:本次磋商,真要是按汉人的条件谈成,那呼延且当,就会葬送自己在匈奴单于庭的政治生涯。
    如果呼延且当并非匈奴四大贵族姓氏之一:呼延氏出身的贵族,而是那些寻常部族的王子,呼延且当甚至都可能生出‘就此赖在汉人的地界,再也不回草原那鬼地方’的念头!
    只可惜:呼延氏贵族,和挛鞮氏王族一样,是和整个匈奴帝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哪怕真的是个死字,呼延且当也只能接受,而非背叛自己的部族、背叛自己呼延氏贵族的血脉、身份,转而投敌……
    所以,在接到单于庭发回的指示后,呼延且当第一时间请求面会汉家。
    而且呼延且当还特意请求: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能有一场‘被盖在毡毯下’的会晤。
    说白了,就是‘见不得光’,或者说是保密级别高一些的非公开会晤。
    得知呼延且当如此要求,刘荣自也当即闻炫音而知雅意,便此允了匈奴使团的请求。
    至于此刻,双方都见上面了,刘荣还要开口调侃呼延且当‘憔悴了不少’,自然是要以此——以相对强硬、傲慢的姿态,来作为这场会晤的开场白。
    接下来的发展,也自然没有出乎刘荣的预料。
    在刘荣毫不掩饰的表露出这幅‘能谈就谈,谈不了就打,朕一点都怕再打一仗’的姿态过后,呼延且当原本准备好的腹稿,也就是那些拐弯抹角的话,只瞬间被抛在了脑后。
    唯独还剩下的一句,便在呼延且当极尽郁闷的口吻下,一字一句传到了刘荣的耳中。
    “皇帝陛下,这是在逼迫我大匈奴。”
    双方代表的第一句话,便定下了这场非正式会晤的基调。
    ——双方摒弃在正式场合,所一贯秉承的说大话、说空话,鼓吹自己、贬低对方的措辞;
    一切都回归问题的本质,回归最简单直接的交流。
    便见刘荣闻言,只不以为意的嗤笑一声。
    与身侧的丞相刘舍稍一对视,君臣二人再相视一笑,刘荣才含笑抬起头,目光淡漠的望向呼延且当。
    “贵使说是,那便是吧。”
    “——我汉家历来,便苦战马之稀缺、骑军之稀少;”
    “想要同贵主单于好生来过一场,都不得不筹谋布局,以要塞、城池为饵,才堪堪能遂愿。”
    “便说去岁,汉匈河套-马邑一战——我汉家费尽心机,好不容易将贵主单于,引诱到了代北马邑一线。”
    “原以为,就算战场上占不到多少便宜,也总不至于让贵主单于的主力大军,在马邑城下堂而皇之的溜走……”
    …
    “结果如何?”
    “还不是贵主单于说走就走,我汉家便是主动让出马邑,甚至退守长城以南,都留不下贵主单于哪怕半日。”
    “——如此,也好。”
    “若真能逼迫贵主单于,与我汉家在河南-高阙一线,真刀真枪的来过一场,那,便当朕是在逼迫贵主吧。”
    如是一番话,当即便让呼延且当的眉头皱的更紧了些,却也让一旁的丞相刘舍脸上,顿时绽放出一抹幸灾乐祸般的酣畅笑意。
    刘荣倒是也没说谎。
    过去这些年——准确的说,是自太祖高皇帝身陷白登之围的那场汉匈平城战役开始,时至今日,汉家在面对匈奴军队时的掣肘,都绕不开‘兵种克制’这四个字。
    骑兵对步兵;
    尤其还是纯骑兵,对各兵种综合的步兵大集群。这等层面的兵种克制关系,曾一度让汉家断定: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也拥有和匈奴人相当数量的骑兵,以骑兵对骑兵,才能在正面战场维持均势!
    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辅以各兵种步兵集群,才有可能在匈奴军队面前占据优势,在匈奴人身上占到便宜。
    但事实上,这种兵种克制关系的核心,却并非后世人刻板印象中的:骑兵一个冲阵,步兵瞬间溃不成军。
    事实上,汉家最不怕的,就是匈奴骑兵闷头冲锋。
    汉家甚至有一个兵种,专门负责应对骑兵集群冲锋。
    ——材官巨盾。
    能成为材官者,无不是下肢粗壮,底盘极稳,腰腹力量又极为出众的猛人。
    战时,他们会架起一面又一面比自己还高、还宽的巨盾,于本方阵列最前方,排出一面令人叹息的坚固‘城墙’。
    他们的战术动作也只有一个:脚下呈侧弓步,大致做一个类似铁山靠的姿势,以单侧大臂以及肩膀,死死顶住手中的巨盾。
    这样的材官阵列,几乎能保证匈奴人的骑兵,无法通过简单的冲锋、撞击,来冲散汉家的步兵方阵。
    在面对这种巨盾阵列时,匈奴人唯一能突进方阵内部的方式,是纵马越过这面盾墙。
    所以,材官巨盾身后,往往便是‘自由行动’的戈矛、刀盾。
    每当有骑兵越过军盾墙,跳进汉军阵列时,他们就会将那个异想天开的骑兵团团包围,并活活扎成刺猬。
    而汉军步兵集群,又默认具备材官这个兵种编制;
    所以双方的兵种克制,并不在于骑兵对步兵方阵的冲阵。
    事实上,匈奴骑兵真正让汉军将士头疼的,恰恰是他们太过‘聪明’,根本就不会像个莽夫一样,一头撞上汉军的步兵方阵,撞个头破血流。
    ——他们会在外围游弋,零散抛射,会在远处侵扰。
    我方严阵以待,弓弩满弦,戈矛列阵,材官举盾,蓄势待发!
