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70章 0265【提亲】
    第270章 0265【提亲】
    朱铭看完张家的求亲书,坐在办公桌前认真思考,这种联姻对自己有什么的利弊影响。
    似乎没有什么害处,但好处也不怎多。
    主要是因为张家在江西且目前并无身居要职之人。
    倒是双方结亲之后,朱铭一旦起兵,会把张家坑得欲仙欲死。
    朱铭原本打算,寻个西军将门世家联姻,比如种家、折家之类的。但渐渐发现不具备可操作性,文臣和武将联姻在宋初还算正常,在北宋中期就渐渐变少了,一来文官看不起武将,二来文武结亲似乎有所忌讳。
    真要结亲,起兵之后再结也不迟,到那时估计就变成了纳妾。
    朱铭甚至用拼音写信,详细讨论造反时间,基本确定三个时间点:
    第一,在方腊起义之后,趁着官兵前往两浙,自己在汉中进行响应。
    第二,在童贯伐辽之后,西军精锐损失惨重,正是造反的好时机。
    第三,靖康之变以后。
    朱国祥的回信是,响应方腊起义太过冒险,至少也得等到童贯伐辽。
    朱铭基本同意老爸的观点,但觉得策应方腊也能成功。
    方腊起义军的主力,一年时间便遭覆灭,纯粹是撞到了枪口上。当时官军已经聚集于京畿,各种后勤工作也办得妥帖,童贯是要带着军队伐辽的,获知方腊起义只能跑去镇压。
    兵甲齐备、后勤充足的全国精锐,连聚兵的时间都省了,直接拉去打方腊。怎么可能撑得住?
    说实话,如果方腊没有造反,童贯伐辽也不会打得那么难看。至少不缺粮草和军械啊,士气肯定要高得多。
    等童贯镇压完方腊,不论胜负如何,大宋都财政崩溃了,因为东南地区已千疮百孔。
    到时候,朱铭趁机占领汉中和四川,掐断大宋的另一条财源。即便西军精锐仍在,粮饷也严重不足,拉来镇压朱铭,很容易在半路就怨声载道。
    打仗终归打的是后勤!
    就像历史上的宗泽,根本没有“过河”的可能,因为他没有后勤可言。
    《宗泽遗事》乃宗家后人编写,大量内容与正史不符,也跟当时其他文臣的奏疏有出入。
    什么四方义士云集京师凡二百万人,粮草还能吃半年,这种记录只能信一半。
    宗泽的抗金精神不容质疑,三呼过河也多半是真的,他肯定属于民族英雄。
    但宗泽后人说粮草还能撑半年,那就纯属扯淡了。
    前一年京畿才闹了大饥荒,漕河又被堵塞,还来了无数嗷嗷待哺的义军,宗泽再厉害也不能变出粮食啊。
    宗家后人为了圆谎,还说宗泽受命疏通漕河,七天就搞定。而真实情况却是,宗泽根本没接到这个命令,且在宗泽前往东京之前,当时的东京留守已经在疏通了。
    疏通了也没太大用处,运到东京的漕粮,只勉强缓解饥荒而已。
    因为金兵肆虐州县,漕运系统已经崩了,能运去几波粮食已是极限,后续运粮活动完全陷于停滞状态。
    宗泽当时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消灭金兵,而是如何弄来粮食赈灾,让那庞大的各路义军吃饱饭。
    实际情况是:“汴梁大饥,米升钱三百,一鼠直数百钱,人食水藻、椿槐叶,道殣,骼无余胔。”
    就算赵构有骨气,敢跑回去守东京,也得跟着宗泽一起挨饿。
    金兵也知道东京是啥情况,靖康年间他们已经搜刮完钱财,那里没钱又没粮,还跑去干什么?从头到尾,金兵都没再攻打东京,而是绕去四方攻城略地。
    宗泽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敢于任事,愿做中流砥柱。
    且驭人手段高明,能安抚无数饿肚子的义军,上百万饥馑军民竟没闹出大乱子。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粮就是没粮。
    在宗泽去世前半年赵构就多次下旨恢复漕运,直至宗泽死了都还没恢复,负责督运漕粮的官员还遭到处罚。(漕河每年都需要民夫疏通,当时好些河段淤塞严重,朝廷已经无力征调民夫。)
    继任者杜充根本无法安抚局面,因为东京城内外已经“人相食”,干脆扔下烂摊子带兵跑路。
    朱铭盘算着各种利弊得失,决定接受张家的提亲。
    一是弄点嫁妆钱,二是看上张家的后续影响力。
    这种做法,颇为无耻!
