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章 心系后代
    小别胜新婚,周建国此次前往沪江市开会来回耗费了5天时间,再次跟妻子俞美诗重逢,两人都感觉到久违的激情。
    月初,厂里下发了中央传达的文件,考虑到中国人口增速过快,朝着10亿人口大关直去,为控制人口规模以免出现吃饭穿衣难的情况,未雨绸缪准备号召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考虑生育问题。
    从以前的“人多力量大”转变为“晚、稀、少”政策,具体如下:“晚”便是号召适龄男女推迟结婚年龄,从法定年龄男20、女18岁推迟5年时间,以男25、女23岁起建议结婚。“稀”就是拉长生育间隔,两胎间隔时间最好在4年左右。既不耽误工作,又有充分精力带好第一个小孩。“少”就是希望改变当前动辄一大家七八口人的现状,呼吁生育执行“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论国家动员程度,中国在地球村肯定位列前三,于是很快国家人口调整的方针就传达到基层,八零一一厂为此还特意召开全厂职工大会认真学习讨论。
    “建国,小逸已经4岁多,你看是不是该给其添一个妹妹了。免得他仗着独苗身份,天天外出闯祸。”
    若是此刻在客厅单人床睡着的周逸听到,怕是赶紧一个骨碌爬起来。自己是有些调皮,但平日里还算听话,怎么好端端地就黑锅从天而降下来砸到自己后背之上。
    以前周逸一出生就患病,导致夫妻俩都将全部心思放在了这个儿子身上,恨不得将所有最好的都给他补偿。现在伴随他健康长大,手臂的隐患也彻底得到根治,而且俞美诗也调到了厂里工作实现一家三口同住屋檐下,再要一个小孩的外部条件算是成熟了。
    “你怎么知道就是妹妹?如果再来一个弟弟,到时两个混世小魔王联手,怕不是得把家里搞得天翻地覆。”
    去了沪江一趟,展会上得到许多新技术支持,科研难关攻克在望,让周建国心里大石减轻了不少重量,因此他顺着妻子的话调侃两句。
    “反正我就是有这个预感。
    生个妹妹来管一管周逸,让他明白自己当哥哥的责任,免得天天在厂里带着一大群孩子到处乱跑。”
    提及周逸,俞美诗的语气不由温柔了下来,她这个儿子大家都夸其聪明,但就是调皮爱玩耍,跟夫妻俩文静的气质一点都不搭。
    “小孩子嘛,活泼好动很正常。
    以前他手臂受伤时,咱俩不就说过只要他健康成长就行,不求大富大贵。现在儿子身体好了,你反倒开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小时候自己就是放羊般长大,父亲周东宝基本没管过自己的成长,因此周建国对周逸也跟着顺其自然实行不干涉政策。
    “你呀你,子不教父之过!
    你没看到常跟儿子一起玩的曾其立,他父母已经教其识字了吗?还有其他厂里的小孩都会背诵一两首古诗啥的,就我们家的周逸什么都不会,只会变着法子在厂里带着一大群孩子疯玩。
    你不知道就在你去沪江开会这两天,我说要教他背诗,你猜你儿子怎么回答?
    他说,背诗干嘛,又不能当饭吃!
    我看以后你再不管一管儿子,他将来说不定就得到大街上讨饭吃了!”
