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23章 威压三界
    第423章 威压三界
    张献忠入了四川之后,登基称帝,称孤道寡,性质就开始变了。
    人人都想当皇帝,都向往当皇帝。但是,皇帝的宝座,绝对不是那么容易坐的。
    张献忠的肆意妄杀,在他登基之后变得更为频发,这也是张献忠始终无法在四川站稳脚跟的原因。各路人马,只要有些能耐的,纷纷起兵反抗,就连他自己的手下,都有不少归降了朝廷官军。
    这还是四川乱战的背景下,等到这个位面上,崇祯皇帝所领太平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围攻四川之时,更是加剧了大西军中的分化。
    对于底层军卒来说,他们造反是为了活命。明知必死的前景,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
    明国皇帝有旨意,赦免除张献忠之外的所有人,又在重庆一待将近两个月,有关太平军第二消息,自然早就传遍四川,让大西军上下都知道了朝廷的新政。
    崇祯皇帝以绝对武力为后盾,以土地新政为武器,不战而屈人之兵,早已发挥得淋漓尽致。
    等他一开始动手之时,便是惶恐不安的大西军崩溃之时。
    张献忠死了,孙可唯持带血的匕首喝问,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有为张献忠报仇的念头。
    就连一向只知道拍张献忠马屁,致使张献忠暴虐杀人无数的左丞相,都在他死之后立刻跳反。
    只是很可惜,不管是在原本的历史上,还是在如今这个位面,他的所作所为都被所有人厌恶,张献忠一死,就是他的死期。
    要是一般情况下,那肯定要先和朝廷谈判,争取条件,得到皇帝的承诺才会投降。
    但是,有李自成所部的例子在,他们也没有什么担心的。
    最终,所有大西军都放下了武器,选择归降朝廷。
    于是,各路太平军在进入成都府时,都是一路接受大西军的投降,最终会师成都。
    崇祯皇帝也没有对大西军区别对待,一如李自成所部那般,整编了大西军,新设四支太平军,其中孙可唯有杀张献忠,首倡归顺之功,因为他的总兵官没有代字。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李定国的总兵官竟然也没有代字。崇祯皇帝给他们的理由是,他欣赏李定国治军,爱护军卒和百姓,也有他面对张献忠的暴政之时,第一个站出来维护孙可望。
    其实,更大的原因,就只有崇祯皇帝自己知道,是因为李定国在原本历史上对大明朝的贡献。
    可以预见,虽然李定国和孙可望都直接任命为太平军总兵官,但是在他的心中,地位却是有绝对分别的。
    另外两人,刘文秀和艾能奇,则都还是代总兵官,就和大顺军的将领整编一样。
    崇祯皇帝在成都待了一个月左右,完成对大西军的整编之后,便让王应熊实施新政,刘文秀和艾能奇这两支太平军,归吕大器指挥,同样从四川进攻云贵两地。
    而他自己,则领着其他太平军,出四川,顺江而下,班师回到南京。
    崇祯皇帝要坐镇在南京,主要也是监督南方完成土地新政,还有西南三省的军务,他也要看着。
    崇祯十九年的过年前夕,崇祯皇帝到达南京,然后便论功行赏。
    在此之前,也就秦良玉是以前封赏了的。其他人等着这个封赏的时刻,一个个都是非常振奋。
    南京紫禁城,金銮殿上,文武百官云集,山呼万岁之后,崇祯皇帝看着这一幕,他也是非常感慨。
    京师上吊之时,真的是再怎么样也没想到,竟然还有中兴大明的这一天。
    所有的往事,一幕幕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犹如做梦一样。
    金銮殿内,安静了片刻之后,崇祯皇帝便开口大声说道:“天下大乱久矣,祖宗社稷,几近倾灭,大明百姓,家破人亡,不知其多,就连朕,都尝到了这等家破人亡的痛苦……”
    听到皇帝的这些话,很多人回想着过去的一幕幕,也都是非常感慨。
    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天灾人祸,瘟疫横行,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李自成打进京师,几欲取明而代之;却不料,也就一个多月而已,满清鞑子却倾巢入关,又打败了李自成,一直追杀李自成到死,坐了京师,攻下南京,活捉南明弘光帝,天下大半,为其所有,颁布剃发易服令,几乎让所有人认为,满清坐稳了江山,以后人人都要顶着一头金钱鼠尾。
    结果又没料到,崇祯皇帝从山东异军突起,短短一年时间内,再次横扫天下。不但派兵灭了辽东的满清老巢,而且把关内满清军队也给灭了,从此之后,再无满清。
    然后还收编了大顺军,大西军,天下又归一统。
    这天下,真的是变化太大了!
    但是,好像这天下又没有变化!
    总之,所有人想着过去的这些年,都是非常感慨。
    真的太不容易了!
