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卷阅读66
    锦归行 作者:春夏不复

    分卷阅读66

    我将那日情景告知于他,赵无碌仍是摇头晃脑,将那乱鬓摇得跟个野人似的,完全看不清脸面,就是不肯承认。

    我又问道:“那陇西密林的黑衣人呢,难道这还要抵赖?”

    赵无碌将头摇得愈加厉害,拒不承认。

    高翔当日也曾判断,并非赵无碌所为,今日我只想试探他一二。

    当年二殿下势力尚不足与太子一党分庭抗礼,难道是?

    犹自揣测间,但闻赵无碌仰头狂笑不止,看似有些疯癫。

    落得今日这般下场,也是他咎由自取,我便转身离去。

    且闻身后赵无碌激声高呼:“天命,这一切都是天命啊!老夫千算万算,未料一切竟都在他股掌之间。高,实在是高。今日败得一败涂地,老夫也算是心服口服。”

    我回头冲过去,向他斥道:“谁?你说究竟是谁?”

    赵无碌仍是痴颠狂笑,忽而一口鲜血倾身喷出,斜斜溅了一墙,轰然倒下。

    身后的狱卒忙招呼了几名狱卒过来,打开牢房进去瞧个究竟。

    只见一名狱卒在赵无碌鼻下探了探,朝廷尉左监摇了摇头。

    方才还是淡闲若定,一时又如此激动,难不成是被我方才的话所激?

    榆树村与陇西密林害我的真凶,他不敢道来,怕是与我所度一致。

    若果真这样,那我与高翔日后处境将愈加艰险。

    赵无碌无疑是幸运的,他这般死法,可以不再看到他的同族因为他,在他面前一个个的死去。

    不过,他注定将在我朝的史家判笔中留下斑斑污点,为后人永世唾弃。

    高翔在天牢外侯了许久,正来回踱着步子,转身看到我从里头出来,忙向我迎来。

    我重重地靠在他的肩头,低声道:“他殒了。”

    我不晓得高翔此刻是何心情,作何感想。

    我只想借他肩头静静地靠一会儿,来平复我心中的复杂。

    高翔抚着我的发丝,一个劲儿地柔声安慰:“这般罪恶滔天之人,不值得你怜惜。”

    可他哪里晓得,我并不是在怜惜赵无碌,我是在担忧我自己——还有他。

    若果真如我所想,这天地之大,却不再会有我容身之处。

    高翔于我仁至义尽,为我爹爹平反,已然布告天下,还我爹爹清白,却遭来杀身之祸,我心头难安。

    我将赵无碌不承认榆树村与陇西密林害我之事告知于他,他却淡然一笑道:“事已近迁,何必多虑,徒自生恼。”

    在他面前,一直都是这般临危不乱,好似姑臧城穴道中的金刚岩矿般坚硬无比。常人看不见,摸不着。他却在暗处焕发着璀璨的光芒,将身旁的道路照得明亮,为身边的人指引方向。

    两日后,西门菜市哀嚎遍天,七月流火红霞蔽日,赵氏九族千二百余条人命尽折。百姓拍手称快之余,亦不免黯然伤神,摇头欷歔,潸然落泪。

    整座京城被笼罩在一片火红之中,山河顿失颜。

    我拉着玉莺从人群中离去,但愿此生不会再目睹这样的景象。

    来到京郊坟冢,怎也是找不着当年爹爹的墓穴。

    还是玉莺眼尖,朝斜前方指道:“王妃,在那边。”

    我顺着玉莺指间望去,却见两个光秃秃的土垒,急急奔去。

    当年,身上盘缠无多,爹爹又是戴罪之身,只立了腐木为碑。

    如今,腐木枯朽,化为土肥,怪不得我适才没有认出来。

    然而,土垒之前已摆了清酒两樽,香烛的残截依稀可辨,显是有人来过。

    我问玉莺,可有将爹爹葬处告于高翔。

    玉莺垂头羞面,低语道:“是侯爷逼奴婢说的。”

    高翔果是有情有义之人,至今日仍不忘当年爹爹的知遇之恩,还将土垒上的杂草拔了干净。

    今日来得匆忙,日后我必要为爹爹亲手刻碑铭志,将他千古功绩流传百世。

    ☆、第四十二章

    一月过去,我心中的猜测果然验证。

    自赵无碌死后,原本拥戴太子建彰的百官仓皇而散,一个个在皇上面前将丹陛磕得叮当响,将一众罪状尽数推给了赵无碌。

    因涉案人数过多,如若深究,必摇国本。皇上只贬了他们的官职,罚了他们的俸禄,未将他们一一治罪。

    孙匡查案有功,封光禄勋,官拜九卿,赐黄金千两,良田百亩。

    皇榜昭告天下,为爹爹沉冤平反,并在京城建立祠堂,一身正气,供世人敬仰。

    而封闭多年的丞相府,也得重建天日,归于我名下。

    高翔命人为我清扫干净,让我去瞧瞧。我却迟迟不愿前去。

    我怕复登伤心地,触景生情,尤是那株桃树。

    随着太子一党的土崩瓦解,太子建彰更是不踏出宫门半步,整日将自己幽锁,只知每夜烛光通明,娇声大起。

    二殿下一党羽翼日渐丰满,不日前便在早朝上当面弹劾太子建彰,道:“虎犊羸溺,虎穴将倾;蟠龙入海,蛇蟒不如。位不正,不足以平天下;心不纯,不足以安万民。古之明鉴,屡见不鲜;储君不勤,朝纲不稳。今儿臣虑百官所虑,忧万民之忧。斗胆请父皇收回太子之位,择贤而立。”

    猛虎不啸,啸必震天,其心志已昭然若揭。百官趋势附议,赞同二殿下观点,纷纷上奏。

    原本太子一党的朝臣,亦有不少明哲保身,向二殿下大献殷勤。

    一时,堂下黑服齐跪,百口同声。

    高翔与孙匡,及少数大臣偏立两侧,笏板端持,不动声色。

    皇上一时难以抉择,拂袖退朝。

    朝毕,在宣室殿诏见大将军高翔、太尉马德庸、光禄勋孙匡,还有一众九卿官员,商讨太子一事。

    九卿中宗正、少府是为候补,尽为二殿下一脉,其余人等也是趋之若鹜,以太尉马德庸马首是瞻,其势如潮。

    只剩下新晋的光禄勋孙匡一人,站在大将军高翔身侧,显得势单力孤。

    宣室殿阶下,立时分为两派。一派百口利舌,一派立身缄默。

    皇上显是有保太子之心,问高翔何意。

    高翔只道:“臣本武人,持枪立马,血欲沙场,是为本职。朝堂政见,下臣不明,无以择断,望君自夺。”

    高翔时至今日,仍不持立场,想必他只要不力挺太子建彰,二殿下自会对付。

    锋芒毕收,不动声色,确是高明。

    皇上又问孙匡何解。

    孙匡虽不持立场,却对二殿下平日所为赞誉有加,言辞闪烁,其意已明。

    时事所趋,而今在这皇宫里,皇上已失去了把控。

    最后,不得已撇头挥袖遣散百官,命人草拟废太子诏书。

    百官跪而不去,誓要匡扶二殿下建斌上位,口中无不是“储君为国之固本”一类的道义之辞。

    皇上无奈,命人

    分卷阅读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