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百零三章 戏台(中)
    热气球这种东西,本是郭宁为了吸引少年们读书,制作出来的小玩意儿。后来被用于军事上的通信联络和侦察。
    但此物在使用环境上一直有很多限制,早晨起雾不能用,傍晚昏黑不能用,风雨天不能用,行军时不能用;而制作水平也多少有些起伏,一出事动辄就是结局惨烈的人命案子,所以并没能普及到军队各部。
    去年初,户部下属的漕运司提出,调动若干通晓热气球制作、维护和使用的匠人去往清州,负责协助监控清州会川的漕司官员,梳理漕运船队的调度。
    大周建立以来,国内局势安定而海外交往繁盛,经由天津府也就是当年的直沽寨,出入的货物如山如海,光是粮食,每年就在三百万石以上。
    与海运相比,原本被视为大金命脉的御河漕运,难免衰落。连原本驻在通州的漕运司驻地,也南迁到了清州会川。但御河仍是连接河北、河南诸多名城大阜的运输要道,漕粮纲运减少以后,来自民间的商船很快就填补了空缺。
    漕司要管理这些来路复杂的民间船队,比原先只管着漕船要难多了。偏偏会川河口是河北复杂水系的收束之处,御河和潺沱河在此合流;船队至此往北,正对着天津府,又势必不能和天津府转运司争夺河道通行权。
    这一来,连续两年,御河沿线的船只拥堵厉害,无论官、商、军队、民间都抱怨连连,令得漕司焦头烂额。
    直到某一日漕司的官员突发奇想,在御河河道较狭窄难行的一段,排布了热气球,令专人登临其上,负责监视河道通行情况。在此地负责排除拥堵的管勾、孔目、公使从此获得了极高的反应速度,船只的通行顺畅许多。
    漕司对此大喜过望,立刻调拨钱粮,扩充热气球的数量和使用范围,短短一年里,就在御河上下游排布了热气球二十四组,共六十余只热气球轮番使用。
    在漕司推动之下,专门的作坊很快建立,热气球不断被制造出来,质量不断提高,各种所需部件和燃料都有了专门的规格,稳定的供应。
    这上头自然少不了钱财投入,可热气球的投入再高,怎也比每隔数十里兴建高塔高台要低得多。热气球可以移动,使用起来也灵活太多了。到今年年初的时候,漕司顾不到的河道,一些大商会也凑钱买了热气球,自家使用。
    某日里大周军方再度想起此事,赫然发现自家手里的几个已经成了落后产品。想要最新最好的,要么求着漕运司安排生产,要么出钱从专营的工坊去买。
    这让军方觉得不太舒服,当时便有人提议暂缓配备,自家再想想办法。可就在同时,大周国子监和左右司爆出消息,说耗费数载钻研而成的千里镜,已经可以在指定的范围内发卖。
    郭宁得知这消息以后,立刻重赏有关的官员和工匠,并授意买了一批,配发给周军高级军官和精锐斥候。由此许多军官发现,光是热气球倒还罢了,热气球配上千里镜,立刻就成监察战场的神器!
    既如此,在这上头万万俭省不得,也拖延不得。
    侍卫亲军和殿前都点检司立刻出资,恢复了热气球的配置,而且还专门买了最大最好的那一种。另外,他们又打着皇帝亲军的旗号,在天津府抢货,高价从上海行手里夺了将要配给各船队首领、能了望最远的千里镜。
    此时侍卫亲军和殿前都点检司的下属兵马到了草原,将与蒙古人照面的时候,自然把手里的热气球升了起来,监控远近。因为距离蒙古人还远,热气球又特地用了所谓「保护色」,所以众将确信短时间里并无被发现之虞。
    却不料阿多同样带着千里镜,而且身处草原上制高点,他仔仔细细地搜索了许久,终于找到了皇帝和禁军所在。
    大周建立以后,中枢官制大
    体在金国制度上稍加调整,并没有大的变动。在禁军的编制上头,省去了拱卫直使司,保留殿前都点检司和侍卫亲军司,并将之转为并立的架构。
    当然,对外宣传上,不提此举承袭辽、金旧例,而上溯到了五代时的后周,拿着姓郭的皇帝前辈说事。
    殿前都点检司下属的龙骧军总兵力万余;侍卫亲军则有众三千。两部便是在皇帝出巡镇抚边疆时,轮番护卫安全的精锐。
    因这两部禁军都是皇帝直属,殿前都点检司左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司左宿直将军之位虚悬,日常统领龙骧军的,是从辽东调回的右都指挥使萧摩勒和副手高歆;而侍卫亲军的首领,则是右宿直将军倪一和副手完颜陈和尚。
    这四将,有汉儿和契丹人、女真人,其任命体现了郭宁统合域中各族,杜绝内讧的决心。四将都才干杰出且得郭宁看重,他们的部下,当然更是数十万周军中最强大的一部。
    皇帝禁军不会倾巢出动,此时深入草原的,是龙骧军八千人,侍卫亲军两千。但光是这一万人,便足以包打蒙古军的主力了,至少,龙骧军和侍卫亲军的将士们普遍都这样认为。
    再加上此番动兵,北面三个招讨司都遣人参与。
