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盛世文豪_分节阅读_107
    但这家伙显然不安分,非要自己去拼一个实打实的功劳。让随性的将领差点吓出毛病来。
    谁不知道德王是皇帝陛下心尖尖?要是出了什么事,就算立了功劳打了胜仗,都不一定有好结果。
    但德王就是这么干了,还做得非常漂亮,并未触犯军令。
    封蔚本是押送粮草,结果不小心遇到天气原因迷了路。而后他们发现一小股敌人,跟随敌人就走到了敌军大本营。
    正好前线两军正打得如火如荼,敌方大营守备空虚。封蔚等人又被堵在这里,回不去,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冲进敌军大营,把后面坐镇的小王子给砍了。
    那小王子和封蔚一样,都是“没准备上战场”,“在后方被保护着刷功勋”的。
    哪知道就这么倒霉,被封蔚“迷路”绕到了后方,把他一窝端了。
    反正封蔚说是迷路,所有人都说是迷路,那时候恰好天气也非常差,其余将领对封蔚毫无办法,也只能捏着鼻子说封蔚是迷路了。
    再说了,说不定……还真是迷路。
    这小王子此次被派来刷功勋,还是被层层保护,明摆着和封蔚一样,都是鞑子大汗心尖尖上的儿子。
    此时晖朝天气气候怪异,北方草原一年比一年干旱,冬天一年比一年寒冷,草原部落生计堪忧,大大小小部落经过连番混战,终于勉强统一,联合起来对抗晖朝,意图更好的打谷草,以维持生计。
    此次战争就是他们统一之后,发动的第一次试探性的战争。
    他们派出了充足的人手,秉承着打不过就跑的传统思想,本以为没什么大问题。
    谁知道封蔚能“迷路”迷这么远,直接绕到后方把人砍了?
    那小王子是新任大汗唯一成年的儿子,封蔚可不是俘虏了他,大汗还能把人赎回来。这是真真正正把人给砍了,脑袋都装好了。
    一般而言,若有可能,遇到对方皇室都会刀下留情,一是面子,二也是为了换取更多利益。
    但封蔚振振有词。他又不是故意去的,他只是迷路迷到那里,碰巧发现一座敌军军营,碰巧军营之中防备松散,他顺手把人一锅端了,谁知道那敌军军营里的是什么人?
    再说了,人家都骑着高头大马举着大刀来砍他了,他总不能说,咱们别砍了!我看你穿着打扮是个草原上的贵族吧!我们晖朝一般不杀你们,都是俘虏你们的!放下刀!咱们好好说话!
    不要暴力,要和平!
    封蔚摊手,难不成让他这么做?
    接到封蔚的自辩奏折,所有朝臣都沉默了。
    这还要他们怎么说。
    哦,德王说得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以和为贵,喊话让对方停下来,先摆谈摆谈?
    这不扯淡吗?
    于是他们再次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
    对德王的事,还是少插手吧。
    别说皇帝陛下宠着德王,就是德王那嘴皮子,就简直让人吃不消。
    说好的德王是鲁莽武夫呢?这嘴炮水平一点也不差啊。
    在德王自辩奏折到达的时候,余柏林也接到一封“家书”。
    看了“家书”,余柏林差点手一抖,把书信撕了。
    封蔚在书信中洋洋得意,他果然是故意为之。
    北疆将领对他看得紧,他带去的勋贵子弟组成的队伍和他一样,都被安排各种安全的事务,不是守在大后方,就是去押送一下粮草。
    封蔚这脾气,哪能受得了?他本来就是来砍鞑子,做出大功劳给他哥和余柏林看他有多成熟多靠得住的。
    于是,他就谋划许久,深思熟虑,策划了这次“迷路”。
    余柏林捏着书信,手都在发抖。
    这该说他智谋高超,还是说他胆大妄为呢?
    不管哪种,余柏林现在都很想把封蔚揪来暴揍一顿!
