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72页
    温霄寒是他的大恩人又是权势显赫的勋贵,他再长八颗脑袋也不能惦记人家碗里的菜。
    春梨设好防护,从容施展手腕,请求:“我见军爷赠给爵爷的手銃很有趣,您平日的差事就是做这些火器吗?”
    许应元殷勤点头:“我负责监管火器局,除大小火铳,还制造各种火炮、炸弹。”
    春梨兴致勃勃道:“我从小听人说神机营里的这些玩意特别新奇厉害,一直想去瞧瞧,您能带我去参观吗?”
    这要求很简单,只一点让许应元为难。
    “姑娘这身装扮,恐惹人注意。”
    春梨笑指另一个未打开的包袱:“我带了一套男装,换上就能蒙混过去了。”
    她跟着许应元去到神机营,里里外外逛了个遍。
    参观只是幌子,拉拢才是目的。动用蜂蜜拌白糖似的小嘴对许应元说了若干不越界又贴心的话,勾得他受宠若惊,如沐春风。
    聊到投机,春梨说:“我们贱籍出身的人,在深宅大院里过活终难挺直腰板。许军爷这般有情义,又肯待我好,我想认您做个大哥,今后让您当我的娘家人,您可愿意?”
    许应元跟家里反目,也是孤人一个,如今有钱有势仍常感凄凉,真心喜欢春梨,又有温霄寒这层关系,哪有不愿意的?还说此事不能草率,得认真筹备个认亲仪式,最好能请忠勇伯出席。
    柳竹秋听完春梨禀报,笑得在床上直打滚,配合她接受许应元邀请参加了认亲礼。
    许应元欢天喜地,从此将春梨当家里的姑奶奶,更死心塌地地效忠柳竹秋。
    七月庆德帝的晕眩症连续发作,病情比之前严重,道士的丹药疗效也减弱不少。
    黄羽经过占卜,建议皇帝躬祭皇陵。
    天子躬祭耗费巨大,庆德帝又怕自己的身体支撑不住繁琐冗长的祭礼,命太子七月十五日率官员前往昌平州代祭。
    蒋少芬这两个月都以医婆身份在东宫护驾,这日出九龙壁后,见皇极门内走出一队宦官。
    她挨个观察他们的形容,队伍末端一三十来岁的高瘦太监很面熟,竟像当年老家的同乡。
    她忙问站岗的侍卫这些宫人在何处当差。
    侍从看了看说:“他们挂的是留都的腰牌,想是来送贡品的。”
    蒋少芬立刻去找陈维远,请他去近期南京来上贡的宦官里寻一个三十出头,名叫“孙铁锁”的人。
    陈维远一打听,还真有其人,不久将那孙铁锁领了来。
    看到蒋少芬,孙铁锁也颇感惊疑,未敢冒犯相认,不住偷偷打量她。
    蒋少芬带他来到无人处,激动道:“铁锁,你还认得我吗?我是蒋少芬啊。”
    孙铁锁泪花应声绽放,颤声道:“你是昆叔家的阿芬姐姐?”
    “对,是我。”
    蒋少芬含泪点头,二人不禁同时进前握住对方的手,上一次如此交流还是二十三年前,如今豆蔻少女和稚龄童子都已人到中年。
    孙铁锁哭泣:“阿芬姐,二十三年了,没想到还能活着见到儿时的乡里。”
    蒋少芬也哭问:“铁锁,你当时是怎么逃出来的?又怎会做了宦官?”
    提起往事孙铁锁更伤心,半晌方止住呜咽,说:“官兵杀进来时我和几个孩子躲在孙家大酱坊的酱缸里,后来被他们搜出来。那领头的军官要杀我们,我吓得抱住他的腿哭着喊‘爹’,他心软了,旁边的人也说我们年纪还小,可当做俘虏押回去。他便警告我们到了城里不许乱说话,否则立即处死。我们被带到荆州城,在一处监狱里关了两个月,一天来了个老太监,从人堆里选中我,说要给我寻条生路,隔天便将我阉割,等我养好伤开始教我宫里的规矩礼仪。再后来就带我去到南京皇宫,在大善殿里看房子,一呆就是二十多年。”
    与他同时被捕的乡民约有两百多人,全是大不过十一二岁的孩子,年纪尚长的都被就地斩杀了,其余的也不知流落到了何方,估计大多已不在人世。
    孙铁锁问蒋少芬是如何幸存的,蒋少芬说:“我爹掩护我和东寨的乡亲们出逃,我们撑船顺着江水漂流了二十多里,还是被官兵围住了。带队的赵通判是个大善人,听我们苦苦哀求,又见我们确是普通百姓,便命军队散开,放我们继续逃命。事后他因此遭奸臣诬陷,全家都被害死了。我躲在他女儿家养伤,后来他女儿也遭了奸宦毒手……”
    血泪回忆令蒋少芬泣不成声,咬牙道:“我留着这条命就为替我爹、教友乡亲们和赵大人全家伸冤报仇,非亲手杀了石金威那个叛徒,再把那姓柯的贪官还有给他撑腰的奸臣们全部揪出来伏法。我本来还担心找不到官府认可的人证,现在遇到你,证人就有着落了。”
    孙铁锁惊奇:“石金威还活着吗?”
    当年就是这个本源教的叛徒与荆州知府柯游勾结,屠杀了他们所在流民村的村民。
    蒋少芬说:“这厮改了名字,如今叫黄国纪,他的模样也变了。”
    她取出通缉令上黄国纪的头像让孙铁锁观看,孙铁锁盯着瞧了好一阵,笃定道:“这个人我见过!”
    八年前皇帝派一批宦官去南京祭祀孝陵,孙铁锁参与接待,其中一人和画像上的人长相极为相似。
    蒋少芬赶紧通报陈维远,陈维远又向皇帝禀报,通过内官监查询当年派遣人员的名单,排查确定孙铁锁指认的是一个叫“石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