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张良计,李翊谋
接下数日,
张勋、桥蕤继续领兵攻打广陵。
多时,白日来了,晚上来。
然,终是久攻不下。
时日一久,袁军上下个个怨声载道,兵无战意。
这属于行军打仗的正常现象,无关军队素质。
毕竟你要是越打越赢,大家怎么都能够咬牙忍一忍。
但你要是越打越看不到希望,那大家自然就忍不了了。
时间一长,思乡情绪涌上心头,自然没了士气。
张勋、桥蕤为安抚军心,只得向寿春袁术请求拨款。
让袁术发一批牛酒下来,以飨军士,振奋士气。
李翊站在墙头,用望远镜,静静地观察着敌军阵营。
半晌过后,缓缓开口道:
“袁军军容不整,军心懒散,兵无战意。”
“我料其不日将退。”
说着,将望远镜递给了身旁的刘备。
刘备非常自然地接过,搭在眼前,观察了半晌。
“袁术坐拥淮南,兵精粮足。”
“此战不利,恐也未肯撤军。”
刘备眉宇间一川不平,尽管已经数次击退袁军的进攻,但他依然对战事处于谨慎看好的状态。
毕竟老刘不想深陷南方战事的泥潭里。
在他看来,袁术冢中枯骨,在淮南不得军民之心,早晚衰败。
自己安心在徐州发育,等袁术衰败的不成样子时,便能够一举南下,将之擒杀。
但自己偏偏就赶上了袁术衰败前的时候,不但赶上了,还与他交手了。
只盼不要让周围诸侯,坐收渔翁之利才好。
“主公宽心,我已命云长进兵钟离。”
“只要钟离取下,袁术失其倚仗,必然撤兵回去坚守。”
“如此一来,广陵这一路袁兵,不战自退矣。”
嗯……
刘备点了点头,又道:
“我也看了云长发回来的军报。”
“据守钟离的乃是袁术之子袁曜,钟离兵马虽然不多。”
“然袁曜却在淮水上游修筑了十几座烽火台。”
刘备眉头皱起,沉声道:
“此乃一步妙棋,只要云长攻打钟离,袁军立马便能得到示警。”
“届时袁曜关闭城门,向寿春方向求救,袁术轻易便能从西南抽调人马过来。”
“仅凭云长现有兵马,断无可能挡住袁术大军。”
“我若分兵与他,又恐广陵一线兵力薄弱。”
“到时候无非就是转换战场,将广陵的战事转移到钟离。”
“只是……”
刘备不再继续往下说。
广陵他们是防守战,钟离他们却成了攻城战。
守城方的优势是攻城方优势的十倍有余。
刘备可不会犯傻,把战场转移到钟离去。
“军师,钟离一线,却是难题。”
刘备面露愁容,将目光看向了李翊。
“既然军师当日出兵之时,便遣云长进兵钟离。”
“应当也料算到了袁军会有这一步棋,不知军师可有解法?”
哈哈哈……
李翊弯唇一笑,“主公宽心,翊既然敢命云长进兵钟离。”
“自然有妙计,可轻松破了这烽火台!”
“哦?”
刘备顿时喜上眉梢,竖起大耳朵:
“那计将安出?备洗耳恭听。”
不得不说,三国志11里给袁术安一个“妙计”的技能很合适。
骷髅王,他真就是时不时能想出一条妙计,虽然往往都是他自己沉浸在自己的妙计中也就是了。
在淮水上游安置烽火台,这样下游数十里的虚实便能尽收眼底。
这招是袁术的因地制宜。
钟离县位于港口位置,非常适合建造烽火台。
只要你想奔袭钟离,那就一定会穿过袁术设下的这些耳目。
一经被发现,袁术便能提前关闭城门,严阵以待。
这貌似是一个无解的死结。
但李翊却有个好法子。
“翊有一计。”
“广陵不是训练了一批水军么?”
“虽然不多,但足够云长用了。”
“可令云长率水军,皆穿平民服饰,打着靠岸过夜的名义,停靠于烽火台下。”
“中间可命云长以钱开路。”
“袁术此人骄奢淫逸,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料其底下军士定然见钱眼开,容许过往客船停靠。”
“届时趁敌不备,藏于船舱中的士卒可一拥而上,抢在守卒点燃烽火之前,将之斩杀,取下烽火台。”
“如此往复,不用一宿之功,淮水上游的烽火台,可一并拔除。”
“袁军失了示警,以云长将军之勇力,取下钟离,如同探囊取物。”
“那袁曜乃一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岂能识破我的玄机?”
“届时他毫无防备,被云长将军打个措手不及,钟离岂不是唾手可得吗?”
