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李景隆
唐朝,贞观三年。
尉迟敬德感慨,“这是什么火上浇油的操作啊!”
不过,他也清楚,面对九千精兵,怎么可能不派兵救援呢?只不过是建文帝这一方没有人想到这九千人会败的这么快,而朱棣又判断的如此精准罢了。
不过,“这燕王,当真是有将帅之能啊!”他最终总结了一句。
李世民赞同,“耿炳文怕是要败了。”一方面,燕王士气正隆,且自己和麾下将领都颇有能力;另一方面,建文帝调动军队也需要时间,现在真定到底聚集了多少兵马,这些兵马的状态又如何?
【占领鄚州后,朱棣与手下商量怎么对付耿炳文。张玉觉得,对方人数虽多,但都是刚刚聚集、内部混乱,正应该乘胜直捣真定。朱棣同意了。
哦~这个时候,一个小礼包,第五个二五仔出现了!
耿炳文的部将张保跑过来投降。他不仅投降,还带来了最新消息:耿炳文现在只有十三万人,而且分别驻扎在滹沱河南北两岸!
朱棣让张保回去,假装自己是逃出来的,并且告诉耿炳文雄县、鄚州已经惨败,燕王现在正在磨刀霍霍向真定了。】
明朝,洪武年间。
殿中,耿炳文也在此处观看天幕。
看到这里,他不禁冷汗涔涔,连声叹息:“我要败了。燕王对军事实在是造诣高妙。”
“啊?”蜀王朱椿满脸疑惑,他不明白,怎么耿炳文就要败了呢?明明是四哥出问题了吧?耿炳文有十三万人,四哥肯定要奇袭,而奇袭不就是要秘密地、不走漏风声吗?
朱元璋看向傅友德,示意他解释。他自己则是看着朱棣,仔细打量。看来以往咱还是小瞧了这个四儿子的军事天赋啊,这脑子,一下就想到了这种方法。
朱棣露出了一点自得的微笑。
傅友德无奈,只能认真讲解:“只有知道燕王殿下要打过来了,炳文才会将两岸的军队合营一处。而只有合营一处了,燕王殿下才能一举歼灭,避免打到一半被对岸的军队袭击、或者对岸的军队撤离。”
【耿炳文果然把南营调到了北岸。
二十五日,朱棣亲率数千骑兵绕道到达真定城西,攻破南军第二个营。
耿炳文果然出城对战,而张玉、谭渊、朱能等人奋力战斗,牵制住了耿炳文。此时,朱棣率领一支骑兵闪现到了耿炳文背后,前后夹攻,耿炳文大败,想退回城内。
但怎么可能?朱能率领三十人的敢死队,一直追到了滹沱河东。此时,耿炳文虽然还有数万人,但军心涣散,朱能大喊着冲向南军,对方就开始溃散,相互踩踏,有三千余人投降。
这一战,朱棣俘虏了顾成,随后顾成投诚,朱棣就把他送到了北平,辅佐世子朱高炽。
耿炳文最终还是逃回了真定,闭门固守。燕军打了三天都没能攻破,便也退回了北平。】
明朝,洪武年间。
武将们纷纷看着朱棣,眼神中是赞叹和欣赏。
以往虽然知道燕王有军事之能,但在平日里的展现,又怎么抵得上实际战争中的表现呢?现在燕王还没有就藩,也就还没有参与戍边战争。因而,他们也是通过神迹才真正了解到燕王的天赋有多好。
这一系列战斗中,朱棣展现出来了他对于战场整体的把握,同时,他个人果断坚决、敏锐洞察的特质也显露出来。还有就是,获取情报信息的多种多样……
朱棣骄傲地挺起胸膛,反正他爹现在也不会揍他,他自己又这么厉害,他骄傲,他自豪!
【接下来,一个人登场了!】
各朝代的观众们不由坐直了身体。
是救星?还是什么二五仔?