    第83章
    封蔚立了功,无论是余柏林还是皇帝一家子都不怎么高兴。
    封庭曾经拉着余柏林哭诉,封蔚从小就不按照常理出牌,小小年纪就胆大包天怪招奇出。虽然往往都能有很好结果,但是这让当哥哥的十分担心,担心的睡都睡不好。
    余柏林在心里默默点头。
    封蔚这性格,在后世来说,就是胆大心细,充满了冒险精神。但是这对于在一旁关心他的人而言,心里迟早吓出好歹来。
    但他们除了给封蔚寄去书信,斥责封蔚这次冒险行为,并且强烈要求他以后小心谨慎之外,又暂时没办法做其他的措施去收拾这个混小子。
    他们都了解封蔚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在他好不容易拼命打开了局面,在北疆站稳了脚跟的关键时候,封庭和余柏林都做不出拖后腿的行为。
    余柏林想了一宿,终于忍不住向皇帝陛下上书,请求外调北疆,协助封蔚。
    他此时已经顾不上再在皇帝陛下面前掩饰,反正皇帝陛下最近态度也松软下来,他于性命已经无忧。再在京城想着,远在北疆的封蔚又搞出什么幺蛾子,余柏林得疯。
    皇帝陛下看到余柏林的上书之后,一个人沉默了许久,最终还是暂且压制不放。
    封庭也不知道自己心里到底是什么想法。要说继续拆散封蔚和余柏林,把封蔚引到正途上,封庭知道不可能,已经放弃。
    但让他就这么放手让余柏林和封蔚感情发展,他又做不到。
    封庭此刻心情很是复杂。
    成琪芳劝说道:“感情之时且不说,但陛下真的放心澈之一个人在边疆胡来吗?这次是‘迷路’到敌军大营,下次会不会直接‘迷路’到草原,去把王帐扫荡了?”
    封庭顿时身体一僵,这很有可能!他的弟弟他自己了解,封蔚就是这种得寸进尺的性格!
    而能好好看住封蔚,又能为封蔚想要的建功立业的事业添砖加瓦的人,只有余柏林了!
    封庭这时候无奈的想,余柏林怎么好像封蔚的贤内助?堂堂六元及第的状元爷给他家熊孩子当贤内助是不是太亏待人家了?
    又想着余柏林家中就他一人,若是和封蔚在一起,说不得连香火延续都不可能,封庭心中更觉对余柏林亏待。
    于是封庭犹豫的更厉害了。
    余柏林知道皇帝陛下不会这么快松口,他再接再厉,又为自己填上筹码。
    他直言上书弹劾北疆官员,说北疆屯田收获数目不对。按照新作物产量,即使北疆气候条件较恶劣,也不该减产这么多。
    余柏林要求皇帝陛下彻查。
    余柏林此举跟捅了马蜂窝似的,很快文武辅臣一起上书要求对边疆屯田彻查。特别是洪敏之,神情十分激动。
    余柏林不知道从哪(其实就是封蔚)得到的消息,把边疆瞒得严严实实的私吞屯田的消息给揭露了出来。朝中这才知道,那给边疆军队的屯田,居然有近一半都进入了北疆地方望族手中。
    这种情况,从文宗时候,对北疆控制力减弱,就开始了。
    之所以还没闹出来,是因为屯田之事是由文官负责。武官只负责打仗,不负责屯田和收获。北疆军户忙时打仗,闲时种田。因为所种田都充为粮饷,所以他们也不会计算自己所得利益,只要饭够吃就成。
    至于北疆将领,虽然心里明白,但曾经揭露此时的人都被文宗压了下来,反而在北疆更难相处下去,为戍守边疆带来很大麻烦。所以也就习惯不提了。
    不过封蔚可不懂什么潜规则,什么默契,他见国家重要的屯田被吞了这么多,哪能坐得住?
