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南征安南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李靖、程咬金等武将,以及所有对战争有所了解的文臣都专心致志、屏息凝神地看着天幕,画面中出现一个个造型各异的火器,每种火器的使用效果也呈现出来。
刚开始,这些火器还只是作为战场的奇兵、点缀而出现,可到了明朝,火器的使用场景和规模一下子大了起来,但还不到完全成为常规力量的程度。
直到,朱棣设立了专业火器部队神机营。七万五千人四分之三的持有量,那就是五万六千多人、五万六千多火器,这还是往少算,倘若加上备用火器,数量还会更多。
“战争的方式完全改变了啊。”李靖慨叹出声,他打了一辈子仗,现在看到了战争的新形态——虽然天幕还未曾展现,但这已经是必然的了。这个改变不一定能够立竿见影,可能是缓慢的、不着痕迹的,但是最终,战争的形态将会是翻天覆地的不同。
李世民赞同:“即便只是部分部队持有火器,即便火器尚有缺陷,但也足以改变以往的战争,甚至可以左右战争的胜局了。”
程咬金看的眼热:“陛下,咱别管那么多。之前天幕不是说火药就是大唐出现的吗?那咱能不能提前搞出来?俺也想试试这火器!”
李世民失笑,抬头和群臣对视一眼——大家都想试试啊!不瞒你们说,其实朕也想试试。
“那便把这火器也研究研究吧。就……先从那些方士来,毕竟这是他们炼丹过程中的产物。”李世民回想天幕画面中那些火药的爆炸场景,下了决定。
有同样决定的不止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其他朝代也都照着天幕有样学样,尝试开展自己朝代的第一个火药研究项目。
秦朝。
始皇帝笑了,反正现在咸阳宫里有那么多方士,不用白不用。这些人的用处也不大了,现在既然还能有火药这一奇物,那养着他们也无妨。
“左右武卫,分派一支卫队去方士的宫殿,传朕命令,让他们研制火药。一年时间,朕要见到成果。”
【随着火器的发展,最终完全重塑了战争的形态。】
天幕上开始播放各种威力巨大的火器:有的火炮可以掀起巨大的蘑菇状的云雾、射程千里;有的火炮装在巨大的船舶上,威力惊人……还有各种火铳,被人拿在手上,轻轻松松杀死敌人……
这些画面让所有观看天幕的人都目不转睛,呼吸急促。有的老大人甚至一时激动,一口气没上来,就这么晕了过去。
这些画面更坚定了皇帝们要大力发展火器的决心,如此神器,怎能不为我所有、不为我所用?
【在朱棣组建三大营之前,他先对安南挥出了第一刀。
早在朱元璋在世时,就曾经设下所谓“不征之国”的名额,其中包括了安南、朝鲜等15个国家。这个不征之国就是一般不要随意征讨的国家,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就是说你被老大认可啦,老老实实当藩属国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当然,没过多少年,朱棣就把安南给打了。】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挑眉,似是生气地看向朱棣,开口道:“咋了,这是当了皇帝,就不把你爹咱的话放在心上了?”
朱棣察觉出来老爹不是真的有多生气,胆子立马大了起来,理直气壮地给自己辩驳:“怎么可能,爹您的话可是祖宗家法,万不可变。但是这不征之国,也是要他们要尊重上国才可以不征。儿子猜想,许是安南不尊王法,不履天规,发生了有违法制之事,儿子才派兵攻打他们的。”
朱权表示赞同朱棣,他还补充了一句:“不说别的,爹,四哥登基前,国朝方才历经动荡,说不得便有那起子小人动了歪心思,想趁火打劫……”
朱元璋本来也没有多生气,听到两人的辩解,对朱棣出兵攻打安南的事儿也不再放在心上,反而按着这个思路,开始思考起这安南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才让明朝出兵。
【朱棣出兵安南,是有一个很正当的理由的。
这事儿还要说回建文帝在位时。
建文元年,内乱多年、逐渐式微的安南陈氏王朝走向了它的末路。国相黎季犛掌握大权、屠杀宗室,随后废陈少帝,自立为帝,改回祖姓“胡”,建立胡朝,并以虞舜的后代自居,将国号改为大虞。
随后,为了安抚大臣,他将皇位传给了陈氏公主所生之子胡汉苍,自己变成了太上皇,把握实际权力。
胡汉苍继位后,才向明朝上表,谎称陈氏子孙尽灭,而自己因为是陈家外甥,所以成为了国王,请求受封。
此时是永乐元年,朱棣对于这个突然冒出来的陈家外甥当然心有怀疑,便派人去调查情况。只不过,胡汉苍召集安南群臣联名上书,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明朝,洪武年。
朱棣看到安南发生的事情,底气更足了:“我就说我不会随便就打一个不征之国的吧,爹。”转头又开始骂起安南国相黎季犛来:“这小人篡权夺位不说,还妄图欺瞒上国,好满足他的如意算盘。如此行事,显然是没有把我大明放在眼里,目无尊长!”
