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34、刘邦为造反做了哪些准备?
    就当时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毕竟还不久,因此,反秦的思潮在民间始终存在。老人的一席话,在原本打算为秦朝效劳、但却对现实郁郁不平的刘邦心中,也终于播下了造反革命的火种。

    但要使得这点星星之火付诸行动,成为燎原之势,当然还有大量的酝酿准备工作要做。

    第一步,是应该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把志同道合者都集聚起来,为革命做好基础的组织工作。

    实践证明,有时候,越是低贱的工作,越有利于开创高尚的事业。

    亭长在整个秦朝官吏体系中,处于最低贱的位置,品级很低。然而,这个位置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却具有很多先天的优势。

    第一,经常和普通老百姓打交道,最能了解民生疾苦;

    第二,经常要执行上级官吏的指令,最能体会吏治腐败;

    第三,经常结交各个阶层的人物,最能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组织起来。

    刘邦就是这样做的。对民生疾苦的了解,对秦朝腐朽统治的了解,都坚定了他革命到底的意志,也使得他在革命的道路上始终能够采取正确的策略。同时,也搭帮在亭长这个岗位上,使得他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组建了沛县革命小组。

    这个秘密的革命小组,在实际上当然并不存在,因为它并无真正的组织形式,但客观上,刘邦的身边集合了以下同志:卢绾、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任敖、周牒,等等。

    非常重要的是,他们来自政府、市井、军队等各个阶层。

    其中,卢绾是刘邦的发小,此时和刘邦最为亲近。

    难得的是,在以后不管多么危急的时刻,除了卢绾之外,这些兄弟之中,没有出过一个叛徒。

    大哥王陵,还有雍齿,因为对刘邦还不怎么信服,此时并没有加入这个无形存在的小组。不过,他们也成为了可能的革命同道力量。

    这种革命小组是砍脑袋的活,肯定只能秘密进行,虽然并没有真正的组织形式,也没有什么正式的反秦活动,但兄弟们经常和已经有心反秦的刘邦在一起,刘邦已经成为其中的主心骨。

    刘邦同志这项工作进行得秘密而辛苦。

    而远在咸阳的秦始皇嬴政,决定帮助刘邦同志早日做好革命的准备,因此倍加倒行逆施,把革命的干柴铺满全国。

    原因是,秦始皇越恐惧什么,就越有什么事情发生。

    公元前211年,一颗大流星划过长空,坠落在大秦帝国的东郡。

    陨石落地,有人在石头上刻下一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我们已经说过,此时的秦始皇,身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却也是世界上最心怀恐惧的人。他最恐惧的,一个就是失去生命,一个就是失去江山和权力。

    “始皇死而地分”,偏偏就是诅咒他不仅会失去生命,而且也会失去江山和权力,这两者都会失去。

    其实,这是表明,始皇帝的南征北伐、修水利、拓道路、筑长城、建宫殿、挖陵墓,等等,一系列的浩大工程,加上他的到处巡游,挥霍无度,加上各级官吏的贪污腐败,已经把民力用尽,天下百姓的生活已经到了存亡线上。

    尽管秦始皇颁布了更严苛的法律,焚毁各类不符合秦朝统治思想的书籍,坑杀了胆敢非议朝政的几十名读书人,试图从暴力镇压和思想控制这两个方面,来确保统治的稳固。

    但是,百姓,已经在公开期待他灭亡了。

    秦始皇的恼怒可想而知。由于基层官吏的腐败无能,找不到刻字的人,秦始皇用的是一贯的恐怖手法:把陨石周围方圆一百里内的居民,全部诛杀。

    作为专制暴君,谁敢让他恐惧,他就要让更多的人感到恐怖。

    然而,残暴而任意的杀戮,只会更加让天下的百姓们感到恐惧,逐步地激起百姓心中更多的怒火。

    从贵族的仇恨,到平民的反抗,说明秦始皇虽然统一六国,是古往今来权势最大的人,也曾做了一系列收复六国民心的努力,但还是没有能够抑制住天下百姓反抗的怒火。

    他的种种残暴的做法,尤其是在持续了一千多年的战争之后他还南征北战,不肯休止,只会更加让百姓心中布满恐惧和仇恨的火种,只待有人来点燃。

    这就进一步为刘邦的造反革命做好了准备。

    不过,刘邦还是只有心动,却没有行动。

    毕竟,他还是有些留恋“小丈夫”的生活:有如花似玉的吕雉和一对可爱的儿女,当然还有个流荡在外的私生子刘肥。作为亭长,虽然不被沛令赏识,上升无望,但在沛县一带,他活得比绝大多数人都好。而革命造反,是要倾家荡产、坐牢杀头,乃至诛灭九族的,风险太大。

    此外,萧何、曹参乃至周勃、樊哙等这些革命小组中的骨干力量,虽然紧密团结在他周围,但也还都没有下定暴力革命的决心。萧何与曹参的官依旧做得安稳,萧何的家业富足,要他冒险造反难度太大。

    周勃觉得卖席子、吹唢呐、抬棺材虽然不甚光彩,但还能够果腹。

    樊哙这小子继续卖肉,有迹象显示,他和刘邦姨妹吕媭的感情非同一般,可以说是非常恩爱,忠贞不二。

    也就是说,樊哙这时候的理想也只是娶个好老婆成一个小小的家,没有革命造反的决心。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显然还不能轻举妄动。

    他目睹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天下苦于秦朝严苛的暴政已经很久了。但他所能做的,只是力所能及地给身边老百姓一些帮助,继续保有“宽仁爱人”、“好施”的美名,并进而赢得“长者”的称号。

    长者,就是指有德行的人。

    那时候没有**,没有口碑营销,一个人要获得“长者”的名声,让很多老百姓都认同他是个有德行的人,并不容易。这与后世许多论者刻意把刘邦说成是地痞**出身,其实是颇有出入的。

    当然,刘邦在丰沛老百姓中乐善好施,赢得“长者”的称号,从另外一面看,也可以说是他在组建了秘密的革命小组之际,同步开展的群众工作,就是在积极密切自身与群众的联系,为即将到来的革命斗争打好群众基础。

    后来的事实说明,这种群众基础,对于刘邦的革命斗争成败,确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切都在酝酿着,准备着。

    已经有导师播下革命的火种,革命的大好形势也已经初步具备,但要使刘邦正式迈出革命的一步,还需要一个有力的推动。

    这个推动力,还是秦始皇自己给的。

    具体的承办人,是沛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