【他,是薛定谔的……】
虽然没有听说过薛定谔这个词,但是天幕讲出来后,所有人都神奇地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
明朝,洪武十三年。
此时,曹国公李文忠尚在人世,备受朱元璋信任。自然,他也是坐在殿内与朱家人一同观看神迹的大臣之一。不知怎么的,他突然有股不好的预感袭来,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哆嗦。
旁边徐达注意到了他的一抖,低声问:“怎么了?可有什么不妥?”
李文忠摇摇头,刚刚的感觉来的突然,又一掠而过,没必要再提起。
二人便接着看着天幕。
某个建文帝朱允炆的时空。
“朕怎么觉得不太对?”建文帝看向左右的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他感觉有点慌,虽然已经知道自己最终输给了四叔,但是现在这种感觉却是与之不同。
【此人在后世中评价模棱两可。
有人认为他就是朱棣这一方最大的二五仔,有人则认为他不是二五仔,只是傻而已。不管怎么说,他参与了其中,主打就是一个陪伴。
他就是我们的曹国公,李景隆。】
“咣当”,现任曹国公,李景隆之父李文忠险些从椅子上跌下去,左右徐达、汤和二人急急扶住他,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
“我儿,我儿……”李文忠想不通。现在李景隆还在读书,读的也很好,深得朱元璋的看重。如果说他是二五仔,他现在看起来也没有和燕王走得近啊?须知,神迹降临前,燕王是要于今年就藩的,日后又如何与京城官员密切交往?但如果说他就是傻,现在也实在看不出来啊。
此时,曹国公府上,李景隆打了个喷嚏,又接着认真阅读起兵书来。
视角回到宫中。
一群人在不约而同地打量打量了李文忠后,又默默地、悄悄地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没有管他们,只看向李文忠,安抚道:“保儿(小名)啊,放宽心,九江也是我看着长大的,他一心为君,能力目前看在年轻一辈中也是有目共睹的。许是日后出了什么差错也未可知。”李文忠松了口气,连忙谢恩。
【耿炳文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建文帝开始有些担忧。
这时我们的黄子澄同学站了出来,安慰他“胜败乃兵家常事”,并举荐了李景隆。虽然齐泰极力反对,但并没有什么用。
三十日,李景隆被任命为大将军,建文帝亲自为他送行,接着又把耿炳文召回了京城。
这一系列操作,都让整个战场的进程变得更加丝滑。】
天幕中出现一个写着朱棣名字的小人,头上冒出几行字来:“九江,纨绮少年耳……是赵括之续也!”
【九月十一日,李景隆到达了河间,此时他手下的兵力达到了五十万。这一驻扎就等到了十月二十一日。在此期间,朱棣用计夺取了松亭关,又夺取了大宁的兵马,他的兵力接近十万人。
十月二十一日,李景隆见北平守卫空虚(朱棣留了一万人),便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北平,一路守在郑家坝等待朱棣。
他觉得自己这是绝妙的围点打援之法。
但问题是,朱棣真的没有料到吗?这又如何不是朱棣的“把包袱抛给敌人”、以北平为诱饵呢?】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棣看着天幕中自己做出的一个个决策,思考之余不由心潮澎湃。他是有很强的军事天赋的,虽然现今尚未就藩,不如那个多年后的自己老练敏锐,但同样一点就透。他的心中在高声呐喊:我要赢了!李景隆,要输了!
同样看出来这一点的人,在场有很多。朱元璋,徐达、李文忠、汤和……
明朝的开国名将现在有很多还活着,并且都聚集在了这里。以他们的眼光,加上神迹中朱棣先前的每一步,没有人会觉得这是李景隆足够天才,这是燕王的诱饵!