朱柏虽然也不满安南如此行径,但他还是对朱棣的话撇了撇嘴:“四哥,可你不还是被骗了吗,你还给他们封王了。”
朱棣被噎了一口,有点想教育教育弟弟,但见时机不对,只能道:“那我后来出兵了,肯定是我发现了真相啊。”
朱柏还想接着吐槽,朱元璋阻止了吵嘴的两人。
他摆摆手:“别吵了。老四,就算你后来发现真相,亡羊补牢,但你最开始被骗了也是事实。不过,咱既然知道了,就可以早点解决问题。”他挥手找来一个内侍,“去问鸿胪寺卿,让他查查现在安南有没有一个叫黎季犛的官员,有的话就直接派人去砍了。”
内侍恭谨领命,匆匆而去。
朱元璋回过头来,接着和儿子们说话:“咱这也算帮了那安南陈氏一把,省的他们日后再被篡权夺位,还得浪费咱大明的好儿郎去给他们平叛。”
【当然,虽然胡家父子对明朝这个宗主国看起来谦恭无比,但实际上,他们可从来都不是什么内敛低调的人。
别人都说“王莽谦恭未篡时”,但胡季犛在篡位前,就已经对安南的朝堂宗室下了不止一次的狠手,因而安南国内对他的反对之声从未停息。
这就使得胡氏意图欺瞒明朝的计策未能持续太久。
永乐二年,陈氏遗臣入京求见,其后又有自称“陈氏子孙”的人来到京城,二人都控诉胡家篡位、要求恢复陈氏王朝。而当朱棣命令胡朝使臣与二人相见后,使臣具都“错愕下拜,有泣者”,证实了二人的身份。
胡氏见事已不可改,隐瞒无用,便更改措辞,要“迎归天平”。可能是觉得此事不大,也可能是由于国内尚需缓和,朱棣并没有因为胡朝的作为而就此决定出兵,而是打算把陈氏子送回,令胡氏“重奉旧主,复归原位”。
永乐三年十二月,都督黄中领兵五千,护送陈氏子回归安南。
这本来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因为朱棣许诺胡氏“建尔大公,封之上郡”,就是说你们好好地尊奉你们的君主,我会给你们封大的郡邑,让你们当上公。
但是永乐四年三月,黄忠的队伍就在越南境内的支棱隘被胡军截击,陈天平及部份士兵被俘。而后,陈天平被胡朝审讯,接着就“处凌迟罪”。
这叫什么?这叫啪啪地直接打朱棣的脸!打明朝的脸!
这朱棣能忍吗?当然不能!忍了我朱棣不就成了千年王八万年龟了吗?】
别说那个朱棣不能忍,任何时空的正常的皇帝都不能忍。
洪武十三年的朱元璋本来对安南不屑一顾,吩咐鸿胪寺看看有无黎季犛此人,也不过顺手为之,一件小事罢了。但看到胡氏王朝如此上蹿下跳,不由心生怒火,冷嗤道:“撮尔小国,蛮夷之辈。不通王化,不沐圣恩,狂妄自大,自取死也!”
别和他说胡氏王朝是胡家父子的问题,在他看来,胡氏既然能成功篡位,其后又出兵截击宗主国,那安南上下就都没一个好的,统统都该犁一遍!
