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章 壬戌学制
    “呼……”前四条道路全部否定,余华深呼吸一口气,调整状态,头脑清明,看向最后两条道路,工业和科技。
    两者,选其一。
    工业。
    国家强盛离不开发达的基础工业,中华严重缺乏钢铁冶炼和军工武器制造等工业及相关人才,未来和前途是广阔的,但尴尬的是,五月之后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除大西南和西北,再无供工业建设和发展之地。
    时间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没有,搞个锤子的工业。
    最重要的是,缺乏自保力。
    十岁小孩射出的子弹,和二十岁士兵射出的子弹同样致命,余华没有三头六臂,没有肉身抗子弹的超能力。
    “我没有技术,没有人力,没有资源,搞不了工业。”揉了揉额头,余华轻轻摇头,不得不放弃,叹了一口气,用钢笔划掉工业。
    工业是重要的,放眼观世界,任何强国无不凭借工业为基础,可以说,中华想要崛起,离不开工业。
    但是,余华无能为力。
    “前五条道路全部排除,就只剩你了,我小时候的梦想……”余华放下钢笔,一双眼眸凝视最后一个词语,心中思绪翻腾,有些期待,却有些担忧。
    科技。
    亦或者可以称之为科学道路。
    从小,余华就有一个科学家的梦想,受限于环境、家庭、天赋和充电数据线较短等因素,长大之后的余华,就再没提过自己的梦想。
    现在,余华望着最后一条无法排除的道路,即期待又担忧,凭借脑袋里储存的信息和知识,余华有搞科学的底子,但余华却没有与之对应的天赋和才华。
    常言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对于这句话,所有人无不提倡后者,要求学生们努力和勤奋,但他们绝不会告知,最重要的并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
    无数人与天才之间的差距,就差在这百分之一上面。
    “科学……”
    余华双眼凝视着笔记本,深呼吸一口气,目光之中透出坚定而神圣的光芒:“既然只剩这条道路,那就好好奋斗,这是一个燃烧自我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充满屈辱的时代,为了祖国,为了先辈们,也为了我的梦想。”
    话语坚决,眼含星辰。
    既然回到这个干革命的年代,这个燃烧自我的年代,余华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他不怕死,死亦无惧,可他明白自己这颗脑袋的价值,总归该做些更加有用的事情。
    科学。
    这是一条正确却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正确在于未来,艰难在于天赋和背景,作为学渣,余华自知天赋不够,且在这个时代求学之路非常艰难。
    但是,无论多少障碍,不管前方充满多少艰难险阻,一定要走下去,必须要走下去。
    唯有科学,能够改变一切。
    唯有科学,能够发挥余华穿越者身份的最大价值。
    唯有科学,能够令祖国和民族崛起。
    西方国家为何强大?
    弹丸之地的日本为何敢侵略中华?
    为何?
    中华积弱而落后,只因科学落后。
    骑兵永远无法抵挡坦克,
    步兵永远无法直面机枪,
    来自科学层次的碾压,任何计谋和手段都无法撼动。
    要让祖国和民族崛起,少受点苦难,就离不开科学。
    余华自知天赋不高,自身绝非天才,搞科学比不了那些鼎鼎大名的学术界和科学界大佬,可有总比没有强。
    “我有着未来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但搞科学,我的知识储备和积累量还不够,接下来,我要先获得高中毕业证,再考上国立清华大学,进入西南联大,如果顺利的话,我希望能够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名额,前往美国留学,获得名声和知识,掌握先进而尖端的科技,如此一来,日后才有话语权。”余华根据脑海之中的记忆,很快制定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搞科学,搞学术研究,如今一穷二白属于标准农业国的中华,是没有这个基础的。
    放眼世界,在二战即将爆发的这个节骨眼,唯有美国适合。
    接下来的目标——
    第一,考上国立清华大学。
    第二,进入西南联大,参加国立清华大学留美招考,尽可能获得庚子赔款留美学生资格。
    庚子赔款留美学生资格,这是出国留学之中最顶级和最具地位的留学方式,属公费派遣,鼎鼎大名的北大胡适,便是第二批庚款留学生之一,排名第55名,属于末尾。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所中华顶级院校搬迁至云省昆城,联合办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是教育界的神话大学,大学之中的传奇。
    而整个中华唯一公费留美的渠道,就在西南联大之清华部手里。
    余华看过b站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清楚记得1937年庚款留学生名额就只有二十个。
    想要完成自己的目标,余华就必须获得其中一个名额资格,走最正规的渠道,前往美国。
    这是唯一途径!
