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见面之后也没空寒暄。萧瑾京城那头也忙得很,匆匆一见后,他便立马让苏仿领他去田里。
这田都在城外,萧瑾他们前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冬麦收割的时候。
一眼望去除了金灿灿的麦子,还在田间忙碌的百姓。割麦虽是一件辛苦事儿,但这些人脸上却不见辛苦,反而笑容满面。
如今这是四月天,不冷不热,且这两天刚好也都是好天气,苏仿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同萧瑾解释:当初临淮关起了站事,朝廷为了粮食煞费苦心。臣这才斗胆在整个建康府推行稻麦轮作制。当时看着实有些冒险,好在这些麦子都长出来了,若不然,捅出来的篓子可大了。
萧瑾也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就怪他。事急从权,苏仿也是为了战事着想,他道:便是颗粒无收也怪不到你头上。
苏仿心头熨帖:若是颗粒无收,臣心里也过意不去。
不过好在,老天还是眷顾他们的。
苏仿指着田中劳作的百姓:麦子这两日割过之后正好可以晒干,再过些天,未必能有这样的好天气,所以建康府百姓这些日子也是忙得脚不沾地。
萧瑾反倒关心一件事:割麦的农具可齐全?
苏仿想了想,还是说了实话了:其实是不全的,如今不少人家都缺农具,有的找人租了,有的便是几家合着用一套。如今割麦还好,等回头种稻子需得用上耕牛的时候,才叫一个难的。
一牛难求,说的正是农忙的时候。
萧瑾听着心里有些难受。
百姓还是太穷了,要不然也不会连农具都买不起。再有便是铁制的农具太贵了,如今冶铁业并不发达,一个铁质的农具还算比较精贵,普通人家也用不起。
萧瑾脑子里倒是有不少好东西,也有不少赚钱的好路子,譬如造一艘大船直接去海上贸易,那必定是一本万利。但他也知道,再好的路子如今用着都不妥。一旦大批的金银涌入夏国,而夏国的发展又跟不上,最后倒霉的还是他这个皇帝。唯有将整个夏国的基础设施弄好,后续才能更加稳妥地发展。倘若一味求速成好高骛远,兴许适得其反。
所以,不管什么事都得慢慢来。
萧瑾安慰自己,也安抚苏仿:慢慢来,以后都会有的。
苏仿只笑了笑,他也是这般期望的。
兴许是他们人有些多,旁边收麦子的几个村民见状,连忙拎了一壶茶水前来招待。
走近之后又认出苏仿是知府大人,态度愈发热切起来。
真是多亏了苏大人,若不是您,这些麦子也长不起来。
这一片并不都是官田,还有不少是百姓自个儿的田地。当初看着官府的人整日在挖渠,百姓们稍微打听便知道这是预备在种冬小麦。虽然疑心他们江南水田怎么能种小麦,但是眼瞧着官府那边办的风风火火的,不少人也跟着学了。
这还得归结于苏仿的好名声。说他是个贪官、是个不管事儿的,那兴许真没有多少人愿意跟在他试一试。
一旦有人主动模仿,便带动了建康府一大片的百姓。他们想的也简单,反正冬日闲的慌,还不如多给自己找点事儿做。若是来年种不出来也无妨,可若是种出来,那不就赚了吗?
谁能想到,还真给他们种出来了。
老农们见着苏仿就跟见到再生父母一样:这茬麦子长得可真好啊,回头晒干了家里能吃上大半年呢。
苏仿看了看萧瑾,道:这都是圣上的功劳,这稻麦轮作之法可是圣上先提出来的。
老农们不明所以,只是觉得当今圣上十分厉害:圣上连种田都懂啊?
萧瑾接道:懂得不多,只知道些皮毛。
围观的百姓:
这是哪里来的人?他们正说圣上呢,这人咋还随便插话?懂得不多,能让他们把麦子种出来吗,这人该不会是嫉妒他们圣上年少有为吧?
他们不服气:你怎么知道圣上懂得不多?
冯慨之知道萧瑾是个大度的,所以跟着开了一句玩笑:老人家这就不知道了吧?咱们圣上不爱读书,所以不管什么只懂一半儿。
胡说八道呢这不是。他们不信,圣上的事儿你怎么可能知道。
经过短短的交谈,众人已经明显感受到,这一老一少就是不靠谱的。真不知他们知府大人为何会跟这俩人站在一块儿。
有人不知该怎么接萧瑾他们的话,转而对着苏仿道:苏大人快别站着了,赶忙坐下喝杯茶水吧。
苏仿见他们态度热切,主动道:您要不先喝一杯解解渴?
几个老农一听,便知道这个少年郎身份更为尊贵。
端茶的那个人有些迟疑,不过还是递上了一盏茶:都是自家的粗茶,还望贵人不要嫌弃。
萧瑾客气地接过,到了一声谢之后,就席地而坐了。
那些人也没走,萧瑾就顺便多问了几句,他问得多且杂,不过都非常贴近生活,譬如他们家中有多少人口、孩子们都在干什么营生、生病去可有钱看病之类云云
那些人听他问起这个,便也不紧张了,立马说笑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