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关于“五胡乱华”问题
    勒胡马 作者:赤军

    关于“五胡乱华”问题

    勒胡马 作者:赤军

    关于“五胡乱华”问题

    这个问题最近网上一直在吵吵,来源是有人现新的历史课本中,提法是“少数民族内迁”而不是“五胡乱华”,为此而愤愤不平。其实“五胡乱华”这四个字,因应本朝的政治立场,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不公开提了,已经有很多朋友贴出了好几版历史教材的图片,都只有“五胡”而无“乱华”,现在大家印象里这个词,大多来自旧时代的历史读物,或者历史老师的扩展教学。

    那么究竟“孰是孰非”呢?先要说明,这个词并非产生于当时,而是后人(唐人)总结经验教训时候的创造。“五胡”两字出唐初所编《晋书》,说苻坚被姚苌索要玉玺时,咒骂道:“五胡次序,无汝名字。”专家考证,当时应该有五胡迭代而兴的某种谶语存在。但是苻坚说这话的时候,匈奴、鲜卑、羯、氐都有建国称号,唯独羌族,正是从姚苌才开始的。所以有一种可能性,即“无汝名字”指无姚氏,不是指无羌族;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即当时的谶语中,五胡的最后一个不是羌,而是别的什么族,要等姚氏建国后,后人倒推前言,才把羌给列进去。

    因为民族的划分并不是那么明晰的,好比慕容、拓跋虽然都号鲜卑,但风俗习惯和文化水平差得很远,完全可以当作两个民族来看待。而且中文中向来习惯以三、五、十等字来代表其多,“五”胡最初可能只是虚数,后人附会,才合上那么五个民族,或者说部族。“五胡”即诸胡也。

    “五胡”暂且不论,主要问题在“乱华”。私以为这个名词并无不妥,只是有所偏颇,仅言一端,不能作为对一个时代的概括性描述,所以在中小学课本中不提是可以理解的——小孩子本来就容易跑偏,你再不给他一个四平八稳的概念,必然会出问题。至于非教科书的各类历史读物,若再讳言此词,那就没有意思了。

    因为五胡乱华之前,其实是华先乱。司马家各藩王之间先厮杀不休,继而在本民族军队不敷使用的状况下,主动招引和运用外族兵马,遂导致诸胡的势力日益庞大,并且因应争霸的需要而纷纷内迁。当时各族间杀戮之惨,自不必讳言,但我们必须了解到,晋人自己屠杀起本民族和外民族来,同样是不手软的,刘渊掺和进乱世之前,司马家诸王间的残杀,便已然导致类似于汉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况了。所以民族仇杀是存在的,但并非当时的主流,当时的主流只是一个“杀”字,谁管你是晋人是汉人?是中国人是胡人?网上只将其归之于对汉人(其实是指中原华族)单方面的屠杀,还说什么北方汉人死亡殆尽云云,纯属扯淡。

    在这方面,其实旧史家用“五胡乱华”这个词,反倒比较公允一些,因为他们没说“五胡屠华”、“五胡覆华”,或者“五胡侵华”。当时除部分鲜卑族外,其余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是晋朝的附庸势力,所以胡人的内迁,其性质属于分裂、叛乱,而非侵略。好比说汉初的汉匈战争,可以称之为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东汉之逐北匈奴,也可以这么归类,但对于南匈奴来说,已为汉之藩属,汉末呼厨泉、去卑等辈,与其它割据军阀的区别并不大。

    所以评价当时的历史人物,要看他具体的作为,而不能仅以华、胡来区分。华人中很多败类,比方说本书中提到过的司马越,以及即将提到的苟晞、王弥等等,所作所为比很多胡人更为不堪;若不考虑民族,仅以军阀视之,其实石勒比他们好得太多了。况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胡人领倾向于本族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石勒看来,其实匈奴和晋人没有高下之分,在刘渊看来,氐、羌和晋人也没有高下之分,都只有本民族最高,其他都要低一等——“五胡”绝不是一个整体。

    观石勒毕生行事,他在北方各路军阀中,算是比较仁慈的,正如曹操之比袁绍尤其是后者那混蛋儿子袁谭——当然啦,五十步笑百步,真杀起人来同样不手软。但考虑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所谓“逆取顺守”,不能过于苛责,关键石勒逆取未终,顺守未成,他就挂了,结果政权落在了纯粹的杀人魔王石虎手中……刘氏亦然。刘渊勉强可算一个英雄,但他的继承者却全都是混蛋。

