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九十一章
    屋内的朱雄英不知道朱标在外,屋外的朱标同样也不知道屋内朱雄英的内心想法。
    要是朱雄英知道父亲朱标内心的想法,一定会很是肯定地告诉父亲,在这片大陆的另一端,历史上也是有一个国力堪比大秦的帝国。
    与大秦一样,他们同样也创建了一个灿烂的文明,同样也建立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几乎完美的社会制度,同样也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力。
    甚至,东西双方不约而同的同时建筑了一个跟秦长城一样的建筑,两者唯一不同的是,一个叫做万里长城,另一个叫做罗马墙。
    但这个帝国因为没有黄河天堑等地理环境的制约,那个帝国并没有像华夏大地一样文化延续。
    也许是天意,天意驱使之下,这片土地注定了要沦落到战火风纷飞的场面。
    平坦的大地,使得那个西方传奇(罗马墙)竟然在短短的不到三百年,那些自北方而来的日耳曼人便仗着自己强大的武力,一举攻陷了帝国首都。
    甚至建立了一个最接近统一的帝国,这也是那片土地最接近统一的一次。
    而东方传奇,则是在代代传承之中,始终保卫着城墙之后的百姓,最终成为了世界九大奇迹之一。
    其实在许久之前,古人们九已经发现,一个国家的气数,于其身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因为理解的不同,他们只能将这种情况概括为风水问题。
    因为两位弟弟年纪还小,朱雄英并没有过多的给他们讲解很深奥的道理,讲过几句龙脉之后,朱雄英开始给两位弟弟讲起了关于昆仑山的神话故事。
    都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大明时期,还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神秘故事,更别说这种神话故事还只是在民间流传,从小在深宫之中长大的两位皇孙自然从来没有听说过。
    屋外,朱标在清脆的讲故事声中也终于是回过了神。
    听了儿子之前的分析,朱标也没有了继续进屋的心情,甚至还带着周太傅一起往外走。
    朱雄英在屋内与两位弟弟待了整个下午,故事更是从神话故事讲到了童话故事,有那一霎那,朱雄英都觉得自己成为了故事中那个讲诉一千零一夜故事的王妃。
    今天的朱雄英,更像是一个哥哥,将两位弟弟都哄睡之后,朱雄英这才返回自己的寝宫。
    在方正两人的侍候下,朱雄英很快入睡,但灯火明亮的乾清宫,今夜却是十分的寂静。
    殿内,三位老朱家的主事人静静地坐着,面前的热茶已经变得冰冷,殿外,王充更是强行打起精神,安静地守卫着殿内的几位主子。
    “侄儿这是不是太过...”
    想了想,朱棣还是没有想到合适的词汇来形容侄儿的妖孽。
    要说为什么朱棣会在这里,这一切就要从朱雄英跟朱棣两人讨价还价开始。
    朱雄英在江南府敲诈了朱棣两艘海船,又听了朱雄英的建议,朱棣这次就是想让朱元璋同意扩大江南造船厂的规模。
    可没等他们两个商量完毕,朱棣也没想到大哥竟然黑沉着一张脸闯了进来,朱棣本想退下,可大哥却直接摆摆手,表示不用,于是朱棣就这样留了下来。
    朱标也是一点也没有隐瞒,直接就将今天在朱兄哪里听到的分析加上自己的理解讲给了父亲与四弟听。
    朱标讲完,果不其然,朱元璋与朱棣两人内心也是受到了相当大的震惊。
    从讲诉完之后,三人就这样静静地呆坐着,各自思考着。
    “太过聪慧,想问题也很精辟。”
    “嗯嗯,就是这个。”
    本来想要说妖孽,但是这个词汇终究不是什么好的形容词,朱棣最终还是没有讲出口。
    “这件事就这样吧。”
    此等大事,朱元璋自然不想消息传出去。
    不管哪朝那代,风水之事那都是帝王们比较重视的,比如大唐的袁天罡、李淳风两位,大明之中同样也有这样的人,比如刘伯温。
    刘伯温,原名刘基,字伯温,又称刘青田,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
    可惜这位能人已经在洪武八年逝世。
    乾清宫内的情况,朱雄英这个始作俑者那是一点也不知道。
    没心没肺的他在自己的院子里吃吃睡睡,好不自在。
    可乾清宫、东宫、燕王府三处灯火确实彻夜未熄。
    特别是朱元璋,因为与孙儿之间的交流比两位儿子长,所以,孙儿的话,朱元璋更加重视几分。
    他不理解,为什么这山河大江都能成为国道运势的象征。
    在他认为中,山河那就是一直都在哪里的,要不是朱标今日突然提及,他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些。
    暗中求证之后,很快,朱雄英就见爷爷身边带着了一位仙风道骨的高人。
    “爷爷,这位是?”
    “这位是老天师。”
    “额,爷爷,您这是打算算命?”
    看着朱元璋,朱雄英的表情很是复杂。
    内心里,朱雄英那是一个感叹:
    这遗传还这是强大,想来后来那位爱好炼丹修仙的,这基因应该是从朱元璋这里继承的。
    “你说的是什么话!”
    帝王们追求长生不老,朱元璋自然知道,但他还没有荒唐到那个地步。
    “长孙殿下,是老道有事想要询问长孙殿下,这才叨扰到了陛下这里。”
    “你?有事要询问我?”
    看看这人白发如须的样子,再看看自己这个小豆丁身材,这人这么大的年龄了,想必这辈子吃过的盐比自己吃过的饭还要多,他能有什么问题要问自己的?
    “对,确实如此!”