李文忠看着天幕中神采飞扬、兴高采烈的儿子,不由想闭上眼睛。看来,九江虽然确实读书很好、理解也不错,但还是缺乏真正的历练——与那些足够优秀的将领对战的历练。他不缺历练,但都只是练兵、扫荡土匪而已。
“把包袱抛给敌人?”徐达注意到了这句话,不由大为感慨,实在是字字珠玑有易于理解!北平是燕王的大本营,是软肋,是包袱。当燕王背着它,必然行动受限。那么,把这个包袱抛给敌人呢?那敌人必然不可能放弃,反倒是燕王得到了主动权、更加灵活。
“不知是何人提出,可堪为大才!”朱元璋同样赞叹。
【十一月初四,朱棣率兵返回北平。此时,天气十分寒冷,夜晚河水结冰。朱棣便趁夜渡河,直接几百了李景隆的先锋部队。
其实在这里的李景隆部队早就出了问题。准确来说,是主帅出了问题:李景隆怕了。
他自从开始进攻北平,就命令士卒早晚都要戒严,持枪立于冰雪。这样一来,不少士卒冻死,剩下的人的肢体也受到了影响。这样一来,战斗力就打了折扣。
初五,燕军和李景隆在郑家坝会战,张玉等人直接把李景隆打到了北平城下,而城内守军也趁机而出。
没错又是一次两面夹击,李景隆也不出意料地败了,他溃逃到德州。】
汉朝,元朔元年。
卫青看着投影中李景隆从意气风发到溃逃南撤,道:“主帅的能力重要,但心态也很重要。哪怕是一时的心态变化,都会对整个军队和战局产生影响。”李景隆产生了畏惧之意,或许不是畏惧,只是过度警惕,但已经心态失衡了。
汉武帝刘彻颇为赞同:“一将难得啊!”想他登基以来,一直想要征讨匈奴,但一直失败。一大原因就是没有一个靠谱的将领啊!满朝这么多人,都是能力不足之辈!好在,现在有了卫青,龙城大捷可谓是打出了汉朝的气势,日后他必然能消灭匈奴,创造史书上都没有的功业!
想到这儿,他看向卫青的目光就更亲切了。
【建文元年就要过去了。
剩下的时间中,十二月二十四日,广昌开城投降燕王。】
同时燕王再次使出离间计,使建文帝削淮阴侯吴高爵位,贬谪广西。于是,辽东就剩下了无所作为的杨文。】
明朝,洪武十三年。
看到这里,所有人都摇头叹气。
这都第二次了,朱允炆又一次上当了。这么简单的离间计,不过是燕王给吴高写了封信,极力赞扬吴高而贬低杨文,又故意装错信封寄给二人。二人收到后上报,建文帝就对吴高产生了怀疑……这个离间计和之前离间卜万有什么区别!同样的当,你能上第二次?同样的坑,你踩了又踩,当真是不知该怎么说才好。
或许普通人这样的并不少见,但你是皇帝啊!
再一次,所有人又悄悄看向了朱元璋。
朱元璋神情并不好看,但居然还算平和。或许是从前面建文帝的种种行为,已经看出来这个孙子实在不怎么样,现在他都没有因为此事而太过生气。
愤怒是有的,但不是对于朱允炆怎么能做出这么蠢的事情而生气,而是对于那个自己怎么就选了这么个不堪雕琢的朽木当继承人!咱教他了六年,又在死前给他把路都铺好了,他怎么就能作出这些事儿来!恐怕,没有老四造反,这大明都要走下坡路了,到时候自己在地底下都不能安心。
想到这儿,他吐出一口气,又扭头重重的瞪了一眼朱棣,小兔崽子!
朱棣摸不着头脑,他爹不是已经不打算打他了吗?怎么又对着自己生气?算了,不管那么多了,反正看起来,日后不管谁登基,他这个好侄儿都别想当皇帝了。
【时间来到了建文二年。
打一开年,燕军就势如破竹。
正月初一,蔚州投降;二月,保定投降;二月初二,燕军进攻大同。
四月二十四日,燕军和六十万南军与白沟河附近会战。此次战役中,朱棣几次遇险,同时又有大风刮断李景隆帅旗的奇景出现。
最终李景隆战败,向南撤退,逃到德州,且所有辎重都被溃兵丢下。】
二十七日,燕军进攻德州;五月初七,李景隆逃往济南;初九,燕军进攻济南,李景隆再次逃走。六十万大军被丢的一干二净。十月,朝廷召回李景隆。
与之相反的是,这一系列战斗中,燕军缴获了大量粮草物资,还补充了兵员。
从这方面来说,李景隆也不是主打陪伴了,他明明还是个运输大队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