汉朝,元寿元年。
王莽刚刚被汉哀帝召回侍奉太皇太后王政君,并没有官职。
他心知哀帝是在忌惮王氏权力,打压王氏,于是也不多说什么,只打算私下慢慢部署;同时,经过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经营,他的名声早已不是汉哀帝的打压就能够动摇的,所以,他并不十分担忧。
直至此刻——“王莽谦恭未篡时”?
“篡”?何为篡?逆而夺取曰篡!
所有看到天幕的人都是悚然而惊。王莽,他们都知道,谦恭,他们也知道。王莽的名声不就是谦恭爱民、公正廉洁等等吗?可天幕的意思是,未篡时?
王莽,意欲篡汉!而这些谦恭,不过都是他篡之前的伪装罢了!
汉哀帝迅速下令:“去长信宫,捉拿王莽,如若不从,就地格杀!”
王莽只觉得浑身汗毛乍起,冷汗涔涔。太皇太后王政君看着他的眼神充满奇异:“好孩子,你是打算篡夺大汉吗?”
【永乐四年七月,明军正式开拔。
朱棣亲往龙江饯行,命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沐晟为副将军,率兵号称八十万征讨安南——当然,这个八十万是安南方面说的,很有可能有所夸大。
靖难之中,朱允炆在不调动南北边防、内地重要卫所的情况夏,最高兵力是五十万人,而在靖难过后,朱棣更不可能短时间调动起五十万的人马,何况八十万。
七月出兵,明军在十二月就攻破了多邦城,紧接着就攻下了安南的东都升龙。
对此时的明军而言,安南胡氏已经是冢中枯骨,吾等必亲手擒之。
胡氏现在后悔了吗?有所后悔。
那当初又为何欺瞒明朝、截杀明军?因为胡氏认为自己有险可依——安南瘴疠横行、水网密布、地势复杂、且全民皆兵。
历史上倒在安南未能成功的皇帝数不胜数,元世祖忽必烈,宋太祖赵匡胤……而就算成功征伐,却也消耗甚大,如始皇帝嬴政、汉光武帝刘秀……
加上明朝方才内战结束,胡氏断定朱棣不会轻言动兵,就算动了,也难以奈何他们。】
明朝,永乐十六年。
朱棣笑了,露出森森白牙:“可惜他们低估了俺,也低估了大明的力量。况且,大明可不是那等不知吸取前人教训的。”
哼哼,他心里嘲笑出声,一方面是对那自以为是的胡氏,一方面是对天幕中提到的那些征讨安南失败或者损失不小的皇帝们,始皇帝就算了,那是第一次,剩下的家伙,在这件事儿上,都是蠢蛋!
朱高炽不知道他爹在想什么,赞同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这么干,那肯定是因为有了充足的准备了啊!”无意中,顺着他爹内涵了一波其他皇帝。
其他时空。
被提到的刘秀、赵匡胤、忽必烈等人,连着打了三个喷嚏,惊得大臣和左右侍从们团团围上来,嘘寒问暖。
赵匡胤摆摆手,不耐烦:“朕无事。只是这征讨安南一事,看来得从长计议了。”
赵光义趁机提议:“不若看看这明太宗如何做的,也可参考一二。”
【朱棣早已知晓安南的情况,也从历史上吸取了足够教训。
他之所以命令明军七月开拔,就是为了避开炎热的夏季,天气转凉,安南的瘴气也会随之减弱。
同时,他给了朱能、张辅等将领三个指示。
一是要快,速战速决,决不可拖延。一旦时间过长,一方面是后勤粮草消耗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天气炎热后的瘴气加重,必将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的问题。
二是不要与安南百姓为敌,避免扩大战局。“安南皆朕赤子,惟父子首恶必诛,他胁从者皆释之”。
而张辅等人在遵照这条命令的同时,还利用此事瓦解了安南百姓的敌意——在打仗的同时,不断地发表檄文,写明胡氏父子的罪恶,并说明朝只是“吊尔民之困苦,复陈氏之宗祀”,决不牵连他人。为了使更多人看到檄文,还把文章刻在木板上,顺水而下。
三是谨慎。朱棣要求明军“毋冒险肆行,毋贪利轻进”,并做足了后勤准备。
在朱棣的决策,张辅等将领的指挥,以及明军的英勇作战下,安南很快被攻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