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2章 摸底
    来到沙陀军的大营,郑綮心中非常感慨,眼见圣人如此狼狈,他觉得自己这个宰相,未免有些失职。
    虽然没有人会追究他的责任。
    但是读圣贤书的他,还是竭尽全力想着如何为圣人谋求一个安身之地。在郑綮的想象里,这个安身之地,可以让圣人大展宏图,重新厘定乾坤,让大唐河清海晏。此时传来河东方面派人前来接应朝廷重臣的消息,郑綮忽发奇想,觉得或许太原是大唐东山再起的福地?最起码,田令孜口中这个穷凶极恶的沙陀王,自己应该亲眼看看,就算他是敌人,了解敌人,知己知彼,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反正留在凤翔也没有什么重要国务需要他来处置(现在连皇上都是个打酱油的),所以,他派宋雄联系到李存孝的军队,之后就跟随李存孝来到了河东军营。
    与田令孜等人的宣传完全不同,郑綮见到的沙陀王,虽然左眼微眇,但相貌堂堂,嗓音洪亮,一副忠肝义胆呼之欲出。
    酒宴上,郑綮暗暗数着李克用干杯的次数,后来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计数了。如果他没有数错,李克用一共喝了十七杯酒!
    实际上,郑綮早已认定,这种喝酒像喝水的粗豪汉子,一般都是义薄云天的忠义之臣。所以,郑綮在李克用喝了八九杯酒的时候,就开始了试探:
    “郑綮久闻郡王忠肝义胆,却不知此番为何在沙苑与官军为敌?”
    抛出这个问题,郑綮的心中是有些打鼓的。这个问题等于是把自己置于李克用的敌对方,自己此来,就像是来谈判的,但是又没有谈判的旨意。李克用会不会蛮夷脾气发作?但他又相信自己的判断。爱喝酒的人虽然脾气暴,但一般都讲义气,自己是听了李存孝的话才来到河东军的,李克用杀自己的话,这不义之名,是无法摆脱的。所以,郑綮估计,自己说话就算比较直率,李克用应该也不会发怒。
    李克用当然没有发怒的打算,他只是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朝廷宰相。虽然他现在早已是使相了,但其实只是“使”,并没有在朝廷“相”过一天,所以对郑綮,对这位高级文人,他且不论是否尊重,但兴趣绝对很大。
    听了郑綮的问题,李克用想了想,忽然问道:
    “郑相可知上源驿之变?”
    郑綮有些糊涂。上源驿之变,他当然知道。他当时还给官家提过建议,想借助沙陀人灭掉宣武镇。结果被官家无情否决。
    但是沙苑之战的双方,并没有宣武军存在啊?李克用如此问,什么意思呢?
    李克用如果知道郑綮这么想,那么他肯定会回答:很简单,我不想被你牵着鼻子走。而且我要让朱三臭名远扬,所以,上源驿的惨剧,我是一定要说的。
    郑綮这时候也只能回答道:“上源驿之变,下官倒也略知一二。”
    李克用越来越感觉这个郑綮很有意思:“郑相请说。”
    郑綮当然不能透露那天麟德殿的君臣讨论,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其实下官倒是觉得,上源驿之变,罪在朱全忠。”
    听到朝廷高官有如此明确的判断,李克用真是高兴坏了,马上和郑綮干了一杯。
    郑綮心中暗自高兴:这样一来,自己就从这个角度来试探这位沙陀王,未必不可。
    “下官当时曾想由朝廷出兵,而以李郡王为副,一举荡平宣武镇,改成朝廷直辖。”
    李克用一呆:这简直是走路捡金子、做梦讨媳妇的好事啊!真的有这种设想?可是当朝宰相的话,至少可信度是很高的。他马上笑着说:
    “郑相,果然不愧国之栋梁!见事明确,处置果断!不知可曾上奏圣人?”
    郑綮心里苦笑:当时圣人就差点发火了,我还敢写成奏折?嘴上却是淡淡地说:
    “宣武镇势焰滔天,朝中党羽众多,如若上奏,只怕非但无效,反而会引来不测啊。”
    李克用连连点头。
    郑綮趁势再说:“其实郑某深知,李郡王乃忠义之臣,义薄云天,可谓与圣人肝胆相照。若是缓急有事,大可倚畀河东。不知郑某此见,是否自作多情?”
    终于把心里话说出来了,郑綮装腔作势去夹菜吃,但却忍不住用眼睛余光观察着沙陀王的动静。自己的设想,有几分现实可能呢?这个沙陀王,真能把他的地盘借给圣人做复兴之地?自己想想,又觉得信心不足。
    李克用倒是马上就回答了:
    “朝廷如若真像郑相所言倚重李某,就该先帮李某扫平那个朱三!”
    一边咀嚼口中的菜味,一边思考李克用的回答,怎么想都好像觉得与自己的理想相去太远。李克用看来是只想消灭朱全忠,而自己却是想把太原作为圣人能够发号施令的基地,以此为开端,逐个扫平桀骜不驯的藩镇。如有不从,便让沙陀军出面,武力解决。这样没有几年,大唐就可摆脱藩镇割据的困局,重现太平盛世。作为大国宰相,甚至只是一位紫衣大臣,这件大事的成功,都足以令他史册留名。
    但是现在沙陀王只是死咬着朱全忠不放,这比自己想象的更难办。装作同仇敌忾地与他一起大骂朱全忠,好像没什么作用。
    这个男人很务实,要朝廷先剿灭朱三,然后他再为国效忠。
    郑綮敏锐地发现,李克用没有把自己很好地摆在一个臣子的位置上,而更像是朝廷的一个投资伙伴:你要拉他入伙,他要你先帮他做件事,事成了就入伙。这和君为臣纲完全不符合。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有你先提条件的份?
