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40章 长着一张中年苦逼男的脸(求订阅,票票)
    “说实话,你已经不是第一个打电话给我了。老伙计。”
    “也许我只是问声好呢?”
    “噢,问好这种事什么时候都可以,但绝不是现在。说吧,是为了马丁-斯科塞斯拉票,还是那个牛仔,又或者不是这两个,另有其人。你知道的,我今年只负责最佳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
    乱流之下,依旧是平静模样。
    这几日,莱曼除了到处参加宴会、酒会,认识许许多多只见一面以后肯定不经常打交道的评委们,又开始推行萤火虫的新项目。
    3月有《朱诺》,6月或者7、8月份暂定《黑暗骑士》,《她》走欧洲电影节,后半年全程都有得忙活,《社会边缘》可能是10月,因为阿方索-卡隆还没结束拍摄,但电影进度已经过了一大半,只剩下收尾镜头,稍微计算一下后期的速度,其实差不太多。
    这么一来,就是算上已经开机,握有一定投资权益的《生化危机3》,产量也还是少了,尤其是对比06年。
    再者发行方面,片源依旧是独立制作为主,兼之海外的一些小成本、电影节淘宝淘来的作品,但依旧无法满足蓝蝶影业这样的吞金兽。
    换言之,非大片一个月一部还是要保证的,如果是大制作,一年两部也是要有的,否则太过浪费人力资源,白支出,没活干。
    是以,早就有所计划拍摄的《我是英雄》项目顺利进入立项阶段。
    目前的话,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原创成分居多,丧尸三部曲也蕴含了莱曼很大的野望。
    毕竟,原时空的那部《僵尸世界大战》大场面不少,可叙事和剧情推动实在一团糟。
    而从小人物入手,以塑造末路英雄的形象讲述一个即将被丧尸摧毁社会秩序的故事,想必会于细节处增色许多。
    至于导演的选择,当然是扎克-施耐德,开头至少2、30分钟的丧尸群攻破纽约的高耗费场景也只有他比较合适。
    毕竟,这货调控大场面的拍摄经验很丰富,又有《300》的战争镜头打底子,比此时的诺兰还懂怎么去拍出足够的视觉享受。
    再者,诺兰也没档期,《纽约行》还是扎导拍得,按照行业潜规则,这个系列注定打上他的标签,除非他自己不干——就算不当导演,制片一行也会有他的名字。
    好莱坞对这方面还是很注重的,不存在哪位开发出一个好项目就立马被替换掉。
    一来,风险大过利益;二来,一旦闹翻就直接撕破脸了,没什么必要。
    哪怕薪资提高,也就在标准之内,何必呢。
    莱曼想了一想,拿起电话通知约翰逊,“公司有新项目,《纽约行》的续作可以提上日程了,你去跟扎导的经纪人谈谈合作事宜。”
    既然都决定了,行动自然很快。
    而且扎导心里对这个助他发家的系列颇有感情,让他来选也肯定不愿意放手,所以只是在执导薪酬上有所疑问,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等约翰逊拿回谈判后的第一版合约,约瑟夫却是说道:“已经1500万基础薪酬了吗?”
    原来,扎导的经纪人按照市价给了一个初步的回复,其实吧,早在《300》全球破了三亿,许多制片厂天天拿着项目找他,开价什么的大气的很,要不是扎导跟萤火虫的关系不错,也不想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去接别人的片约,估计早没档期了......
    “这个......扎导没失手过,两部电影还都破了全球四亿,很吃香的。”约翰逊略微解释了一句。
    他在caa的内部,可是知道扎克-施耐德的评级噌噌噌的往上涨,已经是一线大导了。
    好莱坞本就是这么现实,一个能带来巨额利润的导演,怎么可能待遇不好——别说什么是主角提供的项目,《蝙蝠侠》还是华纳的呢,原时空诺兰的片酬不照样涨得飞起,这本就是两码事,总不能说些什么培养的鬼话,让人家一直拿低价拍片吧,人又不是你奴隶......
    莱曼毫不在意的摆摆手,如果他往外接片,早过2000万薪酬了,他只是说道:“该人家拿的总归是人家值这个价,他的经纪人倒是没有乱来。约翰逊,如果没问题的话,你就再跑几趟吧,就照这份合约执行,他的工作室依旧拿2成半的北美收益。”
    莱曼发了话,约翰逊便顺着意思继续跟扎导谈,直到方方面面的细则全都谈妥。
    等人离开,办公室里又恢复安静。
    《纽约行》+《行尸走肉》的造势,估摸着《我是英雄》只要拍好,扎导又是个懂观众的——商业气息大于艺术气息,为了票房,他自己就可以让步妥协,怎么着票房都不会比第一部差。
    虽说拍摄团队的组建,乃至第二部大场面的花销肯定惊人,稍作计算就到1.5亿左右了,加上演员卡司什么的,可能制作支出就接近两亿。
    这么一来,纯算北美市场,票房最少过3亿,纯算海外,至少6亿才堪堪保本。
    莱曼现在也是知道越是高投资越是风险如此之大了。
    能有6亿海外市场的,此时的好莱坞一两年都没有一部,也就是院线规模逐年递增,市场更加开拓,但也不是说非常容易达成。
    而且,如此表现,甚至可以说是年度榜单冠军宝座的市场潜力,光看票房份额,也就是没有亏损,要说赚钱,还得看长远的线下运营......
    对制片厂来说,是挺有压力的。
    莱曼坐在老板椅上想了好一会。
    就好比一场豪赌,赌赢了,赚钱;赌输了,很可能一年的运作才能补回窟窿,又或者走了霉运,资金链恰巧出问题,一辈子的心血估计就没了。
    也难怪《割喉岛》直接把卡洛克影业干倒闭了,毕竟,卡洛克影业还没有萤火虫这么能盈利,手段多样,电视剧也卖得好,搞部大制作,中途还不断加码......
    另外,这么高的投资,需要不错的演员阵容拉动话题、增加宣传......
    主角模板呢是个苦逼上班族,遇到尸潮被困在纽约......一开始很害怕,慢慢成长到面不改色的单挑丧尸没压力......最后被团队成员不服资源分配勾结所害......
    总体而言,前中期走的是逆境英雄的成长套路,后期引入了一部分秩序崩坏后团队内部依旧不能齐心的比较幽暗的人性,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了给第三部丧尸占领全球,成为新的统治物种铺垫一下。
    如此,主演的选择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一来演技要好,毕竟是逆境之中的心态转变,没有表演功底可能会演得很尬;二来是观众号召力或者说路人缘出色,宣传借力的时候便于炒作放映声势。
    莱曼靠在座椅后背,找了一个舒服的位置,一边无神的望着天花板,一边心里琢磨合适的人选。
    能达到上述两个条件的男演员并不多,毕竟年龄方面也得是30岁以上,起码也得是一线,不然对项目增色的效果不会突出。
    苦逼上班族,逆境做英雄——怎么一想到苦逼二字,莱曼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尼古拉斯-凯奇?
    哦,也是,他在《变脸》和《战争之王》里的经典片段光看表情就感觉生动形象的诠释了什么叫中年苦逼男。
    其实,也好久没跟他合作了。
    莱曼又想:前段时间他还打电话过来问有没有合适的角色,再加上《国家宝藏》的成功,凯奇的市场号召力是一日强过一日,也是有卖座系列在身。
    嗯,就选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