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8页
    长沙,元时行省制,为潭州行省,后改天临路,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徐达领兵至潭州,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朱元璋洪武五年改长沙府,隶湖广布政使司。
    明朝洪武十三年罢御史台,十五年更置都察院。
    汉王:“阿姊小心思还瞒得过风流倜傥的我?”
    晋阳公主:“滚!”
    感谢在2021-06-2311:19:33~2021-06-2408:33:0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三馀、弈司、就是一株小小草、白狗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陆来24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1章 春风又入堂
    “儿想要礼部侍郎李文远的女公子为儿的正妻。”卫王跪伏,诚恳道。
    “你想要文远的女儿?”李皇后突然楞住,李文远是庶弟,虽不亲近,可也有个姊弟的身份在,“文远是本宫的弟弟,怪不得你要娶妃不去向陛下请旨而来寻本宫。”
    “儿想陛下政务繁忙,母亲一向是最关心儿的,这才斗胆来坤宁宫叨扰。”卫王跪道。
    李皇后脸色平常,既没有拒绝之意也没有当即答应,“你要娶文远之女李氏,本宫没有意见,但他夫妻二人成婚至今恩爱两不疑,二十年中也只有这一个女儿,遂宠溺至极,又为之拒绝了不少公卿官宦,所以本宫不能一道教旨强人所难。”
    “儿子知道,但李侍郎是母亲的亲弟弟,若由母亲劝说,婚事定能事半功倍。”卫王抬头恳求道。
    李皇后叹了一口气,“也罢,你素来比他们都孝顺,也从未央求过本宫什么,本宫可以帮你劝说,但是能否成,还要看天意。”
    “儿谢过母亲。”卫王叩谢道。
    随后卫王便陪李皇后用膳,坤宁宫一番热闹后,李皇后望着桌案上未吃完的糕点,脸上重新印上了愁容。
    “殿下可是念家了?”随身的嬷嬷端手上前,嬷嬷是李皇后的陪嫁,也同她在宫中待了二十余年。
    李皇后望着糕点无奈的长叹了一声,“踏黄昏之光,从紫禁城正南门进入,坐上那至尊之位,母仪天下,很光耀吧?”
    嬷嬷望着一脸哀伤的李皇后,“姑娘…”
    “可又有谁知道,吾被万丈光芒所笼罩,却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无法拥有,永远的被困在了这座冷冰冰的城池中。”李皇后声音微颤,“二十年了,家的记忆我早已经模糊,竟连这糕点的味道也尝不出来了。”
    嬷嬷听后惊楞,“那方才卫王殿下…”
    “他有事要求我,必然做足功课才敢来此,这孩子自幼就会讨人欢心,也极细心,他又岂能不知道本宫心里惦记着什么,喜欢什么。”李皇后道。
    “殿下,奴多嘴一句,卫王殿下城府之深,怕是对皇太子殿下不利,今日他求娶四公子的女儿,怕也是看中了王李两家的势力。”嬷嬷从旁提醒道。
    “我何尝不知道这几兄弟的心思呢,可王李两家皆为外戚,一个是皇太子,一个是汉王,放着血亲不扶持而去辅姑爷,这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呢。”李皇后道。
    “话是如此,但四公子爱女心切,之前在家中又并不受老爷与夫人的待见,恐难免倒戈。”嬷嬷分析道,“奴在斗胆多嘴一句,四公子的能力,怕是几位嫡公子皆不如。”
    李皇后倚在榻上,淡然的道了一句,“文远看不上他的,他们夫妻二人的掌上明珠怎会嫁入王府与众人争宠。”
    “可卫王殿下的心思之深,必不会没有把握而来向殿下请求,他明知殿下能看穿他的心思,也知殿下是储君的生母,却还要入宫向殿下提及,这是为什么呢?”嬷嬷对于卫王的请求发出了质疑声,“奴在李家待了四十年,侍奉了老太爷与老爷,见过了多少宅内争斗,诸房争夺家产,这夺位与夺家产,实则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国与家之分。”
    经过嬷嬷的提醒,李皇后这才醒悟,对视着楞道:“你是说他?”
    -----------------------------
    卫王从坤宁宫走出,将身上李皇后为其披的大氅解开扔给内侍。
    “殿下可向皇后殿下禀明了?”内侍接过大氅对半挂于手臂上紧跟其后。
    “嗯。”卫王应道。
    “皇后殿下应了吗?”内侍又问道。
    “她要做仁德大度的慈母,能不答应吗。”卫王道。
    “那殿下今日去哪儿?”
    “这几日不是科考么,我那未来岳丈被锁在贡院里出不来,去鸡鸣寺吧。”卫王道。
    “是。”
    -----------------------------------
    雄鸡立于房顶,对着底下扯高嗓子,一唱天下白,举人只带灯具与笔墨进入相对应号房中,每个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三面砌墙,只开南向于过道间。
    开考时辰将近,负责锁题的官员取出密闭的匣子,奉于主考官前,“座主。”
    主考官李文远与同考官王阳云对立于一张桌子两端,相互作揖道:“请。”
    “解封试题。”
    会试共三场,第一场试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浩、表、内科一道,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提举官将开封的试题誊录发往各个考场,第一场试题为皇帝于四书五经中随便圈出的一段。
    考官敲响贡院金钟,旋即将计时的香篆点燃,“第一试,始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