    他们在想着,崇祯皇帝却还在继续大声说话道:“所幸,太祖皇帝显灵,天师相助,又赖朕之忠臣良将,齐心协力之下,方有今日之太平。”
    “虽然要大明中兴,百姓富遮,国力强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如今总算是恢复了太平,也该是论功行赏,昭告天下之时!”
    听到皇帝的这话,所有人都不再想过去,一个个集中了注意力,带着欣喜听皇帝说话。
    就见崇祯皇帝扫视他们,沉默了一会之后,才用非常感激的声音说道:“朕能有今天,大明能有今日,功劳最大的是天师。只是很可惜,天师并没有来。”
    他其实有和朱海军提前说过,但是朱海军并不在意,可他要是不表示下,他都无法说服自己不封赏朱海军。
    虽然他知道,朱海军在另外一个世界,他就算封赏也没用,但是,他还是想封赏,让天下人都知道,功劳最大的人是谁!
    因此,就听他大声宣布道:“朕本在京师城破之时以死殉国,是天师及时显灵救下了朕,鼓励朕卧薪尝胆,中兴大明。他帮朕分忠奸,送朕法宝,帮朕出谋划策,联系太祖皇帝,定下国策,可以说,天师的帮助,是方方面面的,没有天师,那什么都不会有了。他的功劳,当为第一。不只是朕要感谢他,天下百姓,能有太平日子,都要感谢他,以后大明的强大,百姓的富足,还是要感谢他……”
    大明上下都知道的一点,是天师有赐下法宝。只有离皇帝最近的一些人,才知道天师其实做得更多。
    但是,不管是他们,还是其他人,都不清楚,原来那个天师做了这么多事情!
    甚至让他们震撼的是,不是太祖皇帝请天师来帮当今皇帝,而是天师帮当今皇帝去联系了太祖皇帝!
    这就说得通了,为什么其他朝代的开国皇帝,眼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要灭了,却依旧无动于衷,唯独大明朝太祖皇帝能显灵,给当今皇帝以帮助,原来是因为有天师去联系了。
    他们在想着,耳朵中听到皇帝在列举天师带给大明朝的好处,真的是方方面面都有,真的是太让人意外了。
    崇祯皇帝在列数完了朱海军给他的各方面帮助之后,就听他用非常认真地语气说道:“天师之恩泽,惠及大明朝,惠及天下万民。故,朕决定,封天师为仁圣护国天师,列太庙正殿享皇家香火。另,天下寺庙道观,无论何种,凡大明和藩属国境内,皆要在正殿有天师神像,供百姓祭拜……”
    听到这话,所有人都有些吃惊。
    入太庙这个,自不用说了。天下寺庙道观,并且还必须是正殿,要供奉天师神像,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寺庙有自己的佛,道观有自己的仙,皇帝这道旨意一下,天师岂不是横跨三界了?这……天上的佛道两家,能同意么?
    不过很多人马上又回过神来了,好像从古至今,真正能显灵的神仙,就只有天师一人而已!
    不是说了,太祖皇帝都要天师去联系才可以显灵,那就是说,其他神佛之类,其实都没法真正降临人间,唯独天师可以。那说明天师的能耐之大,说不定还在满天神佛之上。
    如果要这么算的话,寺庙道观都供奉天师,估计天上的神佛也不敢有意见吧?
    他们正在想着呢,崇祯皇帝却还没说完,还在继续说道:“以后朝廷要全面推广新学,而这新学,也是天师赐下。故,以后读书开蒙,学子摆孔圣之时,亦要拜天师,且天师为尊,孔圣为次。”
    新学只是在登州府时候推行,并且是不成体系。以当时的条件,也没法成体系。
    如今天下太平了,连洪武位面和永乐位面都在全力推广新学,崇祯皇帝又怎么可能不推行。
    此时,他说出这个话来,不少文官都很震惊。
    但是他们立刻又想到了,皇帝把曲阜孔家都给砍了,还让学子祭拜孔子,这算是开恩了吧?
    孔圣再厉害,还能厉害过满天神佛?
    如果是崇祯十七年前的操作皇帝讲这些话,估计会有一堆人跑出来反对;但是,崇祯皇帝一力重建大明,平定了天下,其威望已经直追太祖皇帝了。这种情况下,谁敢反对?
    于是,有关朱海军的封赏,就这么定下来了。
    崇祯皇帝说完这些话之后,便转头看向身边的人,面露欣慰之色,又大声说道:“王承恩上前听封。”
    王承恩一听,有些意外,没想到天师之后,他是第一个被点名的,便连忙去到崇祯皇帝面前跪下。
    崇祯皇帝扫视下文武关羽,然后低头看向王承恩,大声说道:“王承恩服侍朕,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不离不弃,忠于朕。”
    “想十七年时,京师被围,文武官员,还有朕深信而重用之的宦官,大都背弃朕,出卖朕,但唯独王承恩始终随朕左右,朕要以死殉国,他亦跟着以死殉国。朕被天师救下,隐匿京师,逃出京师,他又始终跟随,竭尽全力服侍朕,为朕分忧,完全可以说,王承恩便是朕身体的一部分,真正的左右手。随朕走至今日,劳苦功高,可谓天师之下第一大功者。故,值此天下太平之时,朕封你为忠义王!”