    可是如今朝廷虚弱,朱李各为一个强藩,郑綮悲哀地发现,这些强藩都只为各自利益考虑,官家在他们眼中浑若无物。
    郑綮没有进一步去说服沙陀王。一个是说服的指望很小,另一个更重要的,是自己此番前来,是以调查情况为主,在没有得到圣旨的情况下,自己是不可能进行谈判的。而情况了解,他已经做到了。
    周德威的谈判也没有成功。他虽然找到了李九娘,但是这位郡主的态度,说句老实话,如果不是遇上了周德威,恐怕双方早就打起来了。
    李九娘见到周德威的第一句话就差点让老成持重的周德威都忍不住:
    “周将军,此番你们河东军把圣人逼出了长安,从此威震四方了吧?”
    周德威压住心头火,耐心解释:
    “郡主,河东镇用兵,只为田阉。至于圣人,郡王一向忠君报国,岂会逼迫?”
    李九娘冷笑一声说:
    “若果真如此,为何李郡王却不去凤翔接回銮驾?什么忠君,奴看就是一个幌子。”
    周德威暗想,这里面的复杂局面,真不是一个女孩子能理解的:
    河东想兵锋转向宣武,但河中王重荣去明里暗里阻止。
    宣武朱全忠又希望沙陀兵进入长安,坐实李克用逼走皇上的罪名。
    邠宁军则暗中勾结朱全忠,以便控制朝政。
    田阉就不用说了,作为各方的打击对象,他必须牢牢控制皇帝,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势。
    这样复杂的政治博弈,朱玫、李昌符这些老江湖尚且拿捏不好,闹得身败名裂,何况一个女孩?
    想到这里,他就心平气和说道:
    “田阉到处散步河东军就是魔鬼,多少人被他蒙蔽。若河东军继续西进,怎能不过长安?若长安居民惊骇逃遁,岂不又是河东之罪?为了……”
    李九娘快嘴岔断了他的话:
    “为了李郡王的清名,你们就坐视乱军在长安烧杀掳掠?忠君爱民之义何在?四娘,这位周将军的逻辑,倒是可笑的紧。”
    黄四娘知道郡主这一番言语挑衅性十足,所以她已经全神戒备,生怕周德威暴起伤人。虽然对方是有名的大将,但为了郡主安全,她也不惜一搏。何况近身肉搏,周德威未必就能占据上风。只是她都在考虑打架,所以对郡主忽然而来的提问,未免应对仓促,只好勉强笑了两声,右手却不敢离开剑柄。
    周德威是老江湖,一眼就知道黄四娘是保镖。不过他可没有想过与黄四娘对打,不说双方身份不对等,即使只以李九娘身份,人家可是大王请来的贵宾,怎可厮杀?所以只是淡淡说道:
    “郡主以为周某可笑,但不知哪路诸侯,方能得到郡主青睐?”
    这一招移花接木,巧妙地将话题引到了寿王的政治态度上。这也是周德威前来探访郡主的目的所在:
    弄清寿王的政治倾向。
    虽然寿王并未被封为皇太弟,但是已经有很多谣传,说当今圣人有意于他。所以,弄清寿王的政治倾向,是河东将来何去何从的重要依据。
    郡主虽然不是寿王本身,但听说寿王非常宠爱她,所以寿王的态度,郡主应该是清楚的。
    李九娘却以为周德威是在讥讽她不懂政治,当即强辩道:
    “春秋大义,尊王者即为忠臣,如今东有天平军、泰宁军朱家兄弟,北有王处存的义宁军,西有归义军,南有荆襄,都是赫赫忠臣,更不用提沛郡王的宣武镇。呵呵,奴说了那么多诸侯,可惜李郡王,奴却不敢将他算作忠臣。否则,何以把官家的禁军也消灭了?”
    事关对大王的评价,这个话可不能含糊。周德威立刻严肃说道:
    “陇西郡王,义薄云天,忠昭日月,若非他力挽狂澜,黄巢如何能灭?若非他义助朱温,朱温还能从王满渡生还?保社稷为忠,救朱温是义,只可惜大王投之以桃,朱温报之以仇!”
    周德威这段话,让李九娘一下子张口结舌,没想到这沙陀蛮子,手下这个黑面大汉,居然如此能辩论!她美目流盼仔细打量周德威一番,浅浅笑道:
    “人各为主,周将军作为李郡王部下,自然如此说。非是奴家倔强,只是好汉不提当年勇,李郡王若要世人改变对他的不利看法,还须为圣人再立新功,善始善终,方才难得。”
    周德威听她口气中已经不似刚才那样藐视大王,知道自己一番话她无从辩驳。他不打算得势不饶人。既然李九娘听进了自己的话,那么大王的忠义形象、朱温的恩将仇报,就会逐渐被寿王所知。而这,正是他谈话的目的。
    与李九娘告别后,周德威心事重重前往李克用大营,寿王可能成为新的圣人,而他对朱全忠却会非常倚重。这对河东来说,不是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