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20章 众正盈朝,不外如是
    第320章 众正盈朝,不外如是
    掌印大太监薛明浩略显尖细,阴柔的声音在大殿之中回荡。
    第一个面露不自然的是学部侍郎竹青衣。
    他当然知道这篇文章,当初梅俊苍想要让自己落笔,将这篇文章送入宫中。
    但那个时候梅清臣成圣贤乃是他们儒家的核心大事,所以自然不可能为了个人情感坏了大事,因此将梅俊苍赶出府。
    而这也是后来一系列事情的导火索之一。
    让梅俊苍在董行书门前跪了一宿,让梅俊苍一夜白头,让梅俊苍转投周铁衣门下,让周铁衣借助梅俊苍逼得梅清臣吃下那碗饭,让梅清臣无法在当日成就圣贤,阻止圣上修道!
    本来他都以为这件事已经完结了,但没想到这件事弯弯绕绕,今日又绕回了朝堂之上,真是世事莫测,但却有因有果。
    不过就算是《君父无过论》,也不至于让圣上如此动怒啊?
    竹青衣余光看向站在首列的司民董行书。
    一篇骈文很快就读到了最后,然后掌印大太监薛明浩明显愣了一下,不知道该不该读最后四个字。
    坐在御座上的大夏圣上冷笑道,“读!”
    薛明浩深吸一口气,读道,“求仁得仁。”
    百官们明显一愣。
    在薛明浩开始读这篇《君父无过论》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在这件事上儒家已经失了先手。
    当初不将梅俊苍的文章递给圣上,就是一个大错。
    但最后四个字什么意思?
    是梅俊苍骈文里面写的?
    不对。
    这四个字明显和文章不搭,应该是别人写的批语!
    联系梅俊苍的经历,百官们很快就锁定了些批语之人。
    大夏司民,董行书!
    这批语站在儒家的角度来看,自然写的没错,是告诫徒孙,你父亲在做对的事情,是大仁大义,不要阻拦。
    但站在大夏圣上的角度。
    这是大错特错!
    董公,糊涂啊!
    朝廷之中的儒家官员们在心里叹了一声。
    但他们也说不出口,因为否定这四个字,就是否定儒家风骨!
    你们儒家敢做不敢当,连落笔求仁得仁都不敢认,还如何让天下人相信你们口中的仁义道德。
    那才是真的将仁义按在地上摩擦!
    董行书静立不语。
    他知道自己犯错了。
    不过这时他只能够坚持自己是对的。
    因为他的批注站在儒家的角度来看,就是对的。
    除非他承认自己从始至终都站在党争的角度来看。
    他犯的是政治错误,但却不违背自己的儒家学问。
    这就是绝大多数儒家官员难以两全的地方。
    书里面教导自己的是一个道理,但是真的要落在治理百姓身上,那又是另外一个道理。
    大夏圣上首先看向董行书,“这四个字是伱写的!”
    董行书出列,“回禀圣上,是。”
    大夏圣上没有问为什么这么写,而是连声咆哮,大笑道,“好,写得好,儒家最大追求,莫过于求仁得仁!”
    大夏圣上锐利的目光不减,身子前倾,手掌撑在膝盖上,如同捕食的老虎,看向梅俊苍,“来,你说,你为何到现在才上呈这篇文章!”
    百官们看向梅俊苍。
    这也是这次另外一个问题。
    梅俊苍上呈这篇文章肯定不是用来祝贺的,大家都知道这是用来党争的,但梅俊苍不能够用这个理由,不然他的文章对司民董行书的杀伤力就不那么强了。
    梅俊苍一袭白发,目光幽深沉凝,面对大夏圣上如同老虎的咆哮声,他拱手道,“臣之父请罪原因是没有教导好臣,臣上书这篇文章认罪,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替臣父开罪。”
    “当初我入司民府,司民没有同意上呈,想必是认为臣有罪,所以无颜写这篇文章,因为臣确实犯下了轻慢政事之罪。”
    “而后臣入老师门下学习,明白了很多道理,同样将这篇文章上呈给老师,老师看后,认为臣即使领了罪罚,但其罚不足以补过,既然是怠慢政事之过,自然要通过勤于政事补救,这样才能够教导天下人。”
    “因此教导臣担任《天京报》主笔,而后又帮助臣引荐给司律,帮助办理《法治报》,推广白话文运动,教导百姓,前日司律为臣请功,是认可了臣勤于政事的功劳,因此臣才敢说自己能够将功补过,因此今日才敢将这文章上呈给陛下。”
    说到这里,梅俊苍跪倒在地上,“若陛下认为臣有欺君之罪,还请陛下惩治臣,臣绝无二言,只是不想要再让臣的父亲替臣跪在午门前受罪,也不想要因为臣父亲受罪,让陛下难堪,万般过错,皆由臣起,请由臣终。”梅俊苍一番御前奏对,让百官们哑口无言。
    他们一会儿看看司民董行书,一会儿看看司律青空规,一会儿脑海中又浮现出周铁衣的笑声。
    他们在梅俊苍身上真的看到了三者的相似之处。
    这番御前奏对有理有据。
    从司民,司律不同的态度来印证自己前后的功过。
    先是司民不认同,那自然是有罪未罚,而后司律认同,那就是将功赎罪。
    前后逻辑自洽,还让大夏三司之中的两位背书。
    如果大夏圣上否定这点,那就要直接否定三司中两位的观点。
    而且梅俊苍说得有理有据,如果不想党争的逻辑,只想教书育人的道理,那么确实是这个理。
    这里面董行书,周铁衣,青空规,甚至梅清臣都没有做错。
    梅俊苍没有指责任何人,而是将所有过错揽在自己身上。
    和当初梅清臣上书何其相似,但却又大相径庭!