    提笔写了一封回信,朱铭让白胜送过去。
    自己则骑马出城,坐船前往冶铁场。
    水力锻锤已经建好,为了稳定水流,还造了个蓄水池。使用水力筒车,抽水进蓄水池,枯水期也可用人力踩筒车——南宋已经有风车,不知道北宋有没有。
    蓄水池建有闸门,可调控水流大小,以此控制锻锤的速度。
    水轮机可同时驱动四把锻锤,供四位锻铁匠同时工作。
    此时工匠们明显还不熟练,锻打起来有些手忙脚乱,再过两天估计就能完全掌握。
    “水力锻锤如何?”朱铭问道。
    屠申笑道:“省力。”
    如果造出更大更高的蓄水池,同时驱动更多锻锤效率就要提升许多。
    眼下的四个锻锤,两个在锻打灌钢,两个在锻打百炼钢。
    朱铭已经在给皇帝写信,说自己这里可以锻造兵器,请求朝廷拨款锻造百炼钢刀。
    这玩意儿值钱,朝廷只要肯买,朱铭就愿意卖,总得让冶铁场和锻造坊拥有利润。便是锻造出几百把百炼钢刀,也不会提高官军的战斗力,因为这种高级兵器,肯定是发给将领的。
    铠甲也可以打造,就看朝廷给不给钱。
    朝廷若是不拨款,朱铭就只能动用金州财政,造完铠甲直接存进金州兵杖库。
    在水力锻锤这边看了一阵,朱铭又去看火铳那边。
    只有两个工匠在忙,朱铭直接造鸟铳。
    不要觉得鸟铳落后,其结构是相对复杂的,放在明中期也属于精密枪械。
    以目前的冶炼和锻造工艺,须得用熟铁打出两管紧密相包。孔洞初时非常小,需要用精钢钻头,一直往里钻,一杆鸟铳的枪管得钻一个月。
    明代《武备志》吐槽官兵的鸟铳不堪用,还给出了具体原因。
    即官员为了赶进度,工匠为了省事,直接锻打成铁管,根本就不去钻。这导致枪管厚薄不同,孔洞大小不一,有的能容纳三四颗子弹,有的连一颗子弹都塞不进去。另外还有各种问题,反正一开枪就炸膛。
    等鸟铳试制完毕,朱铭就会继续打造。
    只安排四个工匠做枪管,再安排一个工匠做其他零部件。每个工匠40天造一把,一年能造出36支火铳。
    第一年让他们训练造枪技术,从第二年开始,每人安排两个学徒。
    造反之初,鸟铳不多,面对的官兵也不强,只是用以出奇制胜。
    ……
    张根收到朱铭的回信,笑着递给妻子看:“派人回德兴,安排女儿的妆奁吧。”
    “或许年底就能完婚。”黄氏高兴道。
    两口子对这桩婚事非常满意,丝毫不知道自己要被坑了。
    又过数日,朱铭安排媒人提亲,带了两只大鹅做礼物,顺便求得女方的生辰八字。
    “大郎请收好。”黄氏连称呼都变了。
    朱铭双手接过八字纸:“多谢老夫人。”
    女方此时不能见客,张锦屏躲在里屋,带着侍女偷看。
    正事搞定,张根邀请朱铭品茶,问道:“我来金州半月,着实找不到事做,大郎可给点差事?”
    朱铭问道:“先生可是要操练军士?”
    张根点头道:“我身为团练副使,确有操练军士之责。”
    朱铭说道:“金州没有马军,步军又多做役使。我来之前,军士不足,前任吃了许多空饷。这些我暂时没有恢复,军饷都挪作他用,并未贪污分毫。”
    “我并没有怀疑大郎吃空饷。”张根说道。
    朱铭摆明态度:“州衙的钱粮不够,不可能足额操练厢军。”
    张根说道:“三十人足矣,足额发饷发粮。”
    “可以。”朱铭答应给足三十人的粮饷,招募青壮厢军让张根去训练。
    这老头子是真闲不下来,历史上他被贬为团练副使,是靠着剿灭贼寇重新升迁的。淮西巨寇肆虐两年,朝廷派遣多个官员都无法搞定,张根带着一群乡兵跑去剿灭了。
    张根又说:“兵杖库的军械似乎不堪用。”
    朱铭说道:“金州作院工匠缺失,我懒得再招募。我在城北山中有冶铁场,可打造一些军械,由州衙出钱采买。”
    “那就先打造三十副兵甲。”张根高兴道。
    朱铭立即同意,就当是给自己打的,还能使用公款报销。
    带着女方的生辰八字回去,朱铭打算把娶妻的事情,在郑元仪那里解释一下。
    刚刚回到州衙,就得到通报,说是襄州来了两个魏姓青年。
    这是魏泰派来的两个孙子,去年州试过后就该来的。当时遇到水灾,出现流民和贼寇,又被琐事缠身,一直拖到现在。
    “魏应物(魏应时)拜见太守!”兄弟俩作揖见礼。
    朱铭高兴拉手:“快快坐下说话,去年购粮之时,多亏了魏氏慷慨相助。”
    魏应物说:“家祖听闻太守才学过人,希望我兄弟俩能在太守门下求学。”
    “在下才疏学浅,实在不敢当,互相探讨学问便可。”朱铭打算把这兄弟俩拉来,看能否给他们洗脑,如果能够成功,今后攻打襄阳也是个助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