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244.第244章 准备复制电子战吊舱
    第244章 准备复制电子战吊舱
    作为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重点城市之一,金陵每天其实有很多航班通往京城,按理来说常浩南只要像第一次去盛京的时候一样让学院给他随便买张机票就行了。
    但在经历了之前的一系列事情之后,常浩南自然也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了。
    比如最明显的一点,为了确保安全,他的所有航空出行都会由空军背景的联合航空免费负责。
    常浩南自己倒也乐得省事,就在下午直接登上了以cua353号航班为名义运营的一架波音737飞机。
    这一航班是真实存在的,从京城经停金陵后飞往禅城,但并非每天都开通,所经过的南苑、大校场和沙堤三座机场都是军队主管的军民合用机场,非常适合常浩南在不整出太大动静的前提下出行。
    而要跟他一起前往金陵的徐洋也就顺便沾光,体验了一回联航运营的头等舱。
    不过她的机票钱还是要14所那边给出的,只不过花经济舱的价格就可以了。
    当然,虽然是这种叫法,但在90年代末期,大部分短程飞机的头等舱本质上上已经成为升级过硬件设备的商务舱。
    “他们电科集团原来这么有钱的嘛,能给我们两个人都买头等舱?”
    徐洋把自己的随身行李放好,然后感受了一下相比经济舱更加宽敞和柔软的座椅。
    她并不知道其中内情,只是在来到机场换票的时候才被告知升舱的事情,因此自然而然地以为是金陵那边做出的安排。
    “还好吧,虽然电科集团效益确实不错,但我坐飞机不用花钱,再说就算我们不升舱,他们也卖不出去多少这里的票。”
    常浩南说着把座椅放平到接近180°准备休息一下。
    这个年代能坐得起飞机的人就已经为数不多,会花钱买更高级舱段的乘客就更少了。
    就导致最后坐头等舱的基本都是常浩南这种不花钱的,或者至少也是徐洋这种不花钱升舱的。
    “不用花钱可还行?”
    两天的功夫,徐洋已经习惯了常浩南带来的各种意料之外,所以倒也没表现的一惊一乍,只是半开玩笑道:
    “早知道还有这种好事,我回国之后也入职你们航空工业集团了。”
    显然她以为这是航空工业系统内部的福利。
    常浩南也没有点破对方的误会,用同样玩笑的语气回复道:
    “你想加入的话现在倒也不晚……”
    ……
    飞机落地,电科14所自然也安排了专人负责接机。
    只不过跟北方这边常见的212+考斯特配置不同,金陵这边用的是极富地方特色的212+依维柯得意。
    在常浩南重生之前的那会,这种轻客除了集采和用作特种车辆底盘之外几乎见不到什么用户,但从90年代到2010年之前,依维柯都可谓是红遍大江南北的车型。
    不出意外,带队过来的是跟常浩南二人见过面的郭林。
    “郭工动作很快嘛,我还以为要等上几天呢。”
    三人分别握了握手,然后上车。
    徐洋非常自然地坐在了跟常浩南同一个双排座上。
    “所里面一听我们要请过来的是您两位,二话没说就直接批了条子,生怕有什么事情给耽搁了。”
    郭林示意前面的司机开车:
    “咱们是先休息一下还是怎么说?”
    常浩南转过头看向身边的徐洋,后者只是耸了耸肩表示自己无所谓。
    “那放好行李之后就先去看一下那个吊舱吧,我和徐研究员一路上都很想看看美国人的这个高级玩意到底长什么样子。”
    “没问题。”
    电科14所距离大校场机场只有大概20公里的路程,90年代这会也基本不存在堵车的说法,只用大概半个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      下车之后,二人在郭林的带领下进入一栋建筑,然后七拐八拐了几次,才终于在一处应该是地下室的地方见到了那具被缴获的吊舱,还有14所的其他工作人员。
    工作地点不是闲聊的地方,因此只是经过了一番简单的寒暄,常浩南和徐洋就换上防静电的实验服,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他们这次的研究对象。
    “我们用这几天的功夫,已经基本完成了对这些碎片的拼接工作,虽然功能肯定已经没办法还原了,但至少整体的样貌跟摔碎之前应该差不太多。”
    郭林跟在二人身后介绍道。
    当看到这个吊舱的一瞬间,常浩南就基本确定自己之前的猜测没有错。
    抛去中间部分的合成孔径雷达天线不谈,这就是一个基于数字射频存储(drfm)技术的电子干扰装置。
    而旁边的徐洋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找到了要点:
    “这里面没有行波管或者数控移相器,如果你们确定不是在搜索的过程中漏掉了么的话,那这东西应该使用了比较新的全数字式设计。”
    跟常浩南的判断别无二致。
    后者没有自己贸然动手,而是让旁边的工作人员把有些遮挡视线的几块外壳整流罩拿开,露出了其中的真容。
    “不过……这个吊舱的设计好臃肿埃”
    看到内部全貌的徐洋眉头微蹙,似乎是感到有些不解。
    “当初在山区搜索的时候,我们也觉得非常奇怪,但可以确定至少没有大块的东西遗漏,这个东西应该本来就是设计成了这个样子。”
    郭林在旁边顺势解释道。
    正在围着吊舱残骸绕圈的常浩南也同样感到意外。
    经历过网络时代的他经见过an/aps-154合成孔径雷达(sar)吊舱和an/alq-99电子干扰吊舱内部的图片,尽管下半部分基本上是空的,但设备填充率仍然有大概60%左右的水平。
    但眼前的这个东西有至少10米长不说,里面竟然只有前后两端和最中间一段是有设备的,其余部分都是空壳——
    可能是考虑到供电或者重量的限制,吊舱内部的sar天线只有大概4米长,并没有充分利用空间。
    而照理来说,这种战术设备应该是体积越紧凑越好。
    “不管怎么说,先用光学放大设备看一下电路设计好了,我看储存器已经被摔烂了,应该是没有还原程序代码的可能性。”
    常浩南决定暂且放下疑惑,先从比较靠谱的地方着手。
    刚刚走进这个实验室的时候他还担心需要什么特殊的设备,但作为干扰部分核心的几块电路板体积都不算大,只需要普通光学显微镜就可以。
    高端的科研,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工具。
    “相位累加器、波形存储器、低通滤波器、参考时钟……”
    尽管这些90年代的元器件型号常浩南都没见过,但仍然不难通过一些外形特征以及表面模糊不清的铭文来判断分别是什么功能:
    “没错,这块板子是一个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器。”
    “在参考时钟控制下,相位累加器对频率控制字k进行线性累加,得到的相位码(n)对波形存储器(rom)寻址,使之输出相对应的幅度码,经过dac、低通滤波后就可以输出对应的模拟信号了。”
    常浩南从双目显微镜上抬起头来,然后发现旁边的郭林,还有他的同事们正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自己。
    “怎么了?”
    “这……就……直接看出来了?”
    郭林看了看神色如常仿佛只是吃饭喝水的常浩南,又看了看旁边刚刚被拼好的巨大吊舱。
    他突然觉得之前的工作好像有点白费力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