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2章 栾城之降
    第152章 栾城之降
    【而这个打算还没有施行,就被阻止了:当时身在镇州和定州来往的张彦泽引兵前去和杜重威送信,跟他讲契丹是可以战胜的、描述了契丹此时的情势,于是杜重威听从了张彦泽的建议,带着大军掉头向西赶赴镇州,而张彦泽及其兵马就充当了前锋。
    十一月二十七,杜重威带兵来到了滹沱河的中渡桥,后晋军在中渡桥以南,与契丹隔河相对。
    契丹此时情况其实并不是完全占优的,因为滹沱河以北的恒州并没有被契丹攻占,仍旧由后晋所有,因此,杜重威是否会和恒州守军一起前后夹击,就是关键
    ——对于是否要就此北还以免遭受危险,耶律德光等人还曾经考虑过;直到探知到后晋扎营、打算长久停驻,才没有就此北上。
    杜重威先是和契丹军来了一场围绕中渡桥的争夺战,却没能获胜,于是就此在中渡桥以南扎营。
    而不知为何,或许是因为他知道此时不能立刻掉头南下避战,又不愿意积极作战、与契丹交锋,因而就开始原地扎营,其余事项一概不管,因而后晋军除去扎营以及与契丹日常交战外,一时间竟没有任何军事动作。
    在这期间,磁州刺史李谷曾经向杜重威建议,与恒州守军联合,对契丹军队进行前后夹击,必然能够让契丹军从此逃遁。即使不能让他们就此北归,起码也可以解了如今之困。
    但杜重威并没有采纳。只是自守驻地,就像之前担任镇守恒州时面对敌军来袭一样。】
    契丹,天显二年。
    述律平感叹:“所以后晋并不是没有机会……”不能获取瀛莫,但也有机会避免这一次直接灭国。
    当然,她的感叹绝非为后晋如何,相反,后晋有着这样的机会还没能把握,不正说明气数已尽?
    耶律阿保机也道:“敌人犯的错,越多越好啊。”固然最根本的还需要自身强大,但若是敌人多多犯错,那简直是再好不过了。
    唐朝,贞观年间。
    尉迟敬德对于这种完全被动,根本不打算主动做些什么的行为非常看不上眼:“这杜重威驻扎在中渡桥以南,是自行扎营而非入城据守,城池中或许还有粮草可以支撑三十万大军闭城一段时间,这营地呢?除去依靠从南边运送粮草还能有什么办法?我要是契丹军,就断他粮草,到时候兵不血刃就能获胜。”
    和北边的恒州联合夹击契丹,就是当时摆脱困境的好方法——就算你不愿意冒这个风险,那你也动一动啊!不动,安静地等着契丹把你们的粮草消耗完、或者慢慢蚕食掉这些士卒?
    以静制动不是这么玩儿的。
    或者说,你要是打定主意长期对峙,那还不去多加派兵保护好自己的粮道,或者通知南边临近的军队让他们扼守住可能进行断粮的地点,以免最后粮道被断、大军断粮?
    想打消耗战,静守消磨敌军,那前提就是保证自己能够耗得起。
    “以契丹多骑兵的情况,只需要分出一支精锐就可以绕到杜重威的身后,断绝粮道并且占据一个小城,持续对他的后方产生威胁。”长孙无极道,也就是说,除去那一支兵马,契丹大军依旧镇守中渡桥,杜绝后晋渡过滹沱河北上的可能就可以了。
    房玄龄突然想到一点:“这后晋军在中渡桥已经驻扎了有几天了吧,石重贵那边怎么还没有反应?”他和同僚们都震惊地对视一眼,李世民也同样震惊——该不会,这消息还没有传回去吧?
    【而耶律德光这边,则是对后晋军昼夜袭扰,日日不停。
    但时间久了,耶律德光和一众将领不由也有些顾虑,这么在这里僵持下去是正确的吗?短时间内能不能攻破杜重威军的防线?要不要暂且放弃这里,换个地方再来?
