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根橄榄枝。
而郭嘉那时请他入帐相商,讨论接应秦楚一事时,是更进一步的试探。
荀彧分明知道其意,却仍然选择了接受。
若是在平时,秦楚未必不能察觉到此事,然而眼下情况复杂,少帝陈留王多留在野外一刻,便多一分危险,此外还有董卓带着他那西凉军千人虎视眈眈,她不得不打起精神,将全副身心都放在正事上。
她不知道荀彧的选择,对他有所隐瞒再正常不过。
然而歪打正着——臣择君时优先考察的方面各有不同,有的看前途,有的看眼力,有的却更偏重“本心”。而恰好不好,荀彧正是第三种。
秦楚这话更像是随口一提,反而更能让人信服。赤子之心也好,高瞻远瞩也好,无论哪样,荀彧在某个极短的瞬间,切切实实是下定了决心的。
毕竟何进赵忠已死,外戚宦官两败俱伤,在这之后,雒阳会变成什么样,谁也说不准。
从西苑白马寺一带到雍门,中间隔了十几里。夜间唯一的照明工具只有火把,又要顾及着马上的刘辩刘协,就算秦楚有心提速,走到雍城门前时,晨光还是从东方透露出来了。
刘辩刘协从前半夜开始,就被京城的种种变故惊得头昏眼花,有被赵忠等几个宦官带着躲躲藏藏了好几里路,早已身心俱疲,荀彧带来后,紧绷的弦才终于松了下来,此时已经抱着马颈,昏沉地睡了过去。
等到军队行至雍门时,刘辩才被耳边声音吵醒,迷迷糊糊地睁开眼,才发现是秦楚在喊他。
“陛下,已到雍门了,”她说,“羽林郎已经在等了。臣等带着士兵,不便入京,陛下请随羽林郎回去吧。”
刘辩睁着眼滞了片刻,才意识到此时现状,瞪着眼抬头看了眼高大的城门,又低头看那排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羽林郎,眼泪差点没掉下来,连忙道:“多谢将军。”
他看来是真的急,短短四个字,居然都说得破了音。
他和那位陈留王兄弟被搀扶着下了马,乳燕投林似的奔向了皇家军队,转眼又被扶上了另一匹马,直把董卓看得目瞪口呆。
奈何董卓身边只带了一群指哪儿打哪儿的西北丘八,唯一的谋士还被发配到北边营地看家去了,此时眼睁睁地看着煮熟的皇帝飞进了羽林卫怀里,一点“士兵们在外等着,我自己送陛下回宫”的余地都不留,差点想指着秦楚骂两句。
只可惜大事已然,他要是再说什么,那点心思可就真藏不住了,董卓只好被迫留在城门前,远远目送着刘辩刘协被羽林卫护送着走进城内,背影渐渐消失不见。
至此,北宫之乱尚且算得上平息了。
秦楚从入夜惊醒到寻回天子,一路大起大伏,出了一身冷汗,全部涔涔地粘在了背脊上,只不过被披风挡了一挡,没人看到罢了。
此时被晨风一吹,猛然回神,才意识到自己现在也是满身疲惫,有些头重脚轻了。
这时候,“如何适当放任董仲颖作妖”“荀彧怎会带着南营军队来西郊”以及“此后如何在朝堂自处”等问题才后知后觉地纷至沓来。
当真是一茬接着一茬。秦楚只觉得自己闲了没几天,又变成了连轴转的破陀螺,被这见鬼的“历史惯性”抽得手忙脚乱,硬是成了个夙兴夜寐的劳碌命。
她在心里随便顾影自怜了两把,偷偷唉了声,暗道:“我怎么就不能直接灭了这群酒囊饭袋,直接上位呢?”
当然是不能的了。汉末皇室衰微,各方军阀麾下谋士不约而同地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图的不就是“正统”两个字吗?
至于最“有悖体统”那些人的下场……秦楚斜了眼董卓,发现这位狼心狗行的西北大将已经臭着脸开始整顿士兵,正准备带着他们往回走了。
“异人要回城南军营吗?”荀彧恰也皱着眉在看董卓,注意到她的视线,便将目光移回到她身上,对着她弯眼一笑,“今日事大,奉孝大约有不少事情要与你商讨。”
“啊,是了。”她随手抹了把前额,才发现虚汗已被风带得蒸发在了空气中,于是扯起嘴角苦笑了一声,“本来想着今夜宿在步广里新府的,没想到整夜都没得睡了——我该走了,文若。”
她说着抬手招来马超,简单交代了两句,几队人马立刻又重新整了队形,步兵在前,骑兵留在队尾,又是军纪严明的一队精锐了。
荀彧却难得没有“知情识趣”地避开军队而转身回京,反而拍了拍马,上了前几步,与她并辔而行,兀地开腔:“异人不带我回去吗?”
“?”
秦楚一时半会儿没反应过来,愣愣地看了眼他,露出了茫然的表情。
为什么要带你回去?
荀彧轻轻笑了笑,缓声道:“异人驻于雒阳后不久,奉孝就曾写了信来荀府,问彧是否有意入越骑将军麾下……他称赞异人多谋善断,有闳识孤怀,绝不会被囿于西凉金城一处。”
“……”秦楚瞬间便明白了他的意思,微微睁大了眼,一眨不眨地盯着他,等待下文。
这位来自颍川荀氏的玉树芝兰,此时难得把礼仪修养折放在一边,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认真神情,定定地注视着她。
他披着熹微的晨光,草野轻且浅的微风将他束得一丝不苟的黑发带出几缕来,荀彧含笑偏头,望着秦楚凌乱的发丝:“彧以为奉孝说得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