    若是走自费留学,先不谈费用之昂贵是否能够承受,关键是加州理工学院不会随意接收一名黄皮肤的学生,任凭他的成绩和才华再好。
    根据余华读过的《世界历史杂说》,这个时代的加州理工,可是全员白色,无一是黑。
    二十分之一!
    与全国最优秀的天才们同台竞技!
    余华正在凝聚属于自己的求学之心,想到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场景,有些期待,有些紧张,还有一些渴望。
    他,真的想要一个名额。
    “开始学习吧,卢沟桥事变还有五个月,我只剩下最后五个月,时不待我,只争朝夕,我必须全力以赴。”余华深呼吸一口气,望了一眼经历过三个阶段满是字迹的笔记本第一页,轻轻撕下妥善保存,这张纸是属于他的印记,属于他的决定,不能丢失。
    等老了,要死了,兴许还能看一眼,回忆此时。
    不过这是以后的事,现在,笨鸟先飞。
    ……
    余华保存好纸张,打开书桌左侧抽屉,抱起一摞厚厚的高中教科书放在桌上,书籍略旧,表面均包有一层书皮,前身余桦特别爱惜书本,一是昂贵,二是珍惜知识,翻书阅读时小心谨慎,每次看完必定放回抽屉妥善保管。
    就这一本教材,价值四块大洋,还有价无市。
    后世无数学生高考完撕书的场景,可不会出现在这个时代。
    “前身是二类班级,即理科班,先看看数学,呃……算学。”面对犹如小山般的高中教科书,余华思索一番,从中找出高中算学课本,要想考上国立清华大学,就必须从基础做好。
    这时候,国内官方将数学定义为算学。
    算学和自然科学是前身最喜欢的科目,因此,特地进入学校二类班级,钻研算术和物理等学科,挺巧,余华同样准备啃数学这个最难点和最容易出分点。
    二类班级,即高中‘理科’。
    是的,民国就已开始分文理班,学校通常将其划分为一类班级和二类班级,一类班级即文科,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二类班级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
    前者人多,后者人少。
    这年头绝大多数读书人全是奔着文人身份而去,以登报和写得一手好文章为荣,选择二类班级的前身,乃是学校之中的极少数。
    民国教育制度基于1922年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称之为‘壬戌学制’,采用六三三标准,共计分为三个等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初等教育六年,由初级小学四年和高级小学两年组成。
    中等教育六年,分为初高两级,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分文理两类。
    高等教育三年—六年,分为大学和专科,大学及师范学校四到六年,专科3年,此外还设立大学院,及大学毕业和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类似研究生,毕业年限不定。
    后世华夏采用的小初高及大学构成之教育制度,便是始于1922年民国实行的六三三学制。
    作为一名高中生,不得不说,在如今全国文盲率高达80%的民国,余华称得上真正的高学历者。
    这时候的乡下孩子,能读书写字就已不错,会写姓名,算术知晓加减,足以闻名十里八乡,谋生吃饭不在话下。
    窗外寒风凛冽。
    屋内,白炽灯散发的黄色光芒充斥四周空间,提供光明。
    “集合、函数、代数、立体几何和平面几何,解析几何,三角术,就是三角函数,难度中等,可以接受,再看看题目……”余华端坐,翻看算学教科书,先是看了一下目录涉及内容,从上往下依次为集合、几何和三角函数,根据自我认知给了一个评价,旋即往下看题目。
    简单分类,即为数列类型,三角函数和几何类型,主要涉及内容的难度并不高,其次就是统计、概率和数学分析之类。
    翻到集合内容,里面讲的是集合定义、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与后世高中数学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