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9、刘邦是儒教的“逆徒”还是“圣徒??
    尽管没有听从张耳、陈余这一“缓称王”的计谋,在另外两件事上,陈胜还是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第一件,是聘任了孔甲。

    孔甲是谁呢?就是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的那位孔子的嫡系后代。张耳、陈余都是信奉儒教的人,自然会非常尊重他这个儒教鼻祖的正宗后代,与他成为莫逆之交。

    孔甲本来指望秦始皇重用儒教人才,使儒教真正昌盛,没有料到等来的却是焚书坑儒这一出。他冒着违抗秦始皇命令将遭遇灭族的危险,把祖传的儒教典籍都密封在房屋的墙壁夹墙之中,秘密藏起来,然后,就和他的老祖宗孔子一样,带着一百多个徒弟,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了嵩山。

    是的,就是少林寺所在的那个嵩山。

    陈胜造反,急需人才。张耳、陈余就立即想到了孔甲。陈余对陈胜大吹孔甲的牛皮,说:“孔甲这个人有着多方面的才能,足以辅佐君王统治天下;他知识渊博,足以考虑未来的天下形势。如果您能够重用此人,那么您就会天下无敌。”

    这么厉害呀?好,马上请。

    张耳和陈余就亲自赶去嵩山请孔甲。孔甲二话没说,就心急火燎地赶下山来。

    不过,他带来的不仅是一百多个徒弟,还有一些石头青铜做的敲敲打打的东西。陈胜实在不明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孔甲就告诉他,这些东西无比珍贵重要,因为它们都是儒教举行仪式时用的各种法器。

    看到这些,陈胜哭笑不得。不过,孔甲毕竟带来了一百多号兄弟,陈胜还热情地欢迎他,拉着他的手和他商量大事,并尊他为博士,待之以师礼而向他询问计谋。

    作为读书人,孔甲等儒教门人居然甘愿放下书本,争先恐后地来跟随陈胜造反。把读书人都逼得造反了,这不能不说,秦始皇太失策了。

    因为,他逼反的不只是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而是一种在这些读书人身上承载着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威力的文化。就当时来说,这种文化确实是最先进、最符合人们需要的。

    可以说,秦始皇统一文字等文化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就其整个的文化工作来说,却是严重失误的。

    秦帝国的文化专制政策把孔甲等儒教门人推向了农民军的怀抱。他们反抗秦朝的意志,甚至比农民造反军本身更加强烈、更加坚决。

    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热情的陈胜其实并不能够真正帮助他们把儒教发扬光大。

    作为一个农奴出身的人,陈胜天资聪明,却并没有多少文化。更重要的是。他造反,要的就是打破旧有的社会秩序,要的就是富贵,就是让天下老百姓摆脱秦朝的残暴和腐败统治。这与孔甲等儒教门人想要实现恢复过去的社会秩序儒教的理想,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面对孔甲提出的这样那样实践儒教教义的建议,陈胜最开始还很客气:“先生说的话,确实非常高明。我陈胜虽然愚蠢,又怎么敢不尽心呢?”

    孔甲十分高兴,以为陈胜真是太英明伟大了。作为正宗的儒教传人,他比好朋友张耳、陈余的政治理想更纯粹。儒教的教义认为,过去的周朝曾经是仁爱而遵守礼仪制度的榜样,因此,张耳、陈余还只是想劝陈胜再立六国之后为王,并且为的是给秦朝多树敌,着眼的是现实斗争。孔甲却进一步劝陈胜立周王室的后代为王,恢复周王室。

    陈胜开始有点不耐烦:“我连六国之后都不能立为王,又怎么可能去恢复周王室呢?周王室关我什么事?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文化,所作所为根本不符合您的要求,又怎么可能按您所说的去推行很久以前周朝的那些制度呢?”

    孔甲这才知道,陈胜是不可能担当起帮助他们振兴儒教的重任的了。

    不过,虽然如此,孔甲和徒弟们还是没有离开陈胜。这是因为,陈胜毕竟是反抗暴秦的领袖。除了陈胜,他们也找不到别的能够信任重用儒教人士的人。

    此时此刻,他们当然万万也不会想到,真正能够光大儒教的人,并不是类似陈胜这种表面上对儒教徒们客客气气的人,而恰恰是一个对儒教更加厌恶鄙夷、更加没有礼貌的人,是一个儒教不入流弟子。

    这个人,当然就是刘邦,也只有刘邦。

    刘邦从小就歧视厌恶儒教的人,三十岁才和卢绾一起,跟着一个不入流的师傅学习一点儒教的经典《尚书》,可以说是一个儒教的不入流弟子。但他打死都不会承认自己是儒教的弟子,比起陈胜好歹对儒教门人们还有所敬重,刘邦干脆就“欺师灭祖”,一看到儒教门人就要开骂,只能说是儒教的“逆徒”。

    然而,后面我们将看到,在找过秦始皇、找过陈胜、以及再找过后来的项梁项羽之后,儒教门人们最终只能把振兴本教的希望,寄托在这个“逆徒”刘邦的身上,而最终也确实只有这个“逆徒”刘邦才能让儒教真正走上前台。

    儒教的“逆徒”,才正是儒教的“圣徒”。

    这,是不是历史给人们开的一个大玩笑?历史像不像一个特别喜欢开玩笑的老人?历史是不是充满了幽默?

    奉劝现在的老师,不要瞧不起那个成绩最差的学生。因为,他可能恰恰是你的学生中最了不起的那一个。

    50、叔孙通为何欺骗胡亥却忠于刘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