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6:自我
    姜辞看到了杨一诺原本要给她看的照片,不管他说着是认真找的话,只认定了就是应付之作,让他重新找。
    她深呼吸一口气,监督着他在她眼皮底下赶紧把该买的材料买回来,又带他重新梳理了一遍需要补充的背景调研和艺术家调研的重要性。
    说完这些也才过了一个小时,很快两人大眼瞪大眼。
    姜辞不乐意看他闲着无所事事的模样,“那现在在课上把两张调研给做了,下课我要检查。”
    “哦。”
    “能不能好好说话。”这种好似求着他给她做事的回应让姜辞只想踹他,“祖宗,让我省点心吧。那是你的未来,不是我的,多认真一些不好吗?”
    “能,”杨一诺头也不抬,轻描淡写道,“我的未来不也是你的未来吗?”
    听到一旁的人又重重呼了一口气,连手都有些忍不住地握成了拳,他很快补上,“知道,会多上心的。”
    姜辞只觉得太阳穴突突地疼。
    做老师是真的夭寿。
    “英国方向的话,普遍四个项目足够了,不用全都交画,毕竟你也没有基础。两个或者叁个装置,其他两个项目画画就行。”
    在杨一诺找资料的时候,姜辞也不能闲着,怕他忘记似的又交代了一遍他整个作品集的规划。
    “一个项目画画行不行?”杨一诺低着头又一次问道。
    “不行。”姜辞又一次拒绝。
    “你帮我画行不行?”
    “你送我100万行不行?”
    杨一诺抬头,笑道:“行啊。”
    姜辞瞪他,“不行!”
    她皱着眉想了想,“不过如果你其他几个装置做的很好的话应该也可以。”
    “好吧。”杨一诺诺撇撇嘴。
    “所以你想画什么主题?”
    “还没想好。”
    “可以把画放在最后一个项目。”姜辞思考片刻,“项目一是关于家庭、父母、亲子关系,这个项目是自我探索,那其他几个项目你还想做什么?”
    在创作中,“表达自己”是申请本科的高中生们常见的主题方向,而申请研究生的学生更多的则是“发现自己”与“了解自己”。
    杨一诺有些特别,他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也好像在发现更深层次的自己。
    因为“自我探索”这个主题,是姜辞工作两年来,从没有在高中学生中遇见过的主题。
    高中的小孩满怀对未来热忱的期盼,自信和无畏是专属于他们的标签。他们没想过,甚至不觉得“自我”是一个需要去探讨的主题。他们觉得已经足够了解自己。
    因为18岁,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年纪,也是一个盲目的,还会有些自满的年纪。
    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或是工作的人,才会因为直面了真正的社会规则和现实,而发出对“自我”的疑问。
    “你还有什么比较感兴趣的,或者想去深入了解的?”
    虽然是问他,但姜辞的手指也不自觉在桌面上轻声敲打着。
    这是她思考时不自觉的小动作。
    好的老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兴趣点,还要从和学生普通的对话里发现有意思的点,继而帮助他们发散、完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项目。
    杨一诺虽然并没有像国内艺考的学生有着基本的功底,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思想和表达也没有局限在那些公式一样单调死板的排线与笔触里。
    思想决定了作品的上限,技术决定作品的下限。
    他的上限很高,这就足够难得。
    姜辞生气也仅仅是因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着急。
    因为她只能引导他。
    艺术创作是私人的,也是充满好奇和欲望的。
    那些名字能漂洋过海流传百年千年的画家和艺术家都不是幸福,或是满足的。正是这种不满足,以及延伸来的各种消极感情和欲望,无尽的催发了他们的创作。
    但其实,人这个生物,也能称得上是一部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了。
    而艺术也是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隐晦得近乎于完美的形式。
    没人能完全理解,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不论是美术、音乐、还是设计或是摄影和视频。
    虽然有些寂寞与悲哀,却也让人无限迷恋这种秘密的表达。
    就像姜辞。
    她充分享受又满怀感谢世间有艺术这门学科的诞生。
    在杨一诺之前,她从来没有遇到过仅仅能通过画就能明白她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