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78章 士子的安排
    元朝在地方上施行的放养政策,已然是将这些士绅的口味养刁了!
    毕竟做惯了土皇帝的人,现在要让他们听从朝廷的政令,配合官府施行种种政策,实在是有些不大可能。
    就算是明面上答应了,暗地里也会做出种种破坏的举动。
    苏州的发生的民变,就是一个例证。
    而任何政策的施行,其实某种程度上,上位者的制定是一方面,面临更大的问题其实就是执行上的困难。
    遍览古今,有着诸多变法,很多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极好的,但最终,推行成功的,却是寥寥无几。
    原因何在?
    最大的困难就是在于不能上通下达,朝廷中央制定的善政到地方上,经过官吏手这么一转,就变成了残民害民的恶政。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代的王安石变法。
    只看王安石制定的那些律法政策,那果真是极好的,的的确确是在保障了很多小老百姓的利益。
    可是,当推行之后,完全变了样。
    最终,王安石变法彻底破产,随后党争不断,国家由此衰落下来。
    而成功的例证,也有一个。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应该是中国古代变法成功的一个典例。
    而且细看历史古书,会发现,商鞅变法,在这个过程中,制定了极为细密的法律条令,和原先秦国粗犷的作风,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可以说,两者之间,相差极大,可最后,商鞅变法的成果却是极好的保存了下来。
    细究成功的原因,朱标认为其中至少有一点,就在于商鞅做了一套有关于普法的工作。
    每次颁布法令,都要派人专门进行讲解,供民众学习。
    这在那样的一个时代,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不要说那个年代,就算是朱标这个年代,要是能做到这一点,朱标也认为不大容易。
    这就意味着一点,就是秦国,对于基层,有着极强的控制能力。
    也就因此,秦国的动员能力极为强悍,甚至发动战争,可以动员到每一户,这就十分可怕了!
    而现在,朱标想要做的就是这一点。
    自东汉开始,皇权不下乡已经成为常态,地方上多由豪强乡绅把持,朝廷的律令通行,往往也是依靠这些人。
    但偏偏这些人,恰恰是最不靠谱的一个群体。
    在他们的眼中,自家的利益,远远高于国家,当两者发生冲突,国家定然会被置若一旁,不管不顾。
    当然,这一点在乱世之中,就是优点了!
    老朱地盘能够急速扩大,却并没有露出丝毫不稳定的征兆,在于何处?便是因为有着这些人的支持。
    有了他们的协助,老朱就可以从容的征集赋税粮草,然后扫平其他枭雄。
    当然,他们为老朱干这些事情,也不是白干的,为此,老朱也需要让渡一些基层的权力给他们。
    而若是老朱哪一天败亡了,那么显而易见,这些人就会和当初投靠老朱一样,倒向别人,这其中并不会有多大的差别。
    不过眼下天下大定,朝廷大势在握,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了。
    也因此,朱标才动了这样的心思。
    打天下的时候,要用到这些人,那不妨拿来用一用,可这些人成为治天下的阻碍,乃至于是祸乱的根源,那铲除这些人,也是应有之理。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这些个手段,朱标用起来,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当然,朱标也清楚,这些人目前还是大明天下稳定的基石,所以,朱标没有一上来就喊打喊杀的,而是选择了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方式进行渗透。
    温水煮青蛙,唯有如此,大明经历这样的变革,才不会产生太多的动荡,给四周敌人太多的机会。
    朱标也清楚,这些士子下了基层,充当地方小吏,定然是有一些人会耐不住地方上的清苦,被拉下水,也不足为奇。
    但只要大多数能够发挥效用,就已经很好了!
    而朱标也不会一味地让这些士子待在地方,在朱标的设想之中,这些士子在地方上磨砺个三五年,本事就会大有长进,之后,就可以逐步提升官职,视其立下的功劳,逐渐委以重任。
    未来平步青云的官场,就是朱标给这些士子画的大饼。
    这个大饼,并非只是画出来的,朱标也确确实实认为是有能力兑现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样会有人忍受不住清苦,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淘汰,这并不稀奇,最终留下来的,仍是少数。
    当然,也有一些人不大愿意去地方上担任小吏,这一点,朱标也是充分考虑到了。
    毕竟这京城的花花世界,尤其是这南京城,位于江南中枢之地,更是无比富庶繁华,很多富家子弟因此留念舍不得,那也是人之常情。
    对于这些人的安排,朱标打算是直接塞到翰林院,担任一个六七品的官儿就足够了!
    未来的话,这些人朱标也不打算给他们多少升官的空间。
    若是有可能的话,让这些人钻研历史典籍文章,或者没事的时候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这就权当是国家花钱养一批文人。
    朱标的打算是要给大明官场立个规矩,但凡加官进爵,必须要有地方任职的履历,没有这个,直接一票否决。
    说起来,这接下来即将要做宰相的胡惟庸不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么?
    当初胡惟庸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宁国主簿,可因为其能力出众,办事周到干练,这才被李善长看重,随后才七八年来,就大权在握。
    李善长看重固然不假,得到李善长的提携也是真,可是,单单只有这些,有个屁用。
    胡惟庸要是自己不中用,李善长就算是手把手的带,估摸着胡惟庸也不会有今天。
    更何况,他胡惟庸是谁啊?当初一个小小的宁国主簿有资格让李善长手把手的教?
    就算是李善长亲儿子,也没这个待遇。
    夯实基层,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朱标觉得,这是实现百年规划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石,必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