    毕竟,契丹的粮草也是有限的,而士卒马匹经过连日作战,也开始疲惫了。
    于是,不少人都认为此时应该缓一缓,日后再图谋杜重威一军。耶律德光也觉得有那么几分道理,但时任北院大王的耶律图鲁窘坚决反对:
    若是陛下您想要守住现有的国土,这么做确实可以;但若是想要扩大疆土,怎么能够因为这样的情况就选择放弃?特别是按照如今的情况,若是放弃这一路,那么敌军极有可能就此攻陷幽燕,那我契丹百姓就是真的没有安枕之日了。
    同时,耶律图鲁窘还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法:断粮道!
    “彼步我骑,何虑不克!况汉人足力弱而行缓,如选轻锐骑先绝其饷道,则事蔑不济矣。”
    耶律德光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绕到后方去断绝杜重威的粮饷。
    于是,他让赵延寿和耶律朔骨对后晋军分兵包围,扼守住他们行动的路线,自己则在夜里亲率精锐骑兵渡过滹沱河南下,绕到了后晋军的背后,攻下了栾城,招降骑兵数千,算是扼住了后晋军南行和粮道的一处关键。
    随后,耶律德光又分别派遣将士守住各个要害之处,彻底断绝了后晋大军的粮道。】
    契丹,天显二年。
    耶律阿保机对耶律图鲁窘大加赞赏:“料敌制胜,翼扶王运,是个有才干的!这样的人才当得起北院大王!”他想了想,问述律平,“朕记得他父亲是敌鲁古,五院夷离堇?”
    述律平点头,天幕之前提到过:“敌鲁古就是在立后晋一战中战死,然后图鲁窘接任了他父亲的夷离堇。父子皆是为我契丹尽忠的有才之人。”
    耶律阿保机非常同意述律平这句评价,决定等等就把耶律敌鲁古召过来说说话,看看他家现在什么情况。
    明朝,洪武年间。
    朱柏看着就觉得自己要气得心肌梗塞了:“这后晋对身后的粮道就没有增加什么保护吗?随便怎么增加一点也算啊,派兵时刻驻守、通知后方城池……杜重威居然真的什么都没做?”
    栾城可以说是没有丝毫的防备,轻而易举就被耶律德光攻下。虽然这确实是一座小城,但作为后晋大军的粮道途经点,又是退路途经点,这样没有防备是不是有些离谱了?
    行军打仗,哪个不是把粮草放在首位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他朱柏这样年幼的都知道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粮道,有了粮草才能谈其他的。
    毕竟,不是每个主帅,都能做到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还能让士卒们愿意听自己的、愿意跟从自己浴血奋战、不惧生死的。
    朱橚讥笑一声,道:“这也不算离谱吧,对于杜重威来说。毕竟,出帝石重贵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的大军驻扎在了中渡桥呢。”连大军的动向都不及时汇报,这样的事情都做了,没有保护粮道也不算什么。
    朱樉觉得很有道理:“没错,杜重威的信使肯定是在辽包围后方之前出去的,但那也不是他驻扎以后就传了信,否则石重贵应该早几天就能够收到消息。”他只是对时间有点疑惑,“只是,石重贵收到消息的时候,到底是辽截断粮道之前,还是之后?”“辽截断粮道也就是十一月底十二月初,石重贵知道后晋大军驻扎在中渡桥就是十二月初三,再怎么算也和辽朝断粮就是前后脚的事情。”朱橚总结。
    总而言之,不知道杜重威究竟是怎样的想法,迟迟未报最新消息,等到石重贵知道他驻扎在中渡桥的时候,也已经晚了,特别是后晋内部空虚,连禁军宿卫都派了大部分到杜重威麾下的情况下。
    朱棣则从后晋大军那边分析:“其实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了。如果杜重威不是懦弱自保的无能之人,或者他在这时候能够有勇气奋力一搏,还是有可能能够冲破辽的封锁的。”毕竟,虽然确实粮道被断了,但这时候也正可以利用一下士气,说不定就能打出出乎意料的效果。
    说完,朱棣自己也叹了一口气,这也只是他们事后的分析罢了,杜重威根本不可能做到。
    【十二月初三,石重贵才知道杜重威驻军于中渡桥以南。
    随后,石重贵令符彦卿屯守澶州,过了几天又让高行周也屯守澶州,景延广收河阳。并让高行周、景延广和邢州方太领军驻扎在黄河,以防契丹大军直冲南下。