李翊洋洋洒洒,将偷袭烽火台计策的全貌清晰地描绘了出来。
一片静寂。
刘备的眼神先由惊奇,渐渐转变为了惊喜。最后陡然炸开了锅。
“好!好!好计!”
“好一招暗度陈仓!”
“军师果然是世之奇士,奇计百出。”
“这般天马行空之计,也只有军师能够想的出来。”
“天下智者,料无一人能望军师项背!”
刘备实在太激动了,握着李翊的手不肯撒开。
“如此一来,云长便能凭借现有兵力,取下钟离。”
“钟离失守,袁术必然大军率大军回援。”
“诚如是,广陵无虞矣。”
……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
淮水南岸,钟离城。
东方发白,天色渐明。
袁曜率袁军驻扎在此,已历数日。
他百无聊赖地伸了个懒腰,朝城头下望去。
不少商人百姓,穿梭于城内。
有的百姓是刚刚打柴回来,有的是小商小贩出去做买卖。
众生百态,各有活法。
“人言关云长勇不可敌,今日一见,虚言呐。”
袁曜打了个哈欠,他原本是抱着一决雌雄的准备,来钟离防守关羽进攻的。
结果这么久了,关羽一次都没来过钟离。
渐渐地,袁曜自己都变得懒散了,每日不是喝酒就是与众军官投壶嬉戏。
时间一长,自己也愈发倦怠,开始盼望战事早日结束,好回寿春享福去。
“我来钟离,本欲建功,使寿春诸臣再不敢欺我年幼。”
“奈何关羽此辈胆小如鼠,迟迟不发兵来攻。”
袁曜无奈地向众将吐露自己的心声。
暗道守钟离可真不是一个好活儿,每日都得起早贪黑起来,巡视城防。
他平日娇生惯养,更喜欢灯红酒绿的生活,每日与众宾友喝得酩酊大醉,到次日正午方醒。
那才叫享受生活。
现在在钟离过得那叫什么日子啊。
“我等此次守卫,不管关羽来不来攻,只要确保钟离仍在主公手里。”
“那都是大功一件,待公子回到寿春之后,众臣自然闭嘴。”
有将领出声开导袁曜,让他端正心态。
你上前线镀金,还这么逼逼赖赖。
也就你有个好爹,要是这种好活儿落在他们手里。
他们回去高低得烧香祭祖,感谢祖辈积下来的阴德。
“公子不可大意,刘备这一年多下来,干的大事着实不少。”
“彭城破曹操,琅琊收臧霸,青州擒袁谭。”
“任意三样事,都是非凡之功。”
“然刘备一蹴而就,着实了得。”
有将领在一旁出声提醒道。
“不错,据我们的探子回报,刘备能有今日之功,多赖他新拜的那个叫李翊的军师出力。”
“此人神谋鬼算,用兵如神,刘备对之信赖有加。”
“在徐州百姓的风评中,亦属上佳。”
“之前我有个徐州的旧友,就曾言及这个李翊。”
说到这儿,不少袁军将领都围了过来吃瓜。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当是听个乐了。
那位将领煞有介事地说道:
“在徐州民间,人们都说这位李先生,是奇谋如留侯,用兵如淮阴。”
“匡佐济世,保境安民,则殊於酂侯矣。”
唔……
众将闻言,无不惊叹。
尽管李翊现在就在与他们交战,可他们听来仍觉虚无缥缈,仿佛此人离他们很远。
尤其袁曜,作为袁术嫡子,家中藏书颇丰,也知晓不少先贤的大名。
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敬意的。
但李翊此人却被徐州民众拿来跟这么多先贤比较,自然令他心中不快。
“这个李翊,听说是一山中隐士,不过一乡野村夫、寒门布衣耳。”
“怎配的上如此名声?”
袁曜继承了他老爹自负的性格,与他那位堂兄袁谭一样,出生就在云端。
对于寒门草根,在他眼里宛同蝼蚁浮云,不值一提。
“昔陈平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韩信未遇高祖之时,无一日之餐。”
“及至遇行,腰悬三齐玉印。”
“李翊此人能在刘备身边,保扶徐州,足可见其有经世之才。”
“公子切不可小觑了他,”
那位将领开口说道。
李翊的名声,是他亲耳从徐州老友那里听来的。
所以众将之中,唯他最敬畏李翊。
袁曜嘴角微微翘起,开口言道:
“公等如此推崇这李翊,待钟离据守任务完成之后。”
“我当亲自到广陵前线,会会这小郎。”
说话之间,已经到了开城的时间。
东门的吊桥缓缓落下,城门吱吱打开。
打柴的百姓,做买卖的小贩,立时蜂拥而入,穿梭其间。
而就在不远处的渡头,却有几十艘客船缓缓靠岸。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