    他这话一说出口,顿时,全殿震惊。
    王承恩只是一个宦官,竟然还封王了?而且大明朝可从来没有活着的异姓王,最多是死后追封的,王承恩这一下,岂不是开了先例?
    纵观历史,几千年历史,宦官封王的,也不过三位而已。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宦官宗爱,他因在宫廷中表现勤劳机敏,被太武帝拓跋焘封为中常侍,并随帝南征刘宋,立下战功,被封为秦郡公。后因权力斗争,宗爱弑杀太武帝及太子拓跋翰,拥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拓跋余为报答宗爱,封其为冯翊王。
    唐朝的宦官李辅国,在安史之乱中随太子李亨逃难,并助其登基为肃宗,因功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并赐名“护国”,后改名“辅国”,开始掌握军政大权。唐代宗继位后,念其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成为唐朝第一位宦官宰相。后因其骄横跋扈,代宗表面优待,实则削权,并封其为博陆王。
    北宋时期的宦官童贯,以其办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荐,得到徽宗赵佶的重用。童贯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如监军西击夏国、收复积石军、洮州等,因功晋升为校检太尉,领枢密院。宣和七年,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被封为广阳郡王。
    王承恩和这三个人比,都有不同,最像的,是唐朝那位。但是,也还是有不同。
    唐朝那位,是拥戴之功,但是王承恩却不是,皇帝封他的爵位名字上就已经很好地说明了,是因为忠义!
    并且,王承恩并没有在人前显威,就只是默默地站在皇帝身后做事。从登州府起兵之后,他管的是辎重营,也依旧是幕后之人。
    或许,他的功劳,和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还有大汉开国之萧何,有相似之处。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他陪同皇帝经历了死生之事,又有王德化,王之心等人对比,更显出王承恩之忠义。
    王爵啊,多少人都为之羡慕的,王承恩得到了!
    不过历史上的宦官封王,都没有好下场,两个被杀,宋朝那位被废,被贬。
    王承恩将来如何,难说!
    如果他因此开始骄傲自满,飞扬跋扈,说不定也会落得不好的下场。
    但是,功劳第一的是天师,并且天师是有帮皇帝分忠奸的。有天师在,王承恩会变么?
    其他人替王承恩操着心,但是此时的王承恩,却是激动万分,在震惊之后回过神来,便叩谢天恩。
    不管如何,这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在王承恩之后,金銮殿内所有人都看向崇祯皇帝,心中好奇,不知道下一位封赏的人是谁?
    他们心中猜着,一个个都是竖着耳朵听着。
    只听崇祯皇帝看向文官队列,开口说道:“李邦华上前听封!”
    一听这话,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站在前列的李邦华。羡慕之余,知道情况的,并不怎么例外。
    不过也有的人似乎想说话,因为他们知道,李邦华还降过李自成,这于气节有污吧?
    不管别人怎么想,此时,满头白发的李邦华,出列跪下候旨。
    崇祯皇帝看着他,大声说道:“十七年城破之时,朕和大伴隐去京师文天祥祠时,正好撞见卿以死殉国,由此可知,卿忠于朝廷,是毋庸置疑,胜过京师绝大部分文官武将,皇亲勋贵。而后,冒死送饼于朕。朕当日说过,那袋饼之功,朕会记得的。”
    “朕要逃离京师时,卿又逢朕旨意假降李自成所部,以期改变满清入关之灾,兼做内应以寻找朕之儿子……”
    听到这话,那些怀疑李邦华名节有污的人,顿时就没想法了。
    皇帝都说了,李邦华是“奉旨叛变”,那就没什么。
    “……卿不负朕之望,寻到了太子并加以保护。只是可恨在满清鞑子入京师之后,卿本带太子逃出京师,却被那几个阉宦发现而落入满清鞑子之手。”
    “在地牢半年之久,始终不降,教导太子,守护太子,为大明江山社稷之存继立下大功。”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脸上露出感激之色。他本来以为,三个儿子都要没了,结果,李邦华护下了最为重要的太子。
    此时,他看着李邦华宣布道:“以卿之功,朕封卿为吴国公,降爵世袭之。”
    听到这话,金銮殿内的文武官员,不由得都是震惊,随后便是兴奋。
    因为李邦华是文官,从开国之后,就再没有文官封爵,王阳明以军功封爵除外。
    如今,大明中兴,李邦华以文官身份,却得封国公爵位,还是以后最高级别的降爵世袭的国公,这说明,看来皇帝对于中兴之臣的封赏,还是很大方的。
    基于此,所有人都不由得期待了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