    一想到当时周逸满不在乎答话的神情,俞美诗就心里来气。
    在对儿子的教育上,周建国是奉行顺其自然原则,小孩子贪玩好正常。而俞美诗之前也没太在意,但自从搬来厂里住之后,发现邻居小孩的家长都从小对其开始教育培养,让她心里开始不断焦虑起来。
    一群家长聚在一起聊天,然后小孩轮流表演才艺,就自家孩子啥都不会,如此场面得多么尴尬。
    “你没看周逸天天当着孩子王领着一大群同龄人四处跑啊,说明咱们家儿子天生就具备领袖能力。
    至于学习嘛,现在他还在幼儿园,将来小学时老师会教读书的嘛。在什么年龄就做什么事,现在他正是玩耍的年纪。
    牛不愿意喝水,你不能硬按着牛低头啊。
    那么着急,小心拔苗助长,到时反而害了我们家儿子。”
    周建国对此毫不在意,反倒让妻子不要焦急放宽心。
    儿子去讨饭是不可能的,至少平平安安长大就行,将来在八零一一厂当一名普通职工也可以,周建国对周逸的期望实在不高。
    他甚至一度在心里想,会不会儿子喜欢去当兵,弃笔投戎报效国家,那么就可以圆了他爷爷的军营梦。部队待遇好,真去当兵的话也不错,算是继承了人民子弟兵的优良家风。
    在周家小两口为孩子的未来喋喋不休时,一墙之隔的郑家也在就同样问题而烦恼。
    郑云德的女儿郑翠翠今年马上就高三毕业了,在停止高考的背景下,她不可避免要执行下乡插队政策。
    为了保证郑翠翠接受良好的教育,郑家一直让其在沪江市高中借读。她的学习成绩很优秀,排名一直在年纪前十,若能高考的话基本是必上大学的料。
    可惜,大学的大门没有朝她打开,反倒是农村在向其招手。
    “咱们厂职工当中,像翠翠这样今年高三毕业的情况还有3个人,他们户口都迁来了皖南。
    按基地方面的意见,就是将这批高三毕业生集中起来在当地就近安置下乡插队。皖南这里本来就是农村地区,不用再将孩子送到外地。”
    以前皖南小三线基本只管生产,不用顾及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安置问题。现在既然强调落户扎根,那么解决职工们的后顾之忧也提上了日程。
    跟周逸这样出生在当地根正苗红的小三线二代相比,郑翠翠更像是一个中途加入的过客,被父辈裹挟着来到这里。
    郑云德心里一直惦记着女儿的安排去向,因此时刻留意着最新政策。
    “这也算不幸之中的万幸,若是翠翠被分配到东北的话,那就此生都难多见几次面了。
    在华阳县农村插队的话,周末还能常回家看看。
    唉,咱们厂办学校不是缺老师吗?像我们家翠翠这样的条件,应该合适招进来吧?”
    潘芸惦记着女儿的前途,早就想问问有没有进厂的可能。
    “插队是肯定要下去的,这是国家统一安排的政策。
    为今之计,只有先下去插队,等待一两年时间看看基地那边松不松口照顾职工子弟。
    若是政策松动的话,可以到时再以招工名义回厂里工作。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基地高层会议上已经有人提出过,毕竟他们之中也有人的小孩马上就要高三毕业了。”
    当年力主让女儿读高中,没想到高考直接取消转变为工农兵推荐上大学,导致其今天毕业即下乡插队的情况,让郑云德有些内疚。
    “反正你得经常留意,有好机会还是得赶紧告诉女儿。
    读不了大学,在子弟学校当一名老师也挺好,女孩子离家近好照顾。”
    可怜天下父母心,潘芸给丈夫郑云德下了军令状,要他时刻记得女儿的前途问题。
    “还有一件事,差点忘记跟你说,厂里准备兴建五七农场,用来安置那些随迁家属。
    这算是基地照顾职工生活的第一步重要举措。
    若是农场建了起来,今后插队的话也不用到农村去了,可以直接在五七农场就可以。”
    五七农场是各地响应中央“五七指示”而兴建的农业劳动场所,指示内容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
    实质上,五七农场也是为了缓解物资供应不足,号召各大机关单位搞副业生产,从而实现自给自足分担国家压力。
    像八零一一厂所在的皖南小三线,国家只负责提供主粮,如大米和面粉,至于副食如蔬菜、肉类、鸡蛋等很缺乏无法供应。
    食堂供应蔬菜和肉类还可以,但都只按照职工人数来匹配,至于多出来的家属份额就无法满足。
    因此为了解决广大职工和家属吃不到蔬菜、肉类的情况,八零一一厂打算成立五七农场来解决这个难题。
    另外还有一大重要因素,就是随迁家属一直都没有解决工作问题,尤其是从沪江乡下过来的人,因其是农业户口难以安置。
    如果设立农场的话,就可以把这些空闲的年富力强的随迁家属集中在一起,负责生产厂里急需的副食供应。
    “将来翠翠就算进不了学校当老师,那么到五七农场工作应该没有问题。子弟学校入编归基地统管,但五七农场的话属于厂里临时工性质,招人只要厂里同意就可以。”
    为了不让对女儿有所亏欠,郑云德早就想好最后对策,大不了用自己的影响力将其调入厂里。
    当然,这样做于情于理都无可厚非。
    “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咱们来三线支援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但可不能献了终身还献子孙!”
    潘芸的话,其实代表了绝大多数职工的心声,他们可以认命在山里奉献青春,但都希望子女们能过得好一些,至少应该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有不一样的选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