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卷阅读9
    白云深处有为家 作者:初吻江湖

    分卷阅读9

    都不是普通人

    外面,没有了吴有为的对比,骑在马上的吴俊也算是个孝子了,因为他也时不时地举袖拭泪,看着还像那么回事。

    想一想李东阳,他只能跟这位是同科举人,却不是同一科进士,而且俩人没交集,可惜了,以后一定要抱好这位的大腿。

    不过,他身边坐着的这两位也不是凡人。

    坐在左边的刘大夏,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

    明代名臣、诗人。

    天顺三年乡试第一,就是解元。

    天顺八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兵部职方司主事、郎中、广东右布政使、户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等职。

    弘治十五年,升任兵部尚书。

    关键是刘大夏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

    明武宗即位后,刘大夏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

    刘瑾专权时,被罚戍肃州。

    正德五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

    正德十一年,刘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

    刘大夏能诗,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等传世。

    如果有人细查的话,会发现这位简直是个斗士!

    他极力反对权阉,刘瑾等号称八虎,他就是打虎的武松,他遭了很多的罪,其实三岁的时候还被刘瑾使手段流放戍边,但是他官声好,他路过的地方,上演了古代版“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百姓们在他穿着布衣徒步经过的时候,携筐送吃的,刘大夏所到之处,人们为之罢市、烧香祝刘尚书生还。

    等到了戍所,各部门怕得罪刘瑾,不送食品不来慰问,却有儒学生徒送吃食给他。

    吴有为求救的时候,就已经挑好了人,刘大夏年轻的时候就刚直不阿,遇到这种事情,他肯定会伸出援手。

    再说刘健,此人字希贤,号晦庵;洛阳人;在历史上,他是明朝中期名臣、内阁首辅。

    刘健师从于薛瑄,于明英宗天顺八年(其实是天顺四年,不过剧情需要,大家理解一下)登进士第,历庶吉士、翰林编修、翰林修撰、少詹事,并担任太子朱祐樘(明孝宗)的讲官。

    孝宗即位后,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

    后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改武英殿大学士。

    弘治十一年,接替徐溥担任首辅,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弘治十五年,加少师兼太子太师,拜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明武宗即位后,奏请诛杀宦官刘瑾未成,只得致仕归家。

    不久,便被列为“奸党”之首,其后被削籍为民。

    刘瑾被诛后复官。

    嘉靖五年,刘健逝世,年九十四。追赠太师,谥号“文靖”。

    《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刘文靖公奏疏》二卷。

    刘健历仕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为四朝元老。他入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对明朝中叶弘治、正德两朝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崇儒兴学,注重实务。

    居官敢言,极陈怠政之失,指出财政困难之原因在于斋醮、织价、冗官、营造之浪费。

    时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旁边两个护送他的人也不简单,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日后也是高官,现在有交情,总比以后攀附的好。

    而且他们现在都还年轻,都是热血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共鸣。

    他这么想,也是没办法,因为他终于想起来,为什么“吴俊”这个人名让他在明朝都能有印象了……。

    第013章 各有思量

    这四位精挑细选之人,以后跟他的交情都不同,他们都是天顺六年壬午科应天府乡试的中举之人。

    同时,他们也是两年后会试,殿试进士及第之人。

    随后他们会做庶吉士。

    庶吉士这可是个好职位。

    庶吉士亦称庶常,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明洪武初年,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之下观政。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称观政进士。

    永乐二年始专隶于翰林院,选进士之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

    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

    明代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

    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发展到后来,到了清朝雍正以后,选馆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

    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

    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明代的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

    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

    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

    所以随着原主考中举人,又要会试的时候,吴老夫人跟吴俊才会这么着急。

    骑在马上的吴俊也在想事情。

    庶弟很聪明,而且父亲护着他,才十五岁就是举人了。

    一旦进士及第,这么年轻的进士,吴家将再也压制不住吴有为,十二岁的秀才,十五岁的举人,恐怕,他进士及第,也就十八岁。

    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经科是古代科举科目,内容较浅,所以说三十岁人才考中明经,实在是太老了;五十少进士,因为进士科较难,所以五十岁人考中,已经算年轻了。

    十八岁的进士啊!

    想当初,多少人家登门给庶弟说亲,母亲都没同意,那些人家,一个个都比吴家厉害,给庶子说那样的亲事,岂不是让那庶子爬上了天?

    父亲为什么激怒之下去世了?

    当时只有他跟母亲在场,管家都是守在门口的,因为父亲知道了二弟的事情,知道了母亲当年的所作所为。

    而母亲,却说让二弟娶她娘家表姐的女儿。

    表姨是少年守寡,就这么一个女儿,惯得不成样子,而且他们家,是要一个上门女婿的……。

    父亲本就身体不好了,一听这事儿,急怒之下,气急攻心,一口气没上来,就去了。

    当时他跟母亲吓坏了,后来却觉得,父亲走的太是时候了。

    守孝三年,那庶子就

    分卷阅读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