    同时,石重贵还下诏征集泽、潞、邺都、河阳、邢州、洺州等地的粮草运往中渡桥。
    但没两天,契丹就从南边断掉了后晋的粮道,也断掉了消息渠道。朝廷上下大为恐慌。
    而恐慌的不只是后晋朝廷,还有杜重威和后晋大军。
    粮道断绝不说,耶律德光还让契丹士卒将俘获的后晋之人全部刺面然后放走,后晋那些仅剩的运粮民夫看到这些人都吓得四散而逃,而这“奉敕不杀”四字也传入了后晋大军的军营中,助推了人心惶惶的局面。
    初六,奉国都指挥使王清认为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后晋如今营孤食尽,若是接着这么枯守,最终迎来的必然是大溃败。而北面的恒州城距此不过五里,只要大军能够拼一把,冲破契丹的封锁,渡过滹沱河,就可以进入城中,扭转局面。
    杜重威采纳了他的意见。】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对这个王清顿生一点好感:“后晋军中还是有些有才干,敢拼搏的将领的。”
    只是,这杜重威都同意了这个计策,而这个计策看起来就非常具有可行性——营孤食尽,但正是可以用孤军哀兵的士气来杀出一条血路的时候,恒州城又不过五里,这怎么最后还变成了耶律德光喜欢的局面?
    卫青看了一眼皇帝,就明白了他在思考的问题,于是道:“很可能是先锋之后,大军未能及时跟上。”
    这是争渡,渡过滹沱桥,那么就不可能是大军直接压上,而是需要分出一支精锐士卒来作为先锋,打开局面,随后大军再紧随其后、接应先锋,毕竟,只靠先锋是绝对不可能让整个大军突围而出的。
    那么,在这之中就有几个问题:先锋军是否足够锋锐勇武,能够起到打开缺口的作用?后续主力能否及时接上,避免让先锋的努力功亏一篑?
    卫青对后者表示怀疑,因为杜重威不可能是先军将领,但他一定会掌控主力。
    刘彻反应过来,计划没错、但衔接出问题,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要是杜重威在最后关头迟疑一会儿,即使他还是出兵了,也不可能获胜了。
    霍去病也道:“如果这一次失败了,对后晋大军士气的打击会非常大。”也很有可能让杜重威更加偏向于投降自保。
    【于是,就在初六这天,王清带领两千步兵作为前锋,夺桥开路,同行的还有宋彦筠。
    王清和两千士卒作战勇猛,而赵延寿也带着步兵与之交战。起初,因为勇猛的冲劲,王清在进攻的最初阶段占据了一下上风,这就是后晋大军最好的机会。
    但杜重威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定,没有命令大军立刻跟上,于是仅有两千的后晋先锋逐渐败退,契丹一方在步兵之后又有高彦温带领骑兵上阵,猛攻不止。
    宋彦筠就此退走,而王清已经到了北岸,于是只能在北岸列阵,最后,没有生力军及时援助的王清被斩杀,契丹成功遏制了后晋的一次反击。
    随后,虽然后晋又有几次想要夺取中渡桥的行动,但士气已低,也再没能成功过。
    此时,耶律德光已经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而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的,是杜重威。
    几次夺取中渡桥失败,又已经粮道断绝,杜重威彻底丧失了信心。于是在一天,就偷偷派人到了契丹军营,向耶律德光表露想要投降的意思。耶律德光非常高兴,这是好事儿啊。
    但杜重威有了投降的意思可不够,他能最终真的投降、不会动摇吗?投降之后,他不会搞出什么拖后腿的事情,最终帮助后晋吗?
    为了增加招降的成功率,以及保证招降后杜重威不会添乱使绊,而是能够一心一意让自己灭亡后晋,耶律德光祭出了一招百试百灵、经过多人认证好用的方法:许以称帝。
    而杜重威则再次帮耶律德光验证了一次这个方法的可靠性。
    在收到耶律德光愿意帮助他在中原称帝后,杜重威非常高兴,想要投降的心从此坚不可摧。
    在一天例行的将领会谈的时候,杜重威先是暗中埋伏甲士,然后将他打算投降的消息通知各个将领。主将都已经下定决心了,其他人还能如何?于是所有人写下了投降书,士卒也放下武器,就此投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