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十六集九层塔
    蓝采和又重新拿过来一张白纸,在上面认真画了一座九层宝塔,并把第一层标注为农业社会,之上标注为工业社会,然后讲解道:
    “按照科技道的理论体系,
    工业社会依据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
    我们假设就是这样的一座九层塔。
    那么,当蒸汽机得到完全应用,应该算是达到了第三层,
    当电力得到广泛应用时,可以算是第五层,
    等到汽车与无线电普及时,算是第七层,
    继续发展的话,就到了电子时代,那就是最高层。
    那时,当我们站在第九层的塔顶上,
    回头俯视最下面的农业社会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
    所谓土匪横行,流贼作乱,国库空虚,
    或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相互打来打去,你死我活,
    这种种乱象,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只有一个,
    那就是穷,大家都吃不上饭!
    他们不懂得如何才能生产更多的粮食,
    如何才能制造更多的产品,
    所以,他们只能不停地打来打去,为了那一口吃的,争得死去活来。”
    在座诸人,对这段话理解最深的,莫过于杨锦麟。
    他考中进士之后,就进入户部为官。
    那时的他,年轻气盛,意气风发,胸中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壮志。
    结果进入官场以后,才发现现实的残酷,根本就没有他施展抱负的空间。
    他家中富裕,又自视颇高,不愿意与他人同流合污,也不愿意浑浑噩噩,蝇营狗苟混日子,为官十余年,始终找不到能够让大明朝变得富强的有效办法,最终心灰意冷,年纪轻轻就辞官归乡,隐居在家,每日除了辅导两个儿子的学业,再没有别的事做。
    因为有了他的前车之鉴,两个儿子对于科举一途,似乎也并不是特别热衷。
    他长叹一声,感慨道:
    “唉,有句老话,叫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老夫一直以为只是客套之词,今日才知道,竟然确有其事,
    蓝道长真乃经天纬地之奇才也。“
    蓝采和被夸得不好意思,扭捏道:
    “鹤翁这么说,我都要羞愧死了。”
    杨锦麟却道:
    “蓝道长不必自谦。
    你的这个理论,委实醍醐灌顶,解开了杨某多年的疑惑。
    怪只怪杨某学识有限,眼界狭窄,
    不知道跳出局限,从高处俯瞰,才能够找出症结所在。
    只是蓝道长,你说的这个从农业社会转变成工业社会,
    究竟该怎么着手呢?”
    蓝采和点头:
    “我的想法是,从小处着手,
    就是先在铜钱坝把基础工业搞起来,
    同时做一些农业试验,看看能不能把粮食亩产翻倍。
    之后再修一条铁路,把铜钱坝和华阳县这一路连起来,
    然后再把范围逐步扩大。”
    杨锦麟不禁击掌赞道:
    “好啊,你这个方略很稳妥,应该可行。”
    旁边一直没说话的智果大师,这时插嘴问道:
    “蓝道长,你如何做到让粮食亩产翻倍呢?”
    “上化肥啊。”
    其实蓝采和作为一个富二代,从没下过地,分不清麦苗还是韭菜,对于农业完全是一窍不通,但这并不妨碍他继续吹牛。
    因为只要有了化肥,庄稼必然增产。无非是需要多做一些实验,摸索一下各种化肥的最佳使用方法而已。
    “化肥?”智果大师不是很懂:“是不是茅房里面的大粪?”
    “当然不是!
    您说的农家肥,也可以用,只是数量有限。
    化肥嘛,是从工厂里面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
    蓝采和又拿过纸笔,讲解了氮磷钾肥对于庄稼的作用,以及目前通过煤焦化的生产方法。
    “大开眼界啊,大开眼界,老衲不虚此行,
    蓝道长竟懂得从煤炭里面炼制肥料的方法,老衲佩服之至。”
    听了蓝采和的讲解,智果大师赞叹不已。
    他之所以对于化肥如此关心,是因为他这次过来拜访杨锦麟,就是为了粮食增产的事。
    智果寺虽然香火很旺,各种布施捐献很多,但寺庙的开销也大,不但常年都要免费看病施药,还要不定期地施粥和救济穷人,所以智果大师经常感到捉襟见肘。
    智果寺其实还有四五千亩地的寺田,雇了一些农民耕种。
    只是这些田地都是旱田,产量很有限,一年忙到头,除了这些庄户的口粮之外,竟然剩不下一点粮食可以贴补寺庙。
    蓝采和越战越勇,他笑道:
    “这农业嘛,可是一门大学问,其实也不纯粹靠化肥,
    还需要搞水利灌溉,还有农机农具,还有种子,
    还有农作物轮作,还有种植养殖,综合利用什么的,
    总之,这里面有大学问,必须搞一个农业研究所,专门研究才行。“
    众人听得频频点头,表示受教。
    蓝采和又和蔼地问:“鹤翁,咱华阳县的粮食亩产有多少?“
    杨锦麟叹道:
    “唉,咱们山里的收成不行啊。
    华阳的水稻亩产也就五斗左右,
    山下汉中城周围的水田,能有八斗到一石以上。“
    蓝采和对于粮食亩产也是糊里糊涂,他印象中后世的粮食,动不动就是亩产千斤,而大明朝的一石粮食,据说相当于后世的一百八十斤。
    当他听杨锦麟说,华阳的一亩地只能出产五斗稻谷的时候,不禁愣了片刻。
    五斗岂不是才九十斤?这产量比撒下去的种子应该多不了多少吧?
    于是他大手一挥,豪气道:
    “这么点产量怎么行呢?最少要翻倍嘛,
    哦,不行,翻倍也太少,最起码也要翻两番嘛。“
    杨慎听了笑道:
    “翻两番倒不必了,只翻一番就好。
    华阳县有三万多亩地,现在只有三千多人,
    只要亩产翻一番,那我们的粮食就根本吃不完。“
    蓝采和则继续吹牛,吐沫横飞也顾不上擦:
    “这是一个效率问题。
    咱把亩产翻两番,再把水利和机械弄好,
    这三万亩地就只需要一千人去种,
    剩下的一千人去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养鱼,
    一千人去工厂干活,每月赚二两银子的工钱,
    如此的话,岂不是大家都富裕了?“
    蓝采和勾画的蓝图过于美好,在座诸人不禁都陷入了对未来的幻想。
    只有杨锐不合时宜,他指着宝塔第五层上写着的汽车问:
    “蓝兄,这个汽车咱们哪年可以造出来?
    我还等着日行千里呢。”
    蓝采和一愣:
    “日行千里嘛,倒也不难,其实我最擅长的就是这个。
    只是这东西内部零件太多,有点复杂,
    没有个三年五年七八十来年,
    我怕是未必搞得定。”
    不料杨锐却不沮丧,他斗志昂扬地表态道:
    “三年五年不算啥,我明天就跟着蓝兄过去开始造车。“
    这天晚上,王启年独自走了,蓝采和被杨家父子三人挽留下来,四个读书人秉烛夜谈,最后抵足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