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崇。”他呼唤这名字,声音忽大忽小,被风吹向远方:“康崇!”
再一转眼,康崇已近在他身旁,又换作二十六七岁的模样,收敛了锋芒,学会隐忍和体谅,穿着一件白色阿兰毛衣,领口弧度柔和,像凝视他时的眼角,抚摸着他脑后那一束早已剪断的长发,说:“我在这儿呢。”
他对康崇说:“我是男的。”
康崇颔首:“嗯。”
他说:“我喜欢你好久,不知有多么喜欢。我想要追求你,不懂该怎么追求。”
康崇亲了亲他的眼皮。
他问:“我们会沉下去吗?”
康崇说:“不会的。”
“那就好。”
两个人便一齐躺进了狭仄而暖和的火柴盒,紧握着手,不在乎往哪着陆,不在乎漂向何方。
五点钟他被冻醒,手脚冰凉,趴在床边捡起蹬掉的被子,抖搂抖搂,用腿夹住,蒙着脑袋又睡了俩小时,被阮妍揪起来吃早饭。她和景越冬跟陈蜜柑父母相约一道去爬山,在飒城北边的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八十多公里,开车自驾游。景允喝绿豆粥,用烧麦蘸酱油,恭送他们出门。
周末比较清闲,他先整理周一开会要用的资料,弄完看了部电影,写读书笔记,玩近期新出的游戏,刷刷微博,最后实在找不到事做,把家里里里外外扫除了一遍,一看表,还不到下午三点。
时间过得真慢。
康崇得晚上八点才回来。
四点,出版社的工作群里有人冒泡,急活,说是相关规定临时调整,下周要送印的刊物中某个栏目配的插图不能使用,换张别的,尺寸有差,预留出来的版面不够,文章需要删减,他便安安分分改起了文章。交完稿后跟同事们瞎聊一阵,饿了,刚准备拌个土豆泥沙拉吃,静音的电话就在餐桌上玩儿了命地震。
他这才发觉,外头天色已晚。
“喂?”
“我快到家了,有空么这会儿。”
心跳好像变重了,沉沉地撞击胸腔,奏出动听的交响。
“有。”故意问:“干吗?”
听筒那端顿了一下,仿佛洞悉他的把戏,笑道:“来对你负责了。”
第20章
他打开面前这扇门,如同它再也不能阻挡他,囿困他,炎夏不能,黑夜不能,长发不能,相亲不能,汽车里那首歌也不能。曾几何时牵绊着他、束缚着他的东西,此刻要将它们尽数抛却,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清醒,松快,没有任何负累。
有人在等他,张开了双臂,携着满身风尘,跋山涉水至他眼前,见识过炫目的繁华与浩瀚的人海,却仍渴望归来。
他踏着光,走向他的伊甸。
“……弄得跟我刚从外太空回来似的。”
两个人搂在一起笑,感受着这次拥抱和以往的微妙差别,臂弯环绕的力度,手掌着落的位置,肢体贴合的面积,表达诉求所用的姿态,每一样都跟从前不同,却又难以说明和描述。
彼此分开,景允拍了拍康崇的背,说:“把行李放回家再出去吧。”
“这不正好走到你家门口,心情突然有点儿迫切。哦对,给你带了礼物。”康崇把勾在行李箱拉杆上的牛皮纸袋拎过来:“我住的酒店离书市不远,顺便买了几本。”
景允眨了眨眼,打开被压出折痕的纸袋,装在里面的三本书倒是八角尖尖,保护得完好:分别是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理查德·亚当斯的《海底沉船》和帕蒂史密斯的《只是孩子》。英文原版,装帧朴素,纸质克数偏轻,侧面能摸到裁出来的毛边,别致的手感。他来回抚摸它们,抵着鼻头嗅油墨味,只露一双抬起的眼,开心得很内敛:“谢谢。”
他把书拿回家,又到康崇家放行李,两人再次出门,边聊边刷大众点评,看中一家东南亚菜,反馈清一色的好,地址在市中心,乘地铁六站路,出站再步行几百米,找到了名叫“天台”的餐厅。
开在一幢二层小楼里,门脸颇不起眼,垂着墨绿色的布帘,前庭嵌有一方水塘,没有喷泉也没有鱼,只有清水,映着明灯昧影,不起一丝涟漪。
康崇拾级而上,念及不知情的陈蜜柑,装模作样地自语:“对不起我妹妹,哥哥们约会就不带你了。”
景允笑了笑,对迎上来的女接待伸出食指和中指:“两位。”
“啊……”接待扭头环顾一圈,抱歉地说:“一楼没有位置了,二楼都是大桌,顶楼还剩单独一桌,二位不介意的话,要试试吗?晚上这会儿挺凉快的!上面可以观赏夜景。”
景允看着康崇:“不介意?成。”
接待便领他们上楼,楼梯是螺旋形,悬空的,台阶和台阶之间能看到下方走来走去的顾客,看久了有点晕。康崇在前,伸出一只手背到身后,让景允牵住,他们到了天台,视野豁然变得通透,开朗。
楼顶是个四四方方的平台,铺着石色地砖,周围一圈护栏上缠绕着电线和灯泡,正中央摆着一张桌子,康崇拉开椅子坐下,说:“不赖嘛。”
接待把桌上的灯盏点亮,人就溜了。不一会儿,楼梯又咚咚响,上来个灰汗衫黑围裙的服务生。皮肤黝黑,浓眉大眼,手臂纹满刺青,支在空洞洞的袖管里,干瘦干瘦的,笑时尽显一口白牙,将一本厚厚的菜单平摊在他们面前,倒了两杯冰水,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活泼地说:“请点菜吧!”
康崇愕然:“真是马来人啊……”
“如假包换!”
他们点了两份马来西亚叻沙,咸蛋黄