    老道士一点也没有把朱雄英当作小孩子的样子,目光坚定,语气很是确定。
    “老道听太子殿下说,昆仑山脉乃是我中原大地的龙脉所在,可是,老道想要问长孙殿下,可知那昆仑之山,是何时矗立在华夏大地的?”
    “自然是从三亿五千万年的泥盆纪末期开始的。”
    朱雄英想都没想,直接脱口而出。
    对于一个距大明七百年的二十一世纪穿越回来的朱雄英,七百年的差距在三亿五千万年这个数字面前,那真的是九牛一毛。
    根据在网页上浏览的消息,昆仑山系的形成,可追溯到距今三亿五千万年的泥盆纪末期,那时昆仑山区开始了褶皱运动,形成了古昆仑山。
    当时由于山势低,所以距今三亿五千万年至二亿三千万年的石炭纪和二迭纪,海水依然淹没着昆仑山区,成为平浅的大陆表海。到二迭纪后期,又发生上升运动,海水退去。
    到距今六千七百万年为起点的新生代,昆仑山再度上升,它与北侧的塔里木盆地断裂,与皱褶起来的喜马拉雅地槽共同形成了西藏高原的一部分。
    三亿五千万,那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光是听着,朱雄英都觉得历史是那样的沧桑。
    可面前的这个老道士,竟然没有一点的惊讶,很显然,朱雄英的这个答案是在这位老道士意料之中。
    对于他们道士来说,风水堪舆学说,那可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事。
    活到他这个年纪,自然很是明白,沧海桑田的变化,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代王朝更替就能见识的。
    “敢问长孙殿下,有何凭据?
    根据老祖手记,此等沧海桑田之事,动辄就要经过成万上亿年,不说到底有没有详细记载,姑且也不论真伪,可这于国于家到底有什么意义?
    要知道,从有文字记录开始,迄今为止,不过数千载,可一处地形山脉的形成,少则上万,多则上亿,这是不是有些杞人忧天?”
    想了想,老道士还是将杞人忧天这个词给说了出来。
    朱雄英一听这位老道士提到了昆仑山,山脉,龙脉,一下子也就明白自己那天下午与弟弟们之间的谈话被人听去了,而且,这个人还很有可能是自己的父亲,不然爷爷也不会这样重视,都将这种隐世高人给请了出来。
    而这位老道,看来是不觉得自己说的山河与国运息息相关的说法了。
    “天师,你知不知道其实这个星球上,并不只有我们这一块大陆,也不只有这么大的面积,在遥远的海洋对面,还有大大小小的板块与岛屿,而我们之所以没有发现,只不过是被洋洋大海给隔绝了罢了。”
    朱雄英想了想,还是没有将地理学家所说的板块运动给说出来。
    对与板块运动,朱雄英是相信的,同样,他也相信陆地在亿亿年前是一块大路,不过经过不断的岁月演化,地壳运动等等影响之后,一块大陆这才分裂成了后来的七大洲、六大洋的地理格局。
    “嗯,这点老道明白,可是这又跟我大明国运有何关系?”
    “那天师可知,这些您觉得没有任何意义的地形演变,细细研究之后,最终我们是可以借助此来推测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的气候变化的。”
    “可是,想要得出其中规律,并不是数十载就能得出的,人生短短几十载,浪费在研究沧海桑田之变化,何时才能得出结论?得出结论之后,我大明何时才能应用?
    就算是不加以研究,数十载之后,我们自然也会明白,故不学此不也同样可以应付?”
    老道士还是没有放在心上,在他看来,有哪个时间,还不如多给百姓们做点实事的好。
    可他的话还没有落地,朱雄英脸上的笑意竟逐渐浓郁起来:
    “那天师,要是可以推测出连年大灾?推测出小冰期呢?”
    朱雄英老神在在,表情也是神神秘秘。
    对于还处于农业时代的大明王朝来说,天灾那就是不可避免的大难。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一个王朝要是众志成城,一个灾年可能会避过,两个灾年也可能度过,但要是十个、二十个、一百个呢?
    听到朱雄英这样说,老道士神情也是一愣,天灾他倒是见过不少,大明疆域辽阔,可以说每年都会有地区遭遇到天灾,朝廷每年也因为如何救灾、筹集救灾银钱而苦恼。
    “殿下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了,老道至今已经七十有余,还没有见到这天下何时出现出连年不读的天灾的。”
    “不,天师,是您狭隘了,人生短短几十载,为什么您会觉得自己短短一生可以去断定一个长达上亿年的气候不可能发生?”
    自地球形成开始,全球气候就在不断地变化着。
    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至少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冰期以后,距今约1万年以来的时期叫冰后期。
    此期气候仍有过多次低量级的冷暖波动,如距今4000~6000年期间曾出现的较明显的寒冷期,使全球冰川一度扩展前进,被称为新冰期。
    近一次较明显的小规模的冰川推进出现在13~14世纪至20世纪初(有的文献主要指16~19世纪),约在18世纪中至19世纪中期达到最盛,通称为小冰期。
    而大明王朝,刚好也在这个阶段。
    气候变化,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进行的,而老道士那不以为意的态度,朱雄英也很能理解。
    一个人要是一直待在一个环境之中,在与这个环境时时刻刻相处之中,环境那一点一丝的变化是不会引起其中之人的注意的。
    这就像是在学生时期,与同学们朝夕相处一个学期过后,你可能并没有觉得你的同学们有什么大变化,但只要经过一个暑假甚至一个寒假,在一个多月假期的分离之下,等到同学们再次会合,那要是有同学发生变化,绝对会在第一时间发现。
    老道士在这个环境之下,虽然感觉气候最近确实是发生了些许变化,但大方向并没有任何的变化,他始终还是觉得,现在的气候与他的“小时候”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