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次日,东宫。
杜荷有些无奈。
他听到消息,太子又跟陛下吵起来了,今天一早,就赶忙来东宫。
早上的时候,李承乾正在演武。
这已经成了他的日常所在,每天都会在卫士们面前表演。
卫士们也是一如既往的喝彩。
虽然太子的强大已经没有最初那般震撼,但完全已经深入人心。
看着太子骑射跟吃饭喝水那样简单,卫士们也是努力操练,想要追赶太子的脚步。
最近在东宫里,隐约有人说,要追随太子征战沙场。
不知是从何处传来的,也许是某个卫士的臆想,但让很多卫士感觉,好像是真的一样。
只是如今大唐四海升平,又哪里能有战事呢。
卫士们的渴望,注定没有结果。
自然,这些话语,都是李承乾让内侍文忠去暗中散布的。
说到底,东宫的这些卫士,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力量。
这是真的能让他翻本的力量。
也是日后玄武门外唱名的资本。
冰肆开始赚钱后,李承乾就让太子仆寺,给卫士们的饭食加肉。
训练量大,自然也要吃好才行。
杜荷站在校场旁边,看着场内太子骑马纵横的身影。
有些呆呆的对内侍文忠问道:“这真的是太子啊,我不是眼,出现幻觉了吧。”
听到消息跟亲眼看到,这完全是两码事。
这种直接呈现在眼中的震撼感,岂是寥寥几句就能说得清楚的。
文忠回道:“殿下每日早间都会在校场演武,杜驸马若有兴趣,自也可跟着殿下一起。”
说话间,杜荷正好看到太子巨阙天弓弯弓搭箭,直接把箭靶都给射穿。
这哪是什么弓箭啊,分明是人形床弩。
甲胄在这样的力道下,简直就跟纸糊的一样。
演武结束后,李承乾这才来到杜荷这边。
“正殿等我,一身汗,我先去沐浴。”
“是,殿下。”
杜荷的语气,变得更加恭敬了。
在这样的人形凶兽面前,任谁都不能以平常心对待。
杜荷今天才知道,原来太子还藏了这么一手,实在骇人。
一炷香后。
正殿。
坐在轮椅上的李承乾,已经跟刚才完全判若两人。
“是有什么要紧事吗,这么一大早就过来。”
说话的功夫,宫女们陆续端上早膳。
杜荷迟疑了下,道:“听闻昨日殿下跟陛下又闹了矛盾。”
原本这次来,杜荷是带着一些兴师问罪的意思。
只是经过早上那一幕后,就有些硬气不起来了。
“你听说了吧,魏王留宿太极宫,陛下还让房相国担任魏王文学馆大学士。”
“难道我听到这样的消息,应该没有半点反应吗,这让朝堂诸公,天下人又怎么看我。”
“他们的太子,没有半点血性,遇到这样的事情,就在东宫里当个缩头乌龟?”
杜荷劝说道:“殿下这般直接冲撞陛下,落了圣人颜面,岂非让陛下对殿下更为不喜。”李承乾完全不在意,吃着胡饼夹羊肉,回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我若放任陛下如此,怕是陛下要更加变本加厉。”
“我为太子,陛下一日不废我,我便是太子。”
“我要让陛下知道,有些事情,可不是他能随心所欲,想做就做的。”
“至少下次他偏爱魏王的时候,总是要考虑考虑我的感受。”
杜荷听完,迟疑了会,这才道:“陛下让房公任魏王文学馆大学士,也有其他深意。”
“房公出身清河房氏,与那清河崔氏,祖上也是联姻过的,虽说有些矛盾,但也免不了藕断丝连。”
“此番也是陛下对房公的试探。”
五姓七望支持魏王的事情,在朝堂上层圈子里,其实都已经算不得什么秘密了。
这些年陛下也一直在不断削弱五姓七望的势力。
房玄龄担任魏王文学馆大学士,无非也是这层用意在里面。
李承乾道:“对,但此举,又何尝不是在壮大魏王的势力呢。”
“陛下就真的能完全掌控一切吗,他的谋划,就一定能成功吗。”
“历史的教训,就是人们从来不吸取历史的教训。”
“当年祖父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想,让陛下跟大伯打擂台,要关陇门阀跟山东门阀两败俱伤,使我大唐得以更为强势。”
“最后的结果呢,你现在也看到了,他失败了。”
“陛下在做什么,他做着跟当年祖父一样的事情,或许还有一些别的想法,可他会超越祖父吗,我看不见得。”
“五姓七望这些世家大族,他们也知道陛下的打算,可依旧选择支持魏王。”
“他们失败过一次,失去了朝堂的话语权,现在就想通过魏王,把这一切赢回来。”
“这一次,你说,他们会输,还是会赢。”
杜荷很坚定的说道:“他们会输,殿下,他们不可能赢。”
李承乾放下手中胡饼,有些叹息道:“是啊,他们会输,可赢的,不一定是我。”
“我要对付的,可不仅仅是魏王,或许从来就不是魏王。”
杜荷沉默了。
太子比他想的,还要更深,更多。
跟魏王去打擂台,其实是没有太多意义的。
输了,太子换人。
赢了,太子还是太子,好像也没能得到什么。
挡在太子面前的,从来就不是魏王,而是是陛下啊。
如果没有魏王,如果陛下不是这么偏爱宠魏王。
就没有这些波澜吗。
答案是肯定的。
没有人知晓未来的走向,如今陛下正值壮年,活到七八十,也不是很难的事情。
太子已经当了十年的太子,再等三十年,这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殿下。”杜荷的声音有些沙哑。
李承乾淡淡道:“去安排在长安城散布谣言的事吧。”
“昨日陛下已经同意,让苏定方担任金吾卫将军,这长安城中,也是有了我们自己的人。”
“尽快让事情闹起来,要满城皆知,要让朝廷诸公,大唐百姓,都认识到高丽的威胁。”
“要这一仗,不得不打。”
“征讨高丽,才是我们的机会。”
“也是最好的机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