    赵决所部负责保障后勤不提。仇会洛所属,比如驻在金莲川的张绍、驻在缙山的赵瑄、驻在野狐岭的田雄等人俱都随军;韩煊所属,从平地松林以东赶来助战的蒲速烈勐也带着白山黑水间招募的生女真骑兵,连着几日参与了草原上的轻骑追逐搏杀。
    以这三个招讨司的力量投入进来,黄金家族留在草原的兵力再多,也绝不是对手。
    不过,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展开对草原的征伐时,难题从来就不在战斗的胜败。汉时卫霍讨伐匈奴、唐时李积讨伐突厥,乃至金国从完颜宗弼开始,一代代人讨伐草原上蒙兀各部,最要紧的,都是如何找到草原部族的本据,用一场决定性的战斗底定局面。
    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大军就会陷入万里草原的泥潭,再强的武力也无所施展;最后铩羽而归还算好的,全军覆没也不是没有先例。
    对大周来说,现在的草原便是这样一个泥潭。
    因为成吉思汗不在,本来如臂使指的千户部落越来越松散,越来越自行其是。朝廷若以重兵讨伐,挥出的每一拳都毫无意义地打在这个千户部落,那个千户部落身上。
    非要动用软硬手段,挨个儿一路压服下去,大军怕不得在草原上盘桓好几年。
    打赢打输姑且不论,大周固然富裕,用钱的地方也多,何况中原各地久经战乱,仍需休养生息。郭宁便是卖血,也凑不出这么大一笔军费。
    非要强来的话,必然重蹈大金的覆辙。草原上捷报频传的同时,中原各地百姓不堪承受苛捐杂税,都要揭竿而起了。
    另一方面,这几年来草原和中原的商业往来频繁,草原上很多千户的心态,压根瞒不过大周朝廷。
    如果大周不动兵,这些部落并没有和大周为敌的兴趣和胆量。他们更多的精力,都摆在彼此争竞,维系自身利益上头。反而是大周的军事行动,会导致他们立即抱团,重新聚集到位于哈拉和林的鄂尔多大帐之下,进而引发越来越激烈的反抗。
    真要是蒙古人发起狠来,不管不顾地抱团南下掳掠,大周就算能击退他们十次,只要有一次疏忽,就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样想来,与草原开战,其实很难得利。
    成吉思汗之所以敢调动蒙古军主力西征,而把一个虚弱的草原放在郭宁眼前,或许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以草原的现状,恰能隔绝他和郭宁的武力。
    那么,大周如果
    安于边疆现状,保持两家的和平呢?
    这更是取死之道。
    每个人都知道,草原是也克蒙古兀鲁思的核心疆域,成吉思汗不可能放弃这里!当他统合了西征所得的庞大力量,这个可怕的征服者一定会回来!
    若大周不能提前在草原有所举措,到那时候就得眼睁睁看着成吉思汗重新收回一个富庶而忠诚的草原,然后以更强大的武力重新攻入中原!
    蒙古军上一次攻入中原时,杀死了多少人,摧毁了多少农田、水利、村庄和城池?
    大家都还记得呢。
    大周朝的文臣武将们,几乎每个人都是那惨烈一幕里的幸存者。没有人能接受那一幕重演,没有人能接受新生的大周又要在自家的腹地,挥洒鲜血与强敌鏖战。
    所以,文武群臣都确定,当机会到来以后,往草原伸手是必然的。
    机会在哪里?机会怎么来?
    而大周的皇帝郭宁,正是一个极其大胆,极其擅长从无到有制造机会的人。这一次,他制造了一个最合适的机会。
    他把草原上抱着不同念头的各方力量,全都凑到了草原东部,环绕乌沙堡的一片戏台。
    「蒙古军各部都在列阵了!至少有五万骑兵!」
    一名军吏大声叫嚷着,从将士们身边跑过。
    这军吏身材瘦小,嗓门倒是很大。看服色,他是专门负责在热气球上登高眺望的。
    热气球底部悬挂的藤条筐里,通常会安置三位军吏。一人负责热气球的升降,另两人负责了望,并将了望得来的信息书写在木板上。木板顶部钉着铁环,可以扣住固定热气球的绳索,投掷到地面。
    但有时候军情紧急或者复杂,在木板书写太费时间也写不清楚,有些对自己身手极其自信的军吏就会用铁环同时扣住腰带和绳索,自家沿着绳索直接攀援下来.
    从数十丈的高度攀援向下,非得勇敢异常才行。地面上的人眼里,那些军吏的铁环扣住的,不是自家腰带,简直还有自家脑袋。所以便是最自矜的禁军将士,对这些军吏也只有佩服。
    此刻这军吏叫嚷奔跑,可能阻碍在前头的禁军将士纷纷闪开道路。
    将士们侧头看着军吏奔向中军,然后彼此低声道:「来了来了!蒙古人都来齐了!好家伙,五万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