    敌方却如狼群般,在外围,在弓弩射程外围着转圈,再抽冷子射来一箭。
    虽然大概率造不成杀伤,但对于汉军将士的军心士气,却是一个极大的消耗。
    就这么耗几个时辰,耗的汉军弓手们都挽不开弓、戈矛都端不稳兵刃,乃至于材官们,都有些顶不住巨盾的时候……
    匈奴人也依旧不会冲锋。
    他们还是会一点点试探,一点点骚扰;
    搞得汉军将士精疲力尽,双方的兵种克制,才会最终显现。
    ——汉军步兵,想走走不掉;
    想追追不上;
    就像是一个力大无穷,双脚却被固定在原地的巨人,只能任由那些渺小,却灵活自如的小扒菜们,如蚊虫般惹人烦。
    拖上个三五日,汉军将士就算是精神不崩溃,也大概率没什么力气——尤其是没什么心气继续作战了。
    所以,汉匈双方之间,骑兵对步兵的兵种克制关系,真正让汉家难受的点,其实正是那句:想追追不上,想跑跑不掉。
    尤其是前者,在过去几十年里,不知把多少老将给气的吐血——明明正面都占了上风,快要打败对方了,结果对方马鞭一挥溜了,我军却连追都追不上。
    小的战术上如此,大体战略上,也大致如此。
    ——对于匈奴人灵活自如,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集群,汉家几乎完全没有围歼对方的可能。
    甚至即便是想打,也得看敌人愿不愿意打。
    亦或者,便是费尽心机,又是下诱饵,又是让军队佯做一副疲惫不堪、战力低下之态,才能引诱匈奴人打上一场。
    这就很难受了。
    匈奴人想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来,想什么时候打什么时候打;
    反观汉室,想打都得费尽心机的筹谋布局,最后敌人还不一定上当!
    ——连开打,都需要汉室做局!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今的汉室,拥有了一次通过鼻塞外交渠道,来逼迫匈奴人和汉家打一仗的机会,倒也算是不错。
    很显然,刘荣这句话,也极为精准的命中的呼延且当的要害。
    思虑良久,呼延且当终于还是放弃了争取,将自己思虑多日所得出的底线,摆在了刘荣的面前。
    “回程之后,外臣或许可以请求我主单于,嫁一位美貌的挛鞮氏宗女,与皇帝陛下为姬嫔。”
    “——以鲜卑、乌恒二山为中心的东海千里之土,可为陪嫁。”
    “但作为交换,皇帝陛下必须承诺:在明年秋天之前,不会让哪怕一个汉军士兵,出现在高阙以南二十里,又或是踏足河西。”
    “待明年秋后,我主单于自西方归来,便会让那位挛鞮氏贵女南下……”
    在呼延且当看来,这是最好,同时也是匈奴单于庭最能接受的条件了。
    不同于汉人将和亲视作屈辱,草原游牧之民对和亲,往往抱以十分开放的态度。
    绝大多数情况下,草原上的两个相距不远,且实力相差不多的部族,都会通过类似的‘和亲’,来加深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所以在草原上,两方和亲,意味着这两方实力相当,属于强强联合。
    虽然过去这些年,汉匈双方之间的和亲,实际上是弱者对强者的纳贡,但在绝大多数游牧之民看来,也仍旧带着些‘强强联合’的意味在其中。
    现如今,汉匈攻守易型,改由匈奴嫁女于汉室,只要单于庭粉饰的足够好,就足以让整个草原相信:过去汉人嫁公主过来,是在纳贡;如今我匈奴嫁挛鞮氏贵女过去,却是真正的强强联合。
    再者,在这个条例中,呼延且当也留了一点小心思。
    ——今年夏天出发,到明年秋后回来,是单于庭已经定下的西征周期。
    只要在这个时间内,汉人能乖乖待在河南地,而不是继续往外扩张,结束西征的匈奴单于庭,就能扭转如今的恶劣局势。
    到了那时,再嫁女南下?
    呵;
    还是先打一场再说吧!
    若还是打不过,再嫁女南下不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