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茂看了下,代郡郡守送上来的奏疏。上面写明了自从饥荒,流民们四处营结在一处,最后成了土匪强盗,为祸一方,甚至连官府都不放在眼里。打劫官库,杀害朝廷命官,十恶不赦。
实际上,魏国这种变乱到处都是。
他垂眼把手里的奏疏看完了,看向被他召入太和殿的朝臣。
平日他见得多的是宗室,但今日来的汉臣士族不少。
对付这等叛乱,依臣看还是老法子。陈留王开口,这种叛乱每隔几年就有发生,只是看规模大小,有时候就一些流民,当地官府刺史自己带兵剿灭。如果闹大了,那么朝廷就会领兵的宗室出面了。
只是这次发生叛乱的地方有些特殊,是代郡。是魏人的龙兴之地。
代郡发生叛乱,比起别的州郡,更是要严重了一层,尤其当地郡守对付起来都吃力,上书朝廷。可见事情比想象里的还要严重。
那些流民既然藐视官府,恐怕朝廷不出手,心怀叵测之人只会对朝廷官府毫无敬畏。到时候怕不是有样学样。到时候事情就难办了。
闹事的那些人,绝大多数是被朝廷从关外迁入关内的鲜卑人。
魏人一统北方中原之后,就下令让原本游牧的鲜卑人从关外迁入关内。学习汉人的定居和屯田。
然而这个过程里,好些鲜卑人是被强硬迁徙进来。被强迫改变讨生活的方式原本心怀不满,再加上天灾闹饥荒的时候,地痞无赖纠结了百姓们一闹,就成了如今这幅局面。
元茂听着,朕看刺史们送上来的奏疏,代郡这样的事只少不多。只是看有没有闹到代郡的这个地步。但朕觉得一味以强权压制,恐怕虽然一时压下去的。但到时候恐怕又会复发。
朝廷原本是想要做好事,结果下面的人胡作非为,生生的将好事办成了坏事,坏了朝廷的事,以至于成了眼下这幅样子。代郡派兵的话,其他州郡自然也要。但是那些人朝廷哪里能真的斩杀殆尽。
杀戮过多,有违天命。元茂道,他抬首望着下面的朝臣,而且四处用兵,也会使得朝廷陷入疲敝。
高阳王出列,臣认为流民集结造反,无论如何已经犯下了大罪,朝廷不于他们定罪的话,难免会让人对朝廷法令心生轻视,以至于朝廷威信无存。臣以为,应当将这群人镇压,定下罪名,诛杀首恶,其余同党可以赦免。以定天下。
各处争乱甚多,平定代郡之后,其余的地方依然还在大乱。朝廷还要继续向其余地方用兵。即使这样,还是耗费人力物力巨大。
天子道。
天子的意思,是想要尽可能的少用力了。
一时间朝臣们陷入了诡异的沉默。
平常平定叛乱,哪个不是用兵力去镇压。把乱党一伙全都杀绝了。
杀的人头滚滚,这样的话,其余的乱党们见到了,也全都心惊胆战。
元茂看了左右一圈,他在等下面人的回话,在等待小会后,他缓缓开口,朕以为,古来朝廷教化万民,使得上下一心。从来没有过朝廷去和众民去争个上下,既然已经决心不动刀兵,那么就用不动刀兵的办法,大赦免罪虽然不是什么正经招数。但可以试一试。如果这样还有不服的人。那么再动手杀了他们,也不晚。
元茂笑道,诸公觉得如何?
众臣皆道是。
太和殿之后,和元茂亲近的几个弟弟,全都到了太华殿。
陛下为何不让人出兵。借着这个机会,彻底掌控军权。
年纪稍小的彭城王急切问道。
他们都感觉到天子和皇太后之前的暗潮涌动,既然都已经这样了,那还不如做到底。
元茂闻言,有些好笑的在彭城王的头上敲了一下,你当皇太后半点防备都没有么?
皇太后只怕已经密切关注朕会怎么做了。如果朕真的大肆用兵,皇太后真的会坐以待毙?
他原本很尊重皇太后。也很佩服皇太后治国的本事。
前生两人勉强算得上是相安无事,皇太后死后,他更是平稳的接过了她手中的权力。还有她提拔人才也为他所用。
但是他低估了皇太后的掌控欲有多强。哪怕是他身边的人,不受她所控,就要弄出宫去。
这个习惯哪怕再来一生却还是一样。
他可以接受皇太后的质问和责备,但不受皇太后的辖制,尤其连身边的女人都要受她管控。
一山不容二虎,到底还是他想的太过简单了些。照着太后那个脾气,怎么会容许他做违背她的事。
只是帝后相争,朝堂难免会有动荡。他在夺权的同时,力图将危害降到最低。
彭城王被元茂那么敲了一下,倒是多少想到了内里的弯弯绕绕。不由得有些懊恼。
元茂见状,好好回去多读读书,多读书就明白这里头会有哪些东西了。
彭城王好会没能说话。
元茂站在冰山面前,冰山溢出的寒气落到他的身上。
中常侍从外面进来禀告,高郎来了。
高冶在元茂身边这么久了,中常侍称呼高冶一声高郎,算是对他的尊敬了。
元茂点点头,示意高冶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