    私以为,这是游牧文化的劣根性,考究其后的蒙古,也是自窝阔台之后,几乎无代不争,无代不战。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十个元帝里几乎有九个都得位不正,几乎有七个都不得好死……“五胡”对“华”最大的乱不是晋人军阀同样会干的无差别杀戮,而是游牧文化对中原农耕文化的摧残,导致十六国时期北方反复动乱,几乎无日止息。苻坚曾欲扭转这一局面,但他一旦南征失败,立刻群胡纷起,又再恢复游牧本相。一直要到北魏中期,才算勉强安稳一点儿——北朝之乱,终于可以和南朝之乱持平了……

    要说刘渊本人的文化水平是很高的,史书上说他“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刘聪、刘曜也都不是大老粗。但问题这没蛋用,领袖个人的文化水平,代表不了整个集团的文化水平,即便刘渊冒姓刘,建国“汉”,他的政权依然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农耕政权,而是伪中国或者说仿中国半农耕、半游牧政权。

    评论区很多读者朋友对那段历史争论不休,我觉得很好,道理越辩越明。在这里就其中某几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先,私以为不能拿“五胡乱华”和日本侵华相提并论,因为中华一直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血缘种族概念,五胡各政权都欲做中国人,本意是想要传承中华文化的(虽然往往摸不着门儿),所以他们只是糟糕的继承者和习惯性的破坏者。半个多世纪前的日本人不一样啊,他们是真要亡我国,灭我种的!日军占领了台湾和东三省以后,可是执行奴化教育,要求中国人学日语的。“五胡”何尝造过自己的语言?在这点上其实比契丹、党项、女真、满洲都要更中国化一些了。

    倘若当年日本真把中国给灭了,那咱们看待日本是不是会看如过去的“五胡”呢?会不会当是又一次民族融合呢?网上类似问题简直是扯淡。这问题是前提得是中国尚在,但日本侵华时根本就没有自命中国的意愿,天皇也不可能用中文,加中国皇帝号,上继清朝正统,真要被他们给吞了,中国就彻底亡啦,哪有什么民族融合一说?要融合也都融合成和族了吧……

    其次,关于为什么晋军战斗力那么糟的问题。其实晋军战斗力未见得糟糕,问题朝堂上的内斗一直延续到南渡之后。对于古代军队来说,好的、统一的指挥比本身的组织力、纪律性和武器装备都更加重要。在主将不靠谱的情况下,你不能指望一支古代军队可以维持最起码的军事素养,而即便主将靠谱,后面有朝廷掣肘照样不成。好比说司马邺继位前,关西晋军就能把刘曜打得跟狗一样,顺利复夺长安,但其后索綝之辈专权和擅杀异己,各路晋军竟然因为怕他势力继续壮大而观望不救……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打得赢?几乎每一次晋军大败的背后,你都能找得到足够充分的内斗因素存在……

    所以我才说:“关键在将,而不在兵。”纯靠士兵同仇敌忾,也不是不能打胜仗,问题只能是局部胜利而根本无助于大局。刘曜、石勒等人不还经常被些流民、乞活给击败吗?但仅靠流民、乞活就能把一支胡军彻底击垮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说白了,没有tg统一领导的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就算偶尔能够打赢日军一两仗,最终也肯定是“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然后不是灭了就是降了。

    东晋十六国时代,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大动荡的黑暗时期,其祸之惨未必越汉末乱世,但倒霉在持续时间太长上。往胡人尤其是胡族统治者身上抹粉固然无耻,全都归咎于胡人也不合适,更不能说什么汉族或者华族险些亡国灭种……要按那么说,中国早亡了,因为最终统一南北的乃是北方有胡人血统、典章制度与秦汉大相径庭的隋朝啊,那还有什么理由歌颂大唐盛世?唐朝的士人常服本身就是胡服啊。

    至于歌颂三姓家奴,纯粹为了固权才杀胡人,顺道连中国人都杀了不少,导致中原才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生产再遭浩劫的冉闵之辈就更加脑残了。还怪东晋不救他……他都建国称帝了,古人说“天无二日”,那你一样是叛逆,谁肯来救?

    关于“五胡乱华”问题

    -

    关于“五胡乱华”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