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一十六章
    当然,开中法能有漏洞,自然也是因为它本身就存在着一定弊端。
    有了这些人的参与,开中法的实施愈发困难起来,在大明的中后期,很明显的,这个制度已经不适合当时的大明社会了,可那时,并没有人提出合适的制度。
    随着私盐不断地泛滥,明王朝的根基也发生了动摇,因为,在这个时代里,盐税那可是占据了国家整年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的。
    明朝的税收基本上是向底层人民征收的。
    而这些商人、权贵,他们有的是办法不给朝廷交税,毕竟,自朱元璋以来,明朝就明文制定了文人可以免役、免税的规定。
    在这个规定下,官吏以及地主那都是不必纳税的。
    到了大明中后期,明朝的免税集团不断地壮大,在朱元璋的祖训下,皇室的大部分皇亲贵族那都是理所应当享受着朝廷的免税政策的。
    特别是大明为了鼓励科举考试,朝廷更是承诺对通过科举考试成功的进士和新兵采取免征与减税的政策。
    一代又一代,几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科举、参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朝廷也因为这个承诺,全国内免税群体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间接性的,就导致了大明国税的减少。
    更别说古人那都是很聪明的,合理免税、避税不仅仅只有后世人能想到。
    这些免税集团因为自己的免税身份,为那些需要缴纳税钱的人提供了庇护所,用着各种各样的名头夺取着原本属于人民的土地。
    打一个比方,在大明,要是一个人必须要缴纳土地税,那他完全可以选择将土地卖给那些免税集体,再从这些免税集团手中将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进行租赁。
    这样一操作,他的身份就由原本要向大明朝堂缴纳税务的百姓,成为那些免税集团的租户。
    身份的改变,让他只需要向免税集体缴纳一定数额的租用土地费用,就不用向朝廷交税。
    免税集团,原本只是朝廷与底层百姓之间的中间人,可就是因为他们特殊的身份,免税集体与百姓为了彼此之间的利益,直接就将朝廷给抛弃了,不带他玩了。
    国民的财政收入在这样一操作之下,更是断崖式缩水。
    至于商人,明朝的商业税是很低的,仅为宋代时期的六分之一左右。
    更何况,在官官相护之下,那还不是那些官员想说多少那就是多少?
    毕竟,朝廷要是多拿一点,那些商人献给那些官员的打点就会少一点。
    这些官员才不会为了那些所谓的名头轻易损失自己的利益。
    可那都是以后的事了,现在为止,大明还是欣欣向荣的,想来就算是自己提了,爷爷他们也不会当回事。
    “爷爷,孙儿始终觉得堵不如疏。”
    大明的税收一直都是一个问题,主要依靠底层百姓,什么土地税、人口税、再加上劳役,这些种种那都是针对于平民百姓。
    而且,大明还因为要恢复民生,开国之起就严格重视农业,限制商业。
    这些都是畸形,一个社会想要发展得好,光是靠农业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凭借着商业才能实现。
    要知道,任何朝代,真正有钱的都是那些官员、地主以及商户。
    之前朱雄英提议让那些地主根据田产多少划分层次纳税,用以修建社学,这只是第一步。
    只要这个口子一开,那那些士绅们共同构建起来的利益巨墙就会出现一个口子,以后,只要自己有正当的理由,那那些士绅就是他在嘴边的一口肉。
    只要朱雄英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想来也不会有人死脑筋的死守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不松手。
    自始至终,朱雄英就将主意打到了这些人身上。
    “什么意思?”
    堵不如疏?朱元璋还是第一次听到用这个词语形容盐业的,难不成孙儿这是又有什么想法了?
    “爷爷,我们完全不需要如此的大张旗鼓,特别是父亲,他不应该出面的。”
    朱雄英微微叹气,刚刚自己脑子没转过来,竟没在第一时间阻止父亲的行动。
    “本来外面的人都不知道我们有什么发现,但要是父亲的大动作传到这些人心里,按着那些商人的聪明,肯定知道这是朝廷又发现了什么。
    他们虽不敢明着跟朝廷作对,但暗地结合起来提高市价,坑朝廷一把那也是不可避免的。”
    大明朝内的可以控制,但大明现在毕竟产糖量不多,大多都是那些外商从各个番邦国家里运输过来的。
    这些东西,本就因为路途遥远,价格昂贵,但要是让这些走商人知道这些东西朝廷有大用,那按着他们的胆子,绝对是不会放过这个宰肥羊机会的。
    按着朱雄英的想法,现在最佳选择只需将这个配方保密就够了,其他的什么也不需要做。
    “可是,要是我们大量制作,这种需求最终也是会暴露出问题的。”
    “所以,这是权宜之计,我们还是应该尽量自己产出大量的糖出来,这种资源,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那才是最令人心安的。”
    这些事情,本就不可能一直隐瞒的住,更何况,朱雄英本就没有隐藏的意思,科学技艺这种事,从来都不是靠藏能解决的。
    只有发展、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走到所有人之前,那才是站立在了不败之地。
    “你的意思是,鼓励甘蔗的种植?”
    “爷爷,不知道你有没有从那些番邦国那听说过一种名叫火焰菜的东西。”
    甘蔗虽然是产糖的原材料,但甜菜那才是真正的出糖大户。
    历史上,甜菜原产于欧洲的西部和南部沿海,在公元一千五百年左右由阿拉伯人带到了华夏。
    而朱雄英提到的这种甜菜,又可以说是糖甜菜,从名字就知道,这种植物的出糖率能有多高。
    糖甜菜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史书记录中,这种植物是二十世纪初传入华夏的,并没有具体的时间记载。
    故此,朱雄英现在就希望有外邦人带着他们那里的植株在大明售卖,就算是当做景观花木也好啊,毕竟,棉花、辣椒一开始也都是作为观赏植物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