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咱们去吗?”
“去。”
作者有话说:
求评论,求收藏
第49章
外来的使团成员在没有正式接到留在大齐的许可前, 一般情况下都要待在四方馆。想要外出时,则需要由大齐官吏陪行,之后这些人的行程还会被记录及上报。
除了仆役外, 使团中还有一些人也并不是正式的使团成员,而是随行人员, 大多数都是来「公费旅游」的贵族阶级。按照礼节,大齐这边就需要为其配备身份相应的接待人员,官员不够学生来凑。
简穆简怡礼教课已至甲等, 两个人的粟特语十分流利, 简怡甚至还掌握吐蕃语, 所以两个人顺利通过面试, 并被分配到了两个前来求学的粟特学子。
康未与康先昂是堂兄弟,康是粟特最重要的姓氏之一,康未与康先昂的家庭在家族地位中只属于中等偏上,他们能来大齐并以国子监为目标,纯粹是因为这二人对儒家文化感兴趣, 在一众求学人之中,属于「文化背景深厚」那一类。
粟特人是天生的生意人,喜欢斗富, 爱好歌舞。简穆简怡知道要接待的人是粟特人时, 摒弃内心的喜恶, 第一时间把京城各大乐坊和赌坊给捋了一遍。
然而,见面时,康未与康先昂却期待又羞涩地表示,他们想去孔子庙拜一拜。
简穆深刻反省,「标签化」要不得。
去孔子庙祭拜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需要先和国子监里申请, 所以简穆简怡托了简在渊的面子,先领着康氏兄弟去参加了一次邱临书院的讲会。
邱临书院位于昭国坊,与崇济寺隔了一条街,面积差不多是国子监的1/4,提到这个,不过是想说,邱临书院的院长、简在渊的老师王通大大的有钱。
王通的曾祖父在前朝官至相位,王通的祖父却是个不学无术的,然而战乱将起时,王通的祖父就十分果断地散了「全部」家财,然后带着一家子避居山野,直到本朝建立,王通一家才又回到京城。
王通也考了本朝的秀才科,但和简在渊一样,考完了就去游学去了,回来后就成立了邱临书院。
邱临书院遍植松树与银杏,此时也正是邱临书院景色最美的时候。杏叶染黄,松针苍翠,书院落成不过二十年,屋舍廊檐仍保持着初建时的光华,雕刻于碑匾之上的文字却沉淀着历史的厚重,往来人声更是裹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与读书声中都夹杂着热情与莽撞的国子监不同,邱临书院内学子是由活跃的思想与宁静的心态组成的。书院起始还收一些学识上未达标的少年人,随着王通的名气渐大,书院内学子的增多,邱临书院就只接受那些可以在经史方面与院中学子平等交流的人。
邱临书院每月十四日会举办月会,简穆几人就是跟着简在渊来参加本月的月会的。
在讲堂门口,侍立着两名童子,简在渊出示了一个玉牌,童子看后就从一旁的小案上拿了五个小木牌,分别递给简在渊五人。小木牌上应该是座位号,果然,之后简在渊就带着五人走到讲堂中右侧考窗的两个连案上跪坐下来。
案上还有几张纸,简穆看了看,上面写的是《礼运》的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十分巧合,他们前不久才在课上讨论过此段内容,简怡对这段话描述的社会十分向往,但却不相信,认为这只是孔圣人的梦想:“若孔圣人真相信有「公天下」,为何颜回说「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时,孔子会称赞他?春秋以后,可只有「家天下」。”
简穆却有前一世的经历,知道虽然还有各种不如意,「公天下」是存在的,但他一时找不到理论依据反驳简怡,最后根据简怡的思路,质疑了《孔子家语》的真实性。
此时看到这个,简穆和简怡就问起了简在渊:“五叔,您觉得「公天下」存在吗?”
简在渊没直接回答,转而问:“公,何解?”
简怡说:“百姓。”
简在渊听到简怡的答案,点了点头:“百姓即是人,人而不仁,如礼何?礼,经国家,定社稷。所以,前朝末帝不仁,本朝便能取而代之。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相信古有大道,天下为公。”
谈论学问时的简在渊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温雅气质让简穆一时羡慕不已:“五叔,还是您厉害,我说不过简怡,最后只能以《孔子家语》可能是后人杜撰来反驳他。”
简在渊看向来稳重的简穆闪烁着崇拜的小眼神儿,忍不住乐:“你说的也不能算错,我的先生认为《家语》中有后人增加,但并非全部伪造。”
“五叔您自己觉得呢?”
简在渊想了想,回答道:“《家语》最早录于《汉书?艺文志》,无论是否为圣人言,都是先辈之言。”
简在渊又给简穆简怡说了《家语》中几处王通认为可能是杜撰的部分,会讲就开始了。
众人起立对孔子神位拜揖,之后再向王通行礼,等众人坐好后,简穆和简怡郁闷地发现,第一个项目竟然是唱诗。
诗的内容也在桌案上,都是围绕着今日主题的诗作,是学院成员根据今日的讲会主题提前写的。学院挑了其中佳作当作唱诗的内容,简在渊的一首诗也在里面。
简穆和简怡跟着唱了两句,被简在渊看了一眼,就闭上了嘴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