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7章 美好生活
    进了饭店,此时饭店人已经不多,杜若问老支书,“您吃什么?”
    老支书随意道,“要两个高粱馒头就行。”
    杜若不同意,“好不容易下一次饭店,哪能吃这个啊?”
    “您老不用心疼钱,这顿我请了,要两碗油泼面怎么样?”
    老支书笑,“说了不让你请,一碗油泼面我还是吃得起的,就要油泼面吧。”
    村民们也算有了出路,老支书心里高兴,也决定奢侈一回,吃顿好的。
    杜若应了声,跟服务员说,“要两碗油泼面。”
    两人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不一会儿,服务员就端着两碗散发着热油香气的宽面来到桌边,把碗放到桌上。
    杜若笑着说了声,“谢谢,”然后端起其中一碗放到了老支书面前。
    装油泼面的碗是粗瓷大碗,比杜若的头都大,里面的面条满的都快溢出来了,这量,实惠!
    且一碗面才两毛钱,外加一两饭票。
    老支书闻着油泼面喷香的味道,一脸满足,然后拿起桌上的大头蒜,开始剥了起来,还对杜若说,
    “吃面不吃蒜,味道少一半。”
    “这吃面啊,就得就着蒜吃,才香!”
    这话杜若表示赞同,她也喜欢吃蒜。
    不管是吃火锅时,调配的油碟,还是吃饺子时,杜若都会吃蒜。
    杜若也跟着剥了几瓣蒜,咬了一口蒜,挑起一筷子油泼面,吸溜一大口面,鲜香麻辣的味道立刻充斥整个口腔。
    嗯,面滑且劲道,加上油泼辣子的香气,这味道,绝了!
    杜若和老支书一手拿着蒜,一手挑起面条,吃的欢快。
    这面里面虽然没肉,但舍得放油和辣椒,吃起来格外带劲儿。
    老支书吃的比杜若快,吃完后,老支书一抹嘴,长舒口气,“舒坦!”
    杜若笑着说,“只要咱们的厂子能办起来,以后您能天天吃上油泼面。”
    老支书被杜若逗笑,笑的时候脸上的褶子仿佛皱成了一朵花,“如果能天天吃上油泼面,那简直就是神仙日子啊!”
    “我这辈子就满足了。”
    杜若咽下最后一口面,“您老可要好好活着,以后享福的日子在后面呢!”
    杜若刚要去付账,饭店门口帘子被人掀开,周震几人从外面走了进来。
    周震眼睛在饭店环视一周,看到了坐在床边的杜若和老支书。
    许巍也看到了,顿时夸张的叫了一声,“杜若,我就猜到你一定在这里。”
    说完,许巍还朝周震得意的挑挑眉,“怎么样,我没猜错吧?”
    周震白了他一眼,走向杜若。
    杜若也看到了他们,冲几人招手,“快过来坐。”
    “都没吃饭吧?”
    陈敏几人摇头。
    杜若道,“这里的油泼面不错,要不要来一碗。”
    许巍第一个响应,“要,要,肚子快饿扁了。”
    其余人听到油泼面,只觉肚子里的叫声更大了。
    杜若又让服务员给四人,一人来一碗油泼面。
    四人坐下后,老支书有些心急的问,“怎么样?他们愿意下订单吗?”
    许巍忙道,“那当然,一听说,咱们可以建厂了,他们立刻向我们采购辣条。”
    老支书来了精神,“他们要多少?”
    杜若也问,“价格呢?”
    周震说,“钢厂要的最多,他们要了五十斤,说看工人喜不喜欢,喜欢的话,以后会加量。”
    “价格的话,”周震看向杜若,“一斤辣条三斤粮票,粮票不够就用他们厂的东西抵。”
    这年代,一斤小麦的价格也不过几分钱,一斤粮票约一毛多点,三斤粮票的价格大约是四毛。
    也就是说,辣条约四毛钱一斤!
    老支书蹙眉,“不是一斤辣条五斤粮票吗?”
    杜若解释道,“老支书那是零售的价,人家要的量大,相当于批发,自然就要便宜一些。”
    老支书恍然的点点头。
    周震继续说,“鞋厂和肥皂厂都要了三十斤,砖瓦厂要了二十斤。”
    四家工厂加起来,就是一百三十斤。
    “对了,还有供销社要了二十斤!”
    加起来就是一百五十斤!
    杜若点点头,“这量不算大,但大家也别灰心,”杜若笑着给大家打气,
    “咱们辣条毕竟没名气,等那些人吃过咱们的辣条,知道咱们的辣条好,以后肯定会加大订单量的。”
    “而且,以后咱们还可以把咱们的辣条卖到临近的县,我相信,咱们的辣条厂,一定会越来越红火的!”
    众人被杜若的话激励,纷纷高举双手,“红火!红火!红火!”
    村里能办厂,知青是最高兴的!
    一来,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基本上都能在厂子里找个工作,不但不用再下地干活,每个月还能领到工资。
    这跟在京城也没啥区别嘛!
    可能比在京城更好,他们在京城根本找不到工作,若能找到工作,也不用下乡当知青了!
    他们认识的那些亲戚、朋友,哪个下乡不是累死累活?
    谁能想到,他们下乡竟然能进厂当工人!
    虽说,社办工厂不属于国营,但是至少也是每个月拿工资的。
    这已经比绝大多数下乡知青的日子,过得都好了!
    而这一切,都得感谢一个人!
    那就是杜若!
    若不是杜若,他们现在还在山上累死累活的挑水浇地呢!
    若不是杜若,他们也吃不上野猪肉,好吃的猪大肠!
    若不是杜若,他们更不知道辣条是啥?
    若不是杜若,他们说不定都得为了活着,而出去要饭了!
    几个知青不约而同的看向杜若,眼里带着感激和崇敬。
    杜若笑了笑,正好这时,服务员端着面碗过来。
    杜若忙招呼几人,“吃面、吃面,吃完面咱们赶紧回去,”说完看向老支书,“至于接下来要弄啥文件,就靠您了老支书。”
    老支书意气风发,一摆手,“没问题,都交给我!”
    回去的时候,众人诉说着厂子开起来后的美好未来,连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作者有话说】
    那年代的物价,粮票一斤到底值多少钱,锦渔只能查到七十年代的,七十年代末一斤粮票相当于一毛八,那六十年代末,差不多也就一毛多一点儿。
    大家别太考究哈,太考究没法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