    只是封蔚给余柏林的信只是抱怨了一番,他是准备自己整理一下,自己发奏折。
    毕竟这件事干系重大,他不会让余柏林出这个头。之所以抱怨一下,主要是他对余柏林嘴上从来不把门,有什么说什么,没想太多。
    余柏林算着封蔚奏折上来的速度,抢在封蔚上奏之前,先点燃了这火药桶。
    不过余柏林切入的角度很巧妙。他“并不知道屯田被私吞”的事,而是借由屯田收获数目,与常理不符,要求皇帝陛下彻查,是否有瞒报谎报贪污受贿之事。
    他只是由北疆上报的数据而发难,并且刀尖并没有对着其中任何一人,只是就事论事。
    在点燃火药桶,让朝中吵得不可开交,利益相关之人纷纷下了这滩浑水之后,封蔚的奏折也入京了。
    这下子,朝中可难得的热闹了。
    洪敏之推行新政,最看不得的就是豪强兼并私吞之事。现在豪强居然把主意打到了国家的屯田上,是可忍孰不可忍?
    每朝每代,边疆屯田都是军务大重。
    而且现在时机也很好。以前朝廷中还有利益相关者,现在经过几次清洗,朝中势力大洗牌,利益相关者纷纷自顾不暇,边疆豪强和当地官员相互勾结,但在中央却已经没有强有力的靠山。
    其实以前他们最大的靠山是文宗皇帝。文宗皇帝为了扳倒何家,口袋里羞涩,便培养亲信去边疆捞钱,待钱袋子鼓起来,好底气十足慢慢收拾何家。
    虽然这种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但文宗也无可奈何。
    待他弄死何家和朝中根深蒂固的世家,下一步就是朝着边疆那些私吞屯田的人开刀,再把屯田要回来。
    封庭现在遇到的麻烦,就是文宗事情进行到一半的后遗症。
    但这烂摊子他不得不收拾。
    若要收拾,边疆负责屯田的文官得大换血。他必须得派亲信负责屯田之事。
    因为朝中杀过两批人之后,封庭培养的新人手捉襟见肘。若要论能担此大业,又能和封蔚和睦相处,齐头并进的人,似乎除了余柏林,没其他人了。
    其余人,要么他没有放入全部信任,要么能力不成,要么和封蔚性格不合拍。
    余柏林曾经殿试上写的策论他现在还记得,封庭曾经就想过,让余柏林去边疆,试验他的策论。
    但封庭还在犹豫。现在犹豫是余柏林毕竟未曾接触过户部相关的事,不知道余柏林是否是纸上谈兵,能不能担此重责。
    余柏林见皇帝陛下已经有所松动,又旁敲侧击,再次拿出一个大筹码。
    这个筹码,就是火药的提纯方式,和新火器的设计图。
    余柏林折腾这两个的事,皇帝陛下早就知道了。他只知道余柏林让冯努搜集海外关于火药提纯和应用的资料,然后他自己钻研。
    这些资料工部工匠也有一份,现在也在钻研中。皇帝陛下只当这是余柏林的一个兴趣,或者这是封蔚的一个兴趣。因为封蔚显得比余柏林更热衷,还弄出了什么乱七八糟完全不能用的成品。
    皇帝陛下也玩过几次,后来实在没这天分,又事情过多,就丢一边去了。
    没想到余柏林不声不响,还真拿出成品了。
    余柏林这次拿出准备了很久的成品,也是做好了完全的准备。
    冯努这次出海,从夷人手中收购到了比较完整的火药方子和新枪支火炮的制作图。只是那制作图比较简略,余柏林看了几眼,就把他补全了,装作那就是原版的制作图,然后拿出修改的图纸。
    这一批枪支火炮图纸,是余柏林在考察了现有工艺之后,拿出的在安全性能等性价比最高的一种。只要工艺未曾提高,这种枪支火炮可以运用很长一段时间。
    毕竟术业有专攻,余柏林知道枪支火炮的设计图,甚至知道硝石提纯的土法子,但是对于其余工艺,比如炼钢之类,他的确不了解。
    这就要靠晖朝工匠们自己琢磨了。
    但现在他拿出的东西,已经让皇帝陛下惊得打翻了茶盏。
    他也知道冯努得到了新图纸,谁知道余柏林得了一份。谁知道这图纸恰好解决了余柏林心中疑问,让更好的成品做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