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5页
    三哥裴烨紧张得很,裴砚自若地拿了个包子给他:听哥一句话,你就当今天没来过。别跟二哥说你跑来告诉我这事,更别让母亲知道你来过。
    他们不会想看到裴烨胳膊肘往外拐。
    裴烨的心神顿时放松。三哥方才的反应让他以为三哥生了二哥的气,继而连带着怨恨他这个当弟弟的。但后面这句话却是哥哥对弟弟的关照,说明三哥念了他的好。
    他回德园后没吃东西,来的路上心里又不安,这会儿一放松一下就饿了,便鬼使神差地接过裴砚送过来的那个羊肉包子,吭哧咬了一口。
    下一瞬,裴烨双目圆睁,赞道:这个好香啊!
    包子里的羊肉一吃就新鲜而且很嫩,肉还是半肥半瘦的,蒸过后油脂的部分化了一半,和佐料糅在一起,变成鲜香的汁,在咬下去的瞬间淌满唇舌。
    楚沁早料到那包子必定也好吃,看到他的反应倒笑了声:若是喜欢,就回去让府里的膳房做给你吃。今天这烤羊和包子都是章师傅的儿子做的,章师傅肯定做得更好。
    什么,府里的厨子还能做烤全羊?
    裴烨被震惊了。
    他一直以为府里只能备些规规矩矩的菜式,适才见兄嫂吃得这么野心下只羡慕他们能搬出来逍遥,没想到这东西竟是府里的厨子做的。
    作者有话说:
    北京有家卖烤全羊的店,叫香木香羊,用的是三个月大的滩羊,从宁夏拉到北京杀了烤。
    羊肉包子的话,北京有家店叫情忆草原,其实是吃涮肉的,但我真的有被它家羊肉包子惊到,具体品种我不记得了,可能是苏尼特羊?反正是从内蒙拉来的。
    btw,给来北京旅游的小伙伴一个诚挚建议:如果你们来北京吃羊肉不知道挑哪个馆子,那就查这个馆子的羊肉是不是从内蒙进活羊做的。因为北京离内蒙很近(开车四个小时),买新鲜的内蒙羊肉真的特别容易,我们自己家吃羊肉都只买内蒙羊肉,餐馆这么搞的一抓一大把
    =====
    本章随机50条评论送红包,么么哒
    第31章 宵夜
    啊,丢人!
    裴烨在震惊中吃了不少烤全羊, 还吃了两个碗口大的羊肉包子,最后还喝了一碗佐料简单却极为鲜美的羊肉汤。
    从裴砚和楚沁的宅子离开的时候,他撑得直打嗝。
    裴砚将他送到大门外, 边扶他上马车边嘱咐他回去后好好消消食再睡, 裴烨连声答应。
    等裴烨走后,裴砚折回院子里, 先重赏了忙了一下午的小章,然后便回到正院。
    楚沁也吃撑了, 正在院子里绕着圈散步。裴砚在年后就找了工匠来盖那个栽紫藤的回廊, 这会儿回廊已经盖好了, 只差秋千还没装上,楚沁便在那个小回廊里转悠, 边转边有一茬没一茬地想事。
    裴砚见状就跟上去, 然而她竟然半天都没察觉,一直走到拐弯处,拐弯的瞬间她余光睃见身后有人, 这才冷不丁地吓一跳, 转过身道:你回来啦!
    想什么呢?裴砚自顾一笑, 伸手揽住她,和她一起散步。
    楚沁思索着笑言:我在想,四弟妹真是个聪明人。
    四弟妹?裴砚不禁意外,她最近来找过你?
    没有。楚沁摇头, 但四弟今晚会过来,准是四弟妹的主意。
    裴砚一怔, 想了想, 便也回过味儿来:是了, 四弟对这些事从来不上心。若没人提点他, 他恐怕想不到来找我。
    楚沁点点头,回忆着上辈子与谢氏为数不多的一些交道,缓缓道:你听四弟方才的说辞,话里话外是担心你和二哥见面尴尬,连带着他也不好做人。我猜,四弟妹就是这样同他说的。但再深一重想,四弟妹是皇后娘娘的娘家侄女,那是正经与太子殿下沾亲、要唤太子殿下一声表哥的,她与四弟说这些,大概多少也有怕自己日后里外不是人的顾虑。
    关乎朝堂纷争的事,文人动起笔来,总爱说不站队的才是最聪明的,好像只要不站队,就能从两边都捞着好处,但事实绝不是那样。
    尤其像裴烨这样的身份,家里门楣耀眼,一母同胞的嫡亲哥哥投了励王的门、庶兄却是太子近臣,他若不及时表明立场,来日的下场绝不会是两边都拿他当自己人,只会两边都对他敬而远之。
    如此一来,他还有什么出路可言呢?谢氏这样巧妙地让他摆明了立场,将他推去了太子那边,虽然带着两分哄骗的意味,却做得实在聪明。
    楚沁上辈子就发觉了谢氏的聪明。在谢氏这一手之后,裴烨就明晃晃地成了太子的人,再加上裴砚在东宫当差,定国公府内两个对一个,外人眼里定国公府便也就成了太子的一片羽翼,反倒让裴煜成了个异类。
    后来,太子虽然因故没了,但因皇帝的屡次表态,得了势的励王也不敢对太子的旧部做什么,为了博得圣心,倒笼络起了他们,不论是裴烨还是裴砚都因此平步青云,得了不少好处,早早投到励王门下的裴煜却因资质平庸混得一般。
    这么算来,谢氏真称得上是裴烨的贵人了。
    不过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若按私心来说,楚沁其实希望太子这回不会早亡,能安安稳稳地登到皇位上去。因为上一世在历经那些波折之后,裴砚这样的人被励王拉拢、后又称为励王的亲信,实是置身其中自然而然做出的选择,当中是有一个个细由促成了最后的结果。可旁观者眼注定只会看到那个结果,便会觉得他们见风使舵。再加上坊间那时盛传太子的死是因励王暗算,虽毫无证据却挡不住这种流言喧嚣尘上,他们这一干太子旧臣的见风使舵就慢慢变成了背主求荣,一个个都是一边平步青云一边被人戳脊梁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