    因为当初梅清臣是逼得大夏圣上前进无路!
    而现在梅俊苍是给大夏圣上一个台阶下!
    那么现在又到大夏圣上选择的时候了,你是相信众正盈朝,大家都是忠臣,你自己是千古名君,还是要说眼前都是奸臣,就是自己这个千古昏君挑起党争!
    听完梅俊苍的奏对,连盛怒的大夏圣上都沉默了片刻,随后他再次大笑道,“都是忠臣,都是忠臣!”
    “这就是朕看到的忠臣!诸位爱卿说是不是!”
    他的声音近乎歇斯底里,夹杂着一部分帝王才懂的孤家寡人的悲叹。
    他是天下至尊,所以他只能够说满朝文武都是忠臣!
    不然如何查,难道真的从三司开始,到周铁衣,到梅俊苍,从上到下都是欺君之罪?
    那谁来治理这个天下?
    他这个欺君之罪判下去,天下人就不敢帮他治理天下了!
    满朝文武不答。
    因为站在他们的立场,无论是儒家的人,法家的人,还是兵家的人,都不希望这件事背后牵扯的自己人出事。
    那么大家都不出事,自然就是最好的结局。
    所以大夏圣上说满朝忠臣也不错。
    难道他们自己承认,我们就是在底下搞党争,而且这党争是陛下你挑起的,只不过现在收不住尾巴。
    既然不好收尾,那就让大家都成为忠臣。
    这样你大夏圣上是圣君,我们满朝文武也是忠贤!
    这不就是天下人最想要看到的吗?
    大夏圣上见百官不答,索性直接看向天后,“皇后,你来说,朕的朝堂是不是都是忠臣!”
    珠帘之后的天后在心中轻叹一声,她想要上朝,自然需要承担上朝的政治风险。
    就比如今天的事情本来不关自己的事,但是大夏圣上盛怒之下问了自己,那么自己答不好,就会被大夏圣上怀疑,被百官攻讦。
    天后凝思片刻,“如今天下太平盛世,陛下广修道德,祥瑞频出,自然是众正盈朝。”
    随后天后落在旁边御前的一堆奏折上,继续说道,“但即使是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忠心为国,但底下人却不一定,所以才有周铁衣,崔万霞,邓振全下去查案一事。”
    天后的方法很简单。
    既然朝堂上大家都解决不了,谁也奈何不了谁,那么就去地方上分胜负。
    这是给百官和圣上一个解决办法。
    同时又留给百官和圣上一条后路。
    那么就是大家都是忠臣,就算到最后出问题了,也是地方上的奸臣所为,朝堂上的忠臣们只有失察之罪,罪轻一等。
    果然,听了天后的话,大夏圣上怒气消歇,又看了看面前一堆状告周家的奏折,笑道,“都是忠臣,哪有什么奸臣!那就让忠臣查忠臣!你们想要查,好,慢慢查,朕有的是时间,先查墨石案,再查这上面的案子,你们百官自己组好队,自己一个个去查,免得说朕偏听不明!一年,十年,百年,千年!朕都等得起,朕要看你们查到什么时候!”
    百官这个时候也无话可说。
    倒是右将军尉迟破军这个时候倚老卖老,揣着明白装糊涂,大声喊道,“陛下圣明!”
    他带了一个头,然后武勋们自然开始歌功颂德,武勋们都放软,文官们这个时候揪着不放,岂不是说自己就是‘奸臣’,于是文官们也随着武官们开始歌功颂德。
    一声声赞美声如同山呼海啸,回荡在金銮殿,借助金銮殿这口大钟,扩散到白云间,从玉京山又扩散到整个天下